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73章 广东密查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时间就这么不声不响进入了道光二十六年。

对于赵源而言,目前唯一有些遗憾的是,他在广东看不到冬季的雪。

在这一段时间里,汇丰行旗下的各项产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汇丰银行在吃掉了原先的同顺银行后,几乎完全把持了广东的存款和贷款业务,倘若再加上承兑业务,已经使得汇丰银行成为了一个巨头。

当然,对于业务的扩张,赵源也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他并没有被胜利所冲昏头脑此时如果往广东以外发展业务,未免有些过于张扬,到时候恐怕会引起清廷的注意,这绝非赵源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在这个问题上,赵诚和赵志也都保持了同样的看法。

与此同时,汇丰行旗下的其他业务,比如机器厂、冶炼厂、枪炮厂、自行车厂、橡胶园,以及在广东的大同报和在香港的大公报也都进入了正规,更值得赵源欣喜的是,这些业务并没有亏损,反而或多或少也产生了一定的利润。

原因其实不复杂,赵源所发展的这些业务,在广东几乎找不到第二家竞争对手,而且这些业务也都存在着广泛的需求就好比看似冷门的自行车行,其实已经开始稳定进行供货,光是跟亚历山德罗商行的贸易就已经带来了接近三万英镑的收入。

至于汇丰行旗下所有的业务加在一起,光是今年的总利润就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九十二万银元这仅仅只是半年初步经营下来的结果,按照赵源的规划来看,等到明年所有的业务进入高速增长期后,预计总利润至少在三百万银元以上。

倘若这么发展个两年时间,原先的广州十三行将会被他抛在身后,要知道哪怕是富可敌国的潘家,当年发展都没有这么迅速。

事实上,赵源的收获还远远不止这些,赵家自身贸易在汇丰银行的加持下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而且这也得益于同顺行的倒闭使得广州其他的商家或多或少都喝到了一点汤,当然真正的肉还是被汇丰行和潘家给瓜分了。

潘家的同孚行也因为低价接手了同顺行的茶田和渠道关系,迅速实现了增长,与怡和洋行之间也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不过在潘正炜看来,这些东西还真进不了他的眼,便将同孚行交给了小女儿潘清涵打理,也算是践行了诺言,只要赵源迎娶了他的女儿,那么同孚行将会作为嫁妆一起给到赵源。

在生意逐渐进入了正轨以后,对于赵源眼下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发展新学。

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新学何以这么重要,原因则在于,赵源并不只是单纯想要推翻封建专制到达巅峰的大清,而是要在推翻之后发展出一条新路来。

这一点则关系到赵源目前的基本盘。

一旦等将来太平天国起事后,赵源的确可以通过目前的基本盘发展出一支军队,依靠广东士绅工商的力量,实现初步的崛起,但是即便通过这种方式推翻了清廷,那么他所能建立起来的国度,只是另外一个版本的大清而已,仅仅只是将皇帝从爱新觉罗换成了赵家。

这样的成功,并不被赵源所认可,他更希望通过新学唤醒一部分人,让这些人能够成为他的基本盘力量,并且能够在将来成为他的支撑,来建立一个新的制度。

在这段时间里,赵源已经完善了新学的框架,以天演论为根基,以民族自强论为最高理想,以国富论为方法论,从拼西凑出来了一个华夏版本新学当然这里面的内容大量借鉴了西方理论,但是赵源也融合进了一部分华夏传统理论。

由于这些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过于有些敏感,赵源并没有发表在大同报上,而是分期发在了香港的大公报上,而这么一来,反而让大公报的销量一下子变高了许多这其中除了英国人会订阅,更多还是在香港附近的中国人。

就在赵源还在进一步完善理论基础时,二叔赵志却给他带来了一则消息。

“吴健彰死了”

赵源顿时一愣,皱眉道:“按照之前所说,此人不应该是流放宁古塔吗”

赵志意味深长地笑道:“据说吴健彰是昨晚在大牢里庾毙了,看来是有人不想让他继续活下去了。”

赵源顿时了然。

在清朝,死在监狱里简直不能叫事,因为实在太多了。

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叫做张集馨的四川按察使,在自己的年谱上写出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此前四川一省庾毙者,每年不下一二千人。

像吴健彰这种情况,或许死了才是对吴家的解脱。

赵源感慨道:“只是死一个吴健彰,似乎有些便宜他们了。”

赵志摇了摇头,神秘兮兮地说道:“这事没完,我找人去打听过,有人弹劾黄恩彤和傅绳勋了”

赵源顿时一愣,他想起了年前去见总督耆英一事,莫非这就是耆英的反击

的确,光是弄死一个区区的商人算得了什么,对于两广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而言,他一出手则势必不凡,只要他掌握了足够的把柄,那么黄恩彤和傅绳勋的去职也就近在眼前了。

赵源轻轻吐了一口气,若是这一次能扳倒黄恩彤和傅绳勋倒也是一件好事,后面至少不会再有不长眼的官吏来找麻烦了。

只是,真的会有这么顺利吗

圆明园慎德堂内,一名身着天蓝色海龙缘披领的中年男子正端坐在御案之后,此人身材消瘦,颧骨无肉,双眼无神,似乎正在看手中的折子,又似乎在神游天外。

他正是当今大清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也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

在御案的下方,则分别一左一右坐着两名须辫花白的老者,其中稍年轻的一位是首席军机大臣郭佳穆彰阿,而另一位则是三朝老臣潘世恩。

“耆英所奏,你们怎么看”

忽然,道光似乎回过神来,突然问出了这么一件事。

听到皇帝开口,穆彰阿瞬间便回过神来,他下意识看了一眼御案上的奏折,便大概知道了所为何事因为这些奏折的排列都是有顺序的,并不是随意叠在一起,他只需要看一眼还剩下多少奏折,就知道皇帝看的是哪一本了。

“回禀皇上,两广总督耆英弹劾广东巡抚黄恩彤、广东布政使傅绳勋一事,似有不尽不实之处,奴才以为,不如先派干员去广东查探一番,再做决断。”

穆彰阿徐徐道来,似乎心中早已经有所打算。

倘若不知道的人,或许还以为耆英跟穆彰阿的关系不睦,可实际上这正是穆彰阿的聪明之处,他一方面不愿意为耆英担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将这件事彻底钉死到时候朝里不管是谁,都没办法拿这件事出来做文章。

道光沉吟了片刻,似乎没有做出决断,而是看向了一旁的潘世恩,亲切道:“潘师傅,你以为呢”

老臣潘世恩是乾隆五十生官路亨通,就连穆彰阿都是他的门生,资格非常老,即便是道光皇帝对他也是颇为尊重有加,甚至还专门下令,潘世恩以后入官,派太监两人扶持,只因为潘世恩之前跌倒过。

潘世恩之所以能有如此殊荣,也跟他的谨慎有关系,说话向来很仔细,低声道:“启禀皇上,臣以为吴健彰刺杀汇丰行大班一案已经引起朝中热议,且此事关系到英夷,为避免予以口实,应该立即做出结论,将这件事给压下去”

听到潘世恩所言,道光皇帝却是微微点了点头,他与潘世恩的想法倒是不谋而合。

这件事情的真相重要吗重要,但是相比起引起跟英夷的争端相比,自然就不重要了。

至于涉及此案的广东巡抚黄恩彤、广东布政使傅绳勋,道光皇帝倒也有一定的印象,他轻声开口道:“穆彰阿,你派个人去广东暗查,切记不可太过张扬,一有结果就立马回奏至于黄恩彤,就先免去他的广东巡抚,待暗查结束后再做打算,至于傅绳勋,就改调江宁吧。”

“臣领旨。”

穆彰阿连忙跪下,道:“回禀皇上,臣推荐侍讲学士曾国藩前往广东暗查。”

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的进士,也是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同时也得到道光皇帝的看重,曾经在朝考列一等第三名,但是被道光帝亲拔为第二,还被选为了翰林院庶吉士。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曾国藩先后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翰林院侍讲,还担任过四川乡试主考官,且于去年刚刚被提拔为侍讲学士。

穆彰阿也是借着这个机会给曾国藩铺路,等到曾国藩从广东回来以后,资历上也就更加完整,到时候就可以图谋升内阁学士以及礼部侍郎像这样的升迁速度,即便放在整个大清朝,那也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道光皇帝对曾国藩印象很深,自然不会阻拦,他摆手道:“那就安排曾国藩去吧。”

议定此事后,道光皇帝看了一眼穆彰阿,又看了一眼潘世恩,道:“广东新任巡抚以及布政使,军机处先议定一下人选吧。”

“奴才领旨。”

“臣领旨。”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