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137章 教育统筹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夜幕初上,原来的广州将军府里也是一片灯火通明,政权初建时有太多事情需要沟通协调,也有很多利益需要完成分配,很快便有仆役上来换了烛火,再给众人续上茶水。

赵源倒显得精神奕奕,他望着众人继续补充道:“选官制度依托科举考试,但是考试的内容、形式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化,其次选拔原则上也需要进行调整。”

众人一脸期待地看着赵源,总觉得他有无穷无尽的想法。

“过去的科举考试,往往一次只能取得三甲一百多名进士,上来便委以重任,这一点其实并不负责,那些皓首穷经的进士们往往也不具备担任一地正印官的能力。”

赵源补充道,这一点其实历代王朝也都有所知晓,因此才会有观政这一环节,就是为了让新科进士们在正式当官前去了解下别人怎么当官,但是这一环节往往流于表面,收效也就不太理想,促使许多正印县令压根不懂得地方政务,往往只能将一县政务尽数托付于地方胥吏之手,进一步加剧了胥吏治民的局面。

“咱们的科举考试,将会以考试和做官相结合,比如每个人参加科举考试,通过者可以授予秀才,那么这些秀才全部给我去地方当官,当什么官呢从最底层的官员,比如县里的三班六房的典吏、书半,比如乡镇里的巡检下的攒典,我们可以给这些官员授予品级,比如最低的从九品。”

赵源继续道:“那么,怎么样才能升官呢很简单,三年一考,考满才能参与下一阶段的科举考试,考上了以后就可以担任更高一级的官员,比如县令、县丞、典史之类,以此类推,倘若过了三年后,再次考满,就可以参加进士考试,如果考上了进士,就可以担任五品以上的官职。”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官员,一律不得进行升迁。”

听到了赵源这番话,众人不由得陷入了沉思,按照这个标准干下去,将来升到中枢的官员的确将拥有极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光是在秀才、举人和进士阶段就必须至少在基层干六年,而且干完后最多也就是正五品的知府或者是知州,再想往上升还得继续干。

尽管名义上,赵诚才是复汉军的头领,但是所有人都明白,赵家的核心是赵源,而赵源目前所定下的这些规矩,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祖宗家法。

赵源端起茶杯润了润嗓子,继续道:“其次,咱们在考试内容上,暂时按照过去的方式进行,但是等到两年后,咱们的科举考试内容将会进行调整,不再以四书五经儒家为要,改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专业技术考试,即所有需要特殊技能经验的官职需要通过这一类考试,另一个方向就是以实用为主,考核官员的认知能力和执政能力。”

这一项考试,赵源参考了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即行测和申论。

当然,为了避免读书人激烈反对,赵源也很贴心的将时间调整为两年后。

众人好不容易消化完这些内容后,却难得的没有提出别的意见,只有四舅哥潘师徵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咱们多少年考一次科举”

“每年皆可考一次。”

赵源轻声道:“咱们需要大量的基层工作人员,所以每年的三月份将进行组织考试。当然,咱们现在仅仅只占据了广州,前期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不等众人反应过来,赵源继续道:“当然,官员有进自然也有出,监察院将会全面负责考核官员的政绩,配合教育司和选吏司完成人才选拔考核,倘若出现不合格者,亦由监察院做出开革处理。另外,地方衙门和各司衙门也有权力对下属官员进行单独考核,可以向监察院提出开革请求,监察院复核后亦可完成开革。”

在这一套体系里,监察院以相对独立的姿态,完成对官员的监督任用,同时也限制了地方官员对下属官吏的掌控权,没有监察院的同意,任何上位者都不能让下属直接滚蛋,从而确保监察院在这一点上拥有绝对的权威。

许久没有说话的方孟昭道:“这是文官考核,那么武将呢”

“武举考试同样也会进行改革,武将的任用也会有一套单独的体系。”

在之前办行动队的时候,赵源就已经有所了解,严格来说大清目前所实行的武举考试,是一种极为失败的人才考核方式。

表面来看,清廷的武举考试仿照文试,同样也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考核的内容既有弓马技艺,也有兵法策论,看似完备,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一塌糊涂,因为有清一代同样对武举多有歧视,但凡能参加文试的都去参加文试,实在没办法下才来参加武试,如此一来这些武举考生多不能文,策论往往不合格。

清廷无奈之下,只能将原来的内场策论废除,改成默写武经七书中一段,通常一百字即可,这么一来就使得内场考试沦为了走过场,选拔的人才通常也都是一字不识的粗汉武夫,压根就不懂指挥作战这些专业知识。

可以说,鸦片战争中,清军跟英军最大的差距,就体现在了双方军官的素质上。

赵源当初创建黄埔军校时,就已经考虑过军官的选拔制度,道:“后续的军官选拔,将会建立在专业的军校基础上,凡是无军校培养资历者,不得授予连级以上职务。”

方孟昭顿时皱紧眉头,道:“可若是有人立功呢”

“凡是立功者,若无军校培养资历者,可由上级推荐前往军校就读,待毕业考核完成后,可以授予新的职务。”

赵源轻声道:“猛将必起于士伍,得改成猛将必起于军校。”

对于这一点,众人虽然不是很理解,但是却也没有反对。

唯独只有寥寥数人,才能明白赵源的良苦用心。

像方孟昭便能理解,因为他参与了进攻广州一战,也深刻见识到了目前的战争模式,已经跟传统战争出现了相当大的变化,排队枪毙也好,散兵线战术也罢,还有炮兵作战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甚至会涉及到数学方面的计算,专业性已经变得越来越强,传统意义上的名将很难适应新的战争模式。

就好比他方孟昭,也是经历了黄埔军校的学习,才逐渐成长为一名具备足够军事素养的指挥官,而不是过去那个绿营千总。

谈起教育,赵源总有许多想法,他兴致勃勃地继续介绍道:“黄埔军校可以迁回长洲岛了,我们还可以在长洲岛上建立一些综合性大学,比如黄埔大学、广州大学,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包括政界、商界、法律界具体的可以等到伍崇曜从英国回来后开始正式着手,我们所培养的这些人才,也会成为将来工业革命的支柱力量。”

“大都督,这一点倒是一件好事。”

自从赵源自立为大都督后,赵志就很注意双方的位置关系,没有再在外人面前称呼源儿,一律以大都督相称,“咱们过去经商的时候,都是师傅教徒弟的那一套,一个掌柜的顶多也就是一个徒弟,很多有用的东西都在这个传承中丢掉了而且这么一来也限制了人才的培养,稍微不注意,就断了档,只能再去外面找。”

“若是有这么一个学校,能够专门去培养这些人才,那对咱们来说是一件真正的好事。”

“没错,咱们未来的医生、记者、管理者、律师等等所有的职业人才,都将会从大学里孕育出来。咱们在这方面要多向西人学习,我看伍崇曜这次出去,完全可以带一支专业的西人教授团队回来嘛,咱们不惜一切代价,给他们开更高的薪水,让他们来东方教学。若是有洋人愿意自己来中国开设学校,咱们也可以表示支持,土地、资金都可以提供支持,哪怕是教会学校,咱们也不是不可以网开一面嘛”

针对这一点,赵源也有所了解,原来历史上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开端,很大程度上都由教会学校完成,有许多知名大学的前身都是教会学校,比如历史上的燕京大学、辅仁大学、震旦大学、齐鲁大学以及圣约翰大学等等。

在赵源看来,只要能传播西方的科学技术,一切都可以好商量。

一旁的潘正炜却皱起了眉头,道:“可是这些洋人教学,岂不是把老祖宗的东西都丢光了”

“自然不会丢光,咱们这些学校里也会开儒学一科,到时候学生中西兼修,再择优发展嘛。”

赵源继续道:“除了这些学校以外,我们还可以开一些专业学校,比如工业学院、警察学院、医护学院一类,可以提供专业的人才。”

“当然,这些事情得有一个善于统筹的人才来负责,潘公,请您推荐一位人选吧。”

赵源看向了潘正炜。

潘正炜轻轻一笑,道:“大都督,看来你是当局者迷啊,眼下就有一位适合的人选,也就是你的老师东塾先生陈澧。”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