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81章 官吏一体

书名: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听完陈澧的一番话后,常大淳脸色顿时就有些难看,历朝历代以来,皇权以相权为臂膀,相权以皇权为支撑,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本就是他们士人心中颠扑不破的真理,可是到了现如今,赵源却用一个所谓的公局来变其根本,将士农工商四民平等竟然变成了真理

何其荒谬

常大淳已经无法想象,倘若将来用公局来变天下之根基,岂不是意味着将来会出现商人执政掌权甚至连匠户和农人都可以堂堂正正站在士子面前指手画脚

斯文扫地

常大淳已经听不下去,他冷哼了一声,道:“东墅先生绕了这么一大圈,却摒弃了先贤治世之道,不问人心,只问银钱,未免舍本逐未,失之大道了。”

陈澧却并没有开口反驳,而是望向了一旁的贺长龄:“庵公以为呢”

原来,陈澧早已经猜到了贺长龄的身份。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呀”

贺长龄长长叹了一口气,脸上浮现出一丝失落。

他虽然还没接到了来自武昌的消息,可是从这一处就能明白,汉王殿下心中的志向绝不仅仅只是推翻清廷那么简单,否则复汉军也不至于停在六省不再继续北进。

汉王殿下,有大图谋

武昌。

就在宪法草案公布于众之后,很快便引起天下人议论纷纷,而赵源却在这个时候,将六省各府各县官员都召集到了武昌,这些府州县之长汇聚一堂,连带着行政院上下官员,数百人分席列坐,召开一场内部会议。

其实这一场会议的核心内容,正是陈澧在学海堂所讲的关键想要解决杂派的问题,就需要对中枢和地方进行分税,只有调和了这一部分的关系,才能确保新朝治政的根基。

赵源坐在正中间,他望着堂下的数百人,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

“咱们过去一直在打仗,拿下一块地盘,派一些人过去治理,迅速扩张之余,却没有认认真真坐下来开个会有些事情就得摊在明面上来说,朝廷与地方之间的分歧也好,正税与杂派也好,得画一个圈子,才不会出现乱子。”

武昌汉王府行在内面积十分广阔,尤其是正殿内占地宽广,三百多名官员分坐左右,倒也显得并不拥挤,而赵源的声音则在正殿内回响着,也能让每个人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对于此次与会的官员们而言,他们也感觉有些新鲜,这些官员的构成也很复杂,一部分是由通过汉王府科举考试通过者充任,一部分是立功受伤不能继续服役的复汉军军官担任,还有一部分则由原来商行体系中人,再加上投降过来的一部分清廷官员,使得目前整个汉王府体系下的官僚构成极为复杂。

其中坐在位置比较偏后的一名中年官员却有些不太习惯,他名叫梅昇。

此人原本是清廷汉阳府孝感县的一名主簿,官声素来不错,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深受孝感县百姓爱戴,因此太平军打来后,梅昇并没有效仿其他人逃跑,而是选择留了下来保护百姓,也并没有受到太平军的伤害。

而随着复汉军接管汉阳府孝感县后,梅昇被汉王府从地方上发掘,使其迅速就成为了孝感县的知县,得以前来武昌参加这一次的重要会议。

“君臣对坐而论,此乃上古之风啊。”

自从来到武昌后,梅昇便对一些现象产生了惊叹,比如汉王殿下早已下达命令,除了祭礼之外,任何人都不得下跪,即便是面见汉王,也只需要拱手见礼即可,官民之间更是严禁跪拜,若有违反者,皆以行为不端论处。

其次开会也是,作为臣子不必跪下,也不必伺立,只需要安安稳稳坐着即可,便会有人送来茶水以及笔墨纸砚伺候,当汉王殿下以及各级官员到来后,也无需歌功颂德,甚至也不是他想象中的走过场,而是真正去商议一些确有的问题。

坐在一旁的赵志等了一等,缓缓道:“先前有司已经行文诸府县,对各县土地进行清丈度田,这一次要的不是黄册,乃实征钱粮之册,按表文缮写妥当即可。”

听到这番话,梅昇顿时一怔,心道若是按照各地清丈的土地,若是有人故意隐瞒该怎么办

还没等梅昇继续想下去,赵志又道:“届时监察院会派遣工作组前往各省、府、县展开密查,有司不得阻拦,亦不许调查工作组的行踪,但凡有违令者,定将严惩不怠。”

众人只觉得心中一凛,知道这些可不是开玩笑的,若是谁敢在这里面伸手,很有可能就撞上了风口。

赵源环视了众人一眼,他知道光是指望工作组并不能彻底根绝问题,说到底面前这一批人鱼龙混杂,既有愿意做实事的,也有一心想着务虚的,既有想着收钱贪腐的,也有一身清廉的,并不能一概而谈,而让这些人参与到治政中来,就肯定会出现各种幺蛾子。

“历朝历代开国以来,都希望以定策御万变,但是现实告诉我们这点不可实现,唯有以变待变,而这么做就需要我们更加细致地完成工作。具体而言,原先的行政架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六省所有直隶州厅、散厅散州都会撤销,全部以县代之,扩充州府力量,而县以下则按照地域和人口分划乡镇。散而广之地为乡,密而聚之地为镇。”

随着赵源娓娓道来,所有人也都渐渐明白了这一次改革的关键,即强化地方乡镇统制,在乡镇设置乡公所,将官员直接派遣到乡下去,担任乡令、乡尉以及乡主簿,而这三个职务中,乡令为从八品,乡尉以及乡主簿都是正九品。

听到这番话,当下便有人皱起了眉头,从表面上来看将官员派遣到乡镇是一件好事,可以加强中枢对县以下的管理但问题是,多一个官员不仅仅意味着多出一份俸禄,而是意味着核心蛋糕得多分出去一份,即便他是再小不过的正九品,可也是朝廷入了品级的官员,这些人品级虽低,但是数量却非常多,对于孱弱的地方财政而言,自然是一个艰难的包袱,这样以来就又得回到老路上,也就是靠着杂派过活了。

梅昇皱起了眉头,举起了手。

赵源早已说过,任何人有意见都可以举手发言,不过摄于他的威信,却并没有人敢真正举手,梅昇反而成为了第一个,他望着面前这个小小的县令,道:“梅县令,请说。”

梅昇也没想到高高在上的赵源能记得他的名字,多少有些惊讶,他压住内心的惊异,缓缓开口道:“殿下,若是以乡镇小吏为官,恐怕会酿成前宋冗官之祸。献此策者,恐怕居心不良。”

赵源却摇了摇头,道:“此策乃孤所出,原因很简单,当下情形与前宋冗官之情形,可谓截然不同。”

很多人谈起冗官就会想起宋朝,但是宋朝所谓的冗官问题有其特殊性,只因为赵宋得国不正,且多有藩镇为祸,于是宋代皇帝从建国之始就采取广开科举门路的政策,将知识分子尽可能地都搜罗到体制内来,以防止他们对政权构成为威胁。

在宋初的时候,全部有品级的官员不过三干人,可是到了宋仁宗时就暴涨到二万四干多人,此外还有没有品级的小吏数十万人,这些人都需要中枢承担财政,对国家造成了严重的负担,且这些官员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担任实际职务,可照样能享受到高额的俸禄,也就形成了冗官。

赵源所采取乡镇为官却并非如此,他只是将过去很大一部分人正式转化为了官员,从而使得官吏实为一体,接受朝廷对官员的约束和审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赵源的作为是让相当一部分干实事的人当了官员,尽管数量上多了许多,可是与北宋的冗官现象完全不一样。

对于这一点,赵源的态度十分坚决,他望向了梅昇道:“为避免出现冗官之害,监察院会将工作组制度常态化进行下去,凡是尸位素餐者,一律清退出去。针对高品官员,也需要采取严格限制,得多提拔能做事的官员,而非那些管人的官员。”

说白了,一个高品的官员俸禄和待遇,几乎能抵得上几十名乃至于上百名普通官员,赵源自然是将矛头对准了这些人。

赵源之所以要这么做,也是因为在接下来这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中,想要更进一步,就必须将基层政权牢牢掌控在手中,唯有这样才能使得社会的组织能力更进一步,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会更高一些。

当然,这么做也会打破现有的官僚体系,尤其是对于地方上的利益结构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可以预留到这件事不仅官员会反对,一大批的士绅阶层也会反对。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