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覆秦

作者:起飞的东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66章 :楚王登位

书名:覆秦 作者:起飞的东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4

项梁躺在他的灵堂里,安静地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灵常的开口,让整个屋子在这瞬间陷入寂静状态。

旧王已死,新王当立。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是西楚国的情况有些特殊,项梁死的太突然了,还没有说出嗣君的名字就咽了气,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

没有确定,那就有了争端的可能。

继灵常后,在场的项氏子弟里有一人站了出来。

“灵司败所言甚是,今我楚国风雨飘摇,正该立一长君接替王位,以应对接下来的战事。我认为左尹乃我项氏长者,素有德行,一向为吾等小辈所敬重,且又得大王之信任。在此危急时,正该请左尹登位,做我楚国之王!”

说话的人年约二十,非常的年轻,话语中充斥着锋锐之气,一开口便直接挑明了要捧项缠上位。

“项佗,小竖子!”

项羽紧盯着开口的年轻人,心中怒骂,双目中似有火焰燃烧。

项佗。

是项羽堂兄的儿子,按辈分是他的堂侄。

这小子没有跟随项梁北上,而是留守郢都,看样子他在这段时间里被项缠收买了。

项羽很愤怒,但他还记得范增让他克制的事情,强行压着火气没有爆发,继续冷眼旁观。

而此时项佗一出声,立刻有另一项氏子弟大声驳斥。

“左尹德行,吾等自是钦佩。然大王还有嫡亲侄儿在,按宗法血脉,嗣君之位合该由项羽将军继承。大王在时,也曾多次向吾等表示瞩意于项羽将军,吾等不该违背大王遗志,当奉项羽将军为王!”

项庄常跟随在项梁身侧,对项梁的想法很清楚,这时候便出言力挺项羽。

项睢闻言急迫道:“大王卧病时常呼左尹之名,我亲耳所闻,大王嘱意者实乃左尹也!”

项庄和项睢针锋相对,怒目而视。

在场之人皆神色各异。

项庄是项梁的短兵统领,他说的话有一定可信度。

项睢则是项缠的儿子,儿子挺老子,他的话里可靠成分有多少,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

又有项冠出言道:“今唐国与熊氏联合,又得韩魏相从,一起发大军来攻我楚国,连续败我军数阵。当此之时,国家不稳,我认为还是应择善战者为君,可带吾等抵御他国侵略。保住我楚国疆土才是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啊,我支持项羽将军为君!”

项冠之前同刘邦交战,被打得节节后退,心中抑郁。直到项羽率军前来,带着他大败刘邦,杀其将曹无伤、卢绾,让项冠狠狠出了一口恶气。

项冠便对项羽十分敬服,自然举双手支持。

到此为止,在场的几个项氏子弟算是摆明了态度。

项睢、项佗支持项缠。

项庄、项冠支持项羽。

看上去势均力敌,但项冠的话赢得了许多外姓将领的认可。

唐、韩、魏、东楚。

四国合力来打他们,这种时候,肯定是要有一个能征善战的君王才能给他们安全感。

项羽刚刚在颍川击败李良,在泗水大破刘邦,正符合这种力挽狂澜的君主形象。

就连被项缠许诺了大将、侯爵之位的季布、钟离眛也都暗暗点头。

他们对项羽的战功是服气的,这一点没的说。

眼见反对自己上位的声音不小。

项缠咳了一声,引来众人注意。

他横眉竖目,对着项冠等人呵斥道:“今我楚国尚有忧患于外,正是该合力御敌的时候,尔等小辈不思团结,反而在大王灵前为了嗣君之位争执到这种地步,真是荒谬也!”

一番怒斥。

项缠转身对着项梁的棺椁拜下,凄声开口。

“大王,你我兄弟昔日在江东共起义兵,一起发下驱逐暴秦的誓言。自那时起,你在前方征战,我在后方为你主持后勤政事,吾等兄弟同心,带着项氏子弟与众豪杰合力向前,才打下了这偌大的楚国。哪知你竟去的如此仓促,连嗣君人选都未留下,使得今日小儿辈在这里乱起争执,真是可笑啊!”

项缠转身,伸手抹了抹眼角泪花,望向项羽,用一种亲切的语调道:“羽儿是大王亲手带大的,曾受大王教导,名为侄儿,实同亲子,大王今无子而薨,羽儿有继承君位的资格。”

“可大王又曾向我说过,羽儿性格太过急躁,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至于学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范增在旁听得直皱眉,项缠这是要对项羽进行人身攻击啊,可对方现在是以项氏长辈的口吻来评论自家子侄,他这种外姓人不好插嘴。

项羽双目冷光乍现。

项缠这厮,竟然当众揭他的黑历史。

项羽手掌紧握成拳,有当众翻脸的冲动。

就在此时,项缠话音一转,道:“我与大王意见相同,认为羽儿好勇善战,但性格太过急躁,还需磨炼。而此时我楚国四面皆敌,正处生死存亡之际,主君之位十分重要,不可轻付。依我之见,不如这君位暂由我代摄,待他日羽儿长成,可堪大任之时,我再传与你,如此两全其美,岂非乐哉?”

项缠当众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他先当大王,等以后再传给项羽。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最为惊骇的当属项睢。

“父亲!”

项睢忍不住惊叫出声,不可置信的盯着项缠。

我费尽心机让你上位,不就是想等你死了,再把王位传给我吗。

结果你来这一出?

项睢有一种天旋地转,遭受亲生父亲背叛的感觉。

项缠回头瞪了这傻儿子一眼,低语道:“吾为左尹,大殿之上,当称职务!”

他这儿子太笨了。

在项缠看来,项羽性格太过刚硬暴躁,且支持者很多,如果强行从项羽手中抢夺王位,不仅会遭受阻碍。且就算他当上了楚王,项羽必定不满,说不得会生出造反之心,要是干掉了项羽,那接下来大举入侵的唐军又该如何去对付?

“等我先用传位之语诓住项羽,借他的能力打退唐军,日后我为大王,想要收拾他还不是易如反掌?”

项缠对自己的机智十分得意。

等他登基为楚王,将国势稳住后,是传位给项羽还是再找个借口将其干掉,那还不都是一句话的事情。

现在只需诓住项羽,让自己顺利上位才是重要事。

果然项缠的方案一提出来,除了他儿子项睢外,殿中诸人一时间都不知该怎么说话。

项缠转头看向范增,笑道:“令尹以为我之言如何?以令尹的智谋,以后不管是我还是羽儿登位,皆会重用令尹,绝不会亏待半分。”

这句话隐含着对范增的示好,暗示范增只要支持他,项缠就绝不会亏待范增。

范增眉毛挑了挑。

重用?

抵得过羽儿的一句亚父吗?

项羽认我当父,你项缠认不认?

到此为止,范增将项缠的招数全部看清楚了,也知道了这楚国朝堂上到底是哪些人公开支持项缠。

范增不再沉默,他咧嘴一笑,放出了杀招。

“左尹之言有可取处,只是大王卧病时,曾招我和桓楚将军到榻前嘱托,若日后有所不测,当立项羽将军为君。大王临终时虽未再次确认,但想来不会有什么变故,我看还是依大王的话来吧。”

项缠神色一惊,死死盯着范增,这老头竟然要力挺项羽了。

他忙回头望向项睢,急迫道:“项睢将军可曾听过此语?”

项睢还被项缠那句传位给项羽弄得迷迷糊糊,此刻被项缠一问,回过神来,忙摇头道:“我伺候大王甚久,大王何曾说过此话?”

范增抚须大笑道:“都说了这话是大王召我与桓楚将军当面所言,那时候你正随项襄将军在前线同唐军厮杀,怎么可能听到呢?尔等若是不信,可问桓楚将军。”

说着。

范增转头看向殿外,大声道:“桓楚将军,你说是也不是?”

殿外响起一片急促的脚步声以及金铁碰撞的声音。

桓楚全身披甲,腰间佩剑,大步从门外走进来。

“令尹所言甚是,大王曾召吾等嘱托,若遇不测,当立项羽将军为王!”

“谁敢不从,杀无赦!”

此话一落,后方数十个披甲卫士鱼贯而入,将殿中诸人尽数围了起来。

项缠大惊失色。

今早范增用令尹之权命桓楚执掌宫廷,这才有了现在的事情。

殿中诸项氏子弟,钟离眛、季布、英布、灵常、利几、周殷等楚将也都神色大变。

他们被包围了!

与此同时,一直沉默的项羽爆发了。

“我与大王亲如父子。所谓父死子立,大王之位,合当由我来继承!”

项羽声如雷震,他拔剑而起,对项缠、项睢、项佗厉声道:“若敢有违大王之令,不欲我为王者,皆可站出来!”

那双重瞳睁到极致,眸光冰寒,加上剑芒锋利,项缠等人哪敢站出来。

“我欲为王,谁反对?”

项羽再度开口,声音冰凉的像是寒铁。

没人反对。

这时候项梁有没有说过项羽当王已经不重要了,周围那些全副武装的甲士才是关键所在。

范增微微一笑,也不管面如土色的项缠父子,转身向着项羽一拜。

“臣范增,拜见大王!”

范增一动,诸将连忙跟随。

“臣项庄,拜见大王!”

“臣项冠,拜见大王!”

“臣英布,拜见大王!”

……

一连串叩拜之声,哪怕是项缠许以好处拉拢的灵常、项佗等人也都对着项羽下拜。

最终殿中只剩项缠父子还站着。

项羽望过来。

“叔父有意见?”

项缠咽了口唾沫,环视了周围正对他虎视眈眈的披甲卫士,又看了看项羽手中闪光的利剑,嘴角泛起一抹苦涩。

他想着用好处去拉拢人,想着用传位诓住项羽,想着进行利益交换,费尽心机想让自己登上王位。

哪知范增和项羽不讲这些,直接刀兵相向,武力威胁。

掀翻了桌子向他问话。

这种场面下,项缠还能说什么呢?

项缠咬着牙,向着项羽拜下:“臣项缠,拜见大王!”

项睢神色不甘,可见父亲都已投降,再加上周围尽是刀光剑影,他心中同样恐惧,跟着向项羽叩拜称臣。

这一刻,满殿皆是拜见大王之声。

项羽听在耳中,又见所有人都向他下拜,心头怒气渐散,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在全身弥漫。

他转头看向停靠在屋中的灵柩。

“叔父,你安心归去,这西楚国就交给我吧。”

“从此以后,我项羽便是西楚之王了!”

唐二年,十月初。

项羽在陈县正式继位称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