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覆秦

作者:起飞的东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75章 :唐国新都

书名:覆秦 作者:起飞的东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4

唐宫大殿,一时间安静了下来。

陈平抛出了一个新地点,让刚才又差点争的面红耳赤的群臣暂时止住了争端。

帝榻上吴广双眼微亮。

咸阳,洛阳。

这正是他之前考虑的两个国都选择。

一个是秦之帝都,天府之地。

一个是周朝古都,天下之中。

现在两个地方都被提了出来,他正好看看群臣的意见。

此时的殿中形势很明确。

除了李良、司马欣等关中系将领还指望皇帝定都咸阳外,其余关东诸人见到邯郸、陈县都被挑出问题难以作为国都后,意思也逐渐倾向于洛阳。

“洛阳之地利,隔大河与燕赵相望,渡河后便是河内,北上前往上党,太原十分方便。若要到邯郸等地,可乘船顺流而下,转眼就能在赵地登陆,传令河北。与东边的齐地也只隔了一个东郡,走秦国驰道要不了多久。”

“洛阳南与韩魏接壤,可就近钳制诸侯,并交通荆楚,信息传达远比在这邯郸方便。至于西边的关中,那更是相互毗邻,远比邯郸、陈县便利。故周公营都洛邑,以扼守东方,正是因其地利耳!”

陈平侃侃而谈,将洛阳的优势说了一遍。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字。

中。

洛阳位居天下之中,不管是到北边的燕赵,东边的齐地,南边的韩魏荆楚,还是西边的关中巴蜀,几乎都是差不多的距离,并不存在说你定都某一处,就会减弱对另一个地方的控制,可以规避邯郸、陈县、咸阳的一些缺点。

“阳武侯所言甚是,我也认为定都洛阳,可连通八方,控扼天下,乃上佳之选择也!”

张耳笑眯眯的开口。

郦商附和道:“若定都洛阳,则东西南北皆可兼顾。”

郦食其更谈及洛阳的形胜之处,直言道:“洛阳之地,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池,背靠大河,面向伊水、洛水,其地形之险要与城池之坚固亦足以为恃。”

就连素与张耳不对付的陈馀也没有反对,跟着默默点头。

魏系诸人对定都洛阳是鼎力支持。

其原因正是洛阳紧邻魏地,也离他们在陈郡的封地不算远,对他们这些曾经的魏人来说,迁都洛阳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而其他人跟着陈平的思路想了下,也觉得确实不错。

洛阳距离他们各自的家乡都不算远,属于是一个折中的选择。就连在燕人看来,如果非要迁都,洛阳也肯定比关中和陈县好得多。

故纷纷点头应和。

李良、司马欣等关中系将领见到燕、赵、楚、魏系之臣皆附和赞同,声势浩大,就有些不敢反对了。他们基本都是降将出身,在唐营本来就要低那些起义元从一头,哪敢同时和这么多人作对。

他们又转念想到洛阳的西边不远处就是函谷关,从洛阳入关也要不了多长时间,远比定都邯郸和陈县好,便干脆的放弃了咸阳,跟着附和起来。

吴广见状,就知道群臣诸将在陈平的引导下,几乎达成了共识,选择了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案。

而陈平的那句“天下之中”和群臣的反应,也让他想到了一些东西。

昔日秦始皇征服六国,统一天下后并没有在咸阳坐享富贵,反而多次出关东巡,南到会稽,北至碣石,东边巡行齐鲁,可谓是大动干戈劳师动众,甚至这位始皇帝最后还死在了东巡的路上。

其原因正是关东不稳,皇帝坐守咸阳而难以控制广大的关东地区,需要多次东巡以进行震慑,宣扬皇帝的威严,加强对新征服土地的控制。

现在离秦、战国之世不远,六国灭亡到现在也才二十多年,许多六国时的老人尚在,地域之分并未革除,天下人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识。

吴广无贵胄身份,又取天下太快,根基不稳。

这种时候他如果和秦皇一样坐镇关中,难免会对一些偏远地区丧失控制力,最后要不然得学秦始皇那样多次巡视。要不然就得学汉高祖那般,通过大量的分封同姓诸侯王,将燕赵齐鲁荆楚的当地人同化后,才能逐步形成统一的“汉”意思。

定都洛阳,不一定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也能大大缓解。至少哪一个地方出现问题,可以更快的反应过来,并作出相应处置。

在这一点上,洛阳相比咸阳是占据了优势。

他目光扫了一圈,最后落到刘邦的脸上。

“汉侯认为迁都洛阳如何?”

刘邦没想到吴广会突然问自己。

他忙道:“回陛下,臣觉得洛阳好啊!”

“昔日臣当亭长的时候,曾前往咸阳服役,从洛阳城外经过,见其城池广大,繁华富饶,正是天子之都所在。以前周天子定都在洛阳想来也是有原因的。而且臣觉得如果定都在洛阳,至少天下黔首前往都城服役,就不用跑那么远了,嘿嘿。”

刘邦的话引得众人皆笑。

不过这也是一个理由。

昔日秦国定都咸阳,关东之人前往咸阳服役,一走就是上千里,甚至数千里,对关东人的负担很大,让人闻役而色变。刘邦就是押人去咸阳服役的路上见人都跑的差不多了,干脆心一狠也跟着逃入芒砀山为寇,他深知国都太偏远会对百姓造成很大的负担。

“汉侯不愧长者,能知百姓疾苦啊。”

吴广点头赞了一声。

他之所以询问刘邦。

是因为历史上刘邦称帝后,就是选择了在洛阳定都。

洛阳。

这本是西汉王朝最初的都城。

史书载“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高祖欲长都洛阳。”

不仅是刘邦这个皇帝想在洛阳定都,就连其麾下群臣也都心属彼处。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

汉初君臣,从上到下多欲在洛阳建都。

最后迁都关中,主要还是因为娄敬和张良的劝谏。

娄敬的说法是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一旦遇急,则可起百万之众以拒敌。凭借关中富饶之土,就算关东大乱,他们依旧能保全秦国故土。

张良也是说洛阳虽有成皋、崤山之固,但如果关东有变,就不足为依靠。还是得凭借关中的坚固险要,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两人的核心理由都是认为关东诸侯对新生的王朝是严重威胁,万一诸侯叛乱,那对洛阳威胁可就大了,还是得定都关中,利用地理优势来“东制诸侯”。

刘邦被二人说服,这才摒弃众意,选择了入关建都。

究其原因,还是汉初的形势与其说是“秦式帝业”还不如说是“楚式霸业”。

关东七个异姓诸侯王占据了天下大半的领土,其中还有韩信、英布、彭越这等强悍之辈,刘邦迁都关中,就是为了躲避他们的锋芒。

在洛阳建都,万一这些诸侯王一起造反,那可就吃不消了。

现在的吴广则和刘邦的情况大不一样,整个天下并没有可以威胁到他的诸侯。

残留的四个诸侯国都只有一郡之地,实力和汉初那些占据五六个郡的诸侯比不了。且韩、魏、齐、胶东等国几乎都是弱卒残兵,又缺乏名将统领。

反观唐国这边坐拥四十余郡,手下有岳成、韩信、司马卬等悍勇之将,几支募兵更是百战精锐。

这种情况还怕他们?

真要发生冲突,只需唐皇一句话,数月之内,四国便可直接除名。

没有了历史上刘邦迁都关中的理由后,从实际情况来看,洛阳的优势就要比咸阳大的多。至少可以让吴广在不分封同姓诸侯的情况下,能更容易的稳住天下形势。

至于紧挨着三川郡的韩、魏两国。

“朕若迁都于洛阳,此二王怕是得忐忑度日,辗转难眠了。”

吴广想到这里,嘴角微微上翘。

等唐都搬到洛阳去,就不是他怕韩魏造反,而是韩魏怕他了,两王的任何举动都能以极快的速度传到天子耳中,那可真是睡觉都不安稳。

而诸侯国因为离中央朝廷的国都太近,使得朝廷行政不便,是不是就有了正当的理由将他们徙走了呢?

心中思虑既定,吴广便不再犹豫。

他当着众臣的面,做出了这一次迁都之议的最终裁决。

“洛阳乃天下中,其地甚好,可为天子之都,朕亦心属之。”

“传朕诏令,即日起我唐国将迁都于洛阳!”

“咸阳,依旧为唐之西都。”

“邯郸为旧都,于我唐国多有功勋,朕亦不忘,诏免邯郸之民租税一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