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覆秦

作者:起飞的东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72章:封赏内幕

书名:覆秦 作者:起飞的东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4

唐皇剖符作誓,并恩泽天下。

命令一出。

引起无数欢呼。

“太好了,皇帝免从军者徭役一岁。吾等明年就可以安心在家休息一年,与家人团聚享受太平,真乃前所未有之事啊。”

归家的兵卒们听闻这道旨意,与全家老幼妇孺皆欢喜雀跃。

徭役。

自古以来上层对下层所征收的力役,百姓每年都要免费去给官府干活。

一开始诸侯割据时因为服役地点不太远,百姓只在本国输租服役,负担尚能接受。等到秦并天下,疆土扩大无数倍,服役地点就变得极为远了。像楚地的人甚至会被拉到关中或是长城一线服役,这一来不管是金钱花费还是时间都是以前的无数倍,甚至一去不回,使得百姓闻“役”而色变,恐役胜于恐赋税。

偏偏两任秦皇帝又是喜欢搞大工程的,年年征民服役不休,使得自秦统一以来,百姓就没真正休息过一天。

现在唐皇免从军者服役一岁,覆盖范围有限,最多就十数万人,但这是个仁善的信号,特别是拿去和暴秦统治天下时进行对比,那真是善良到没边了。

而那些曾为大军转输物资的民夫,数量前后加起来有几十万之众,唐皇没有免掉他们的徭役,但将他们的租税免掉了两年,这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待遇,让这些人及其家眷对皇帝同样是感恩戴德。

一道命令下去,唐皇就将中下层将士和众多民夫的心收入囊中。

这时候要是有野心家想要造朝廷的反,这些得利的人绝不会主动跟从。

军队之外,仁德的光辉还照耀到囹圄中。

除了那些犯下大罪被判了死刑的囚徒露出绝望的神色外,其余刑徒皆喜出望外。

“皇帝,赦免了吾等!”

“天啦,皇帝仁德,皇帝圣明啊!”

无数刑徒为之欢呼。

但也有秦时的老刑徒露出怀疑的神色:“该不会像秦二世一样,将吾等放出去后又再想办法抓回来吧?”

“既然你担心放出去还被抓回来,那你不如不出去了,就待在此处继续服刑,免得以后还多跑一次,如此省时省力,岂不美哉?”

有人讥讽开口。

更有其他刑徒翻脸道:“当今皇帝岂是秦二世那个暴君能相比的,他说大赦定然就是大赦,你这厮要是再这样乱言,当心我先揍你一顿。反正都要大赦了,我只要不把你打死,我都是无罪的,哼!”

世间最能显出效果的就是对比,有秦二世这位“圣君”在前,唐皇的大赦和恩赏显得无比珍贵,放到后世再平常不过的举动也会因秦二世的衬托而显得仁善与圣明。

一时间随着恩赏和赦免的命令下达,九州万民皆高呼天子圣明。

几道命令笼络了下层人心,封侯赐爵得到了群臣拥护,这使得吴广皇帝的位置坐的越发稳妥。

当然也有不少人对这次封赏颇有些想法。

邯郸唐宫。

一处楼台上,皇帝夫妇凭栏远眺,欣赏他处景色。

“你觉得朕这次的封赏有些重了?”

吴广侧首,望向旁侧的皇后。

舒姣并未回避,她咬唇道:“陛下所封万户侯者四,再加上诸列侯、关内侯食邑,差不多十三万户,能当一小郡了。这么多的赋税落于他人之手,总感觉于国无益。”

吴广大笑道:“不愧是一国之母,朕之皇后,果然是为了吾家所想。但这万户侯者中可还有汝兄啊。若是少封,下相侯得到的好处岂不是要大为减少了。”

舒姣微笑道:“若是众臣皆少,妾兄少些那也无妨。”

“你啊你,平日里挺精明,怎得在这事上看不清。”

吴广摇了摇头,转而又若有所悟,道:“是了,你居于宫中,不识军伍,故而不太清楚朕大封之缘由。”

舒姣蹙眉道:“陛下这样做,是有何用意?”

吴广没有直接回答,反问道:“朕从布衣至天子不过三年,又多征战在外,与群臣相聚不多,你认为群臣诸将中有多少能一心效忠于朕?”

舒姣一怔,面露思索。

吴广自己说了下去:“昔日秦始皇并一宇内,功业大哉。但其封侯者寥寥,有功之臣无万户之封,然群臣诸将却无反对者,何也?”

“因为他秦国三十多代君主,经营了五百余年!”

“秦皇族根基深厚,得到关中之民的拥护,就算他不大肆封侯奖赏,麾下群臣也无多少敢有反心和不满。”

“但朕不同,朕起于微末,三载而定天下,看似极快,实则根基不稳,群臣诸将之所以愿意跟随朕,不过是为求建功立业,封侯拜相。如果在此时吝啬封赏,引得人心不满,岂非暗藏祸根乎?”

“朕得天下,并大封列侯,使他们各得利益,彼辈便会拥护朕,拥护吾吴氏于天下的统治。不过舍一郡之人,便可稳坐天下,这能叫多么?”

舒姣居于宫中,没有同那些武将接触过,在她眼中这些人都是对皇帝言听计从的手下,现在听吴广这么一说,才知道这事情并不简单。

她轻轻道:“陛下说的是,是妾想的简单了。”

吴广点点头,又转向楼台之外,看着远处景象,目露思索。

就像他对舒姣说的,他成事太快,根基浅薄,这个天下其实坐的并不稳。很多事情如果处理失误,就可能引起叛乱滋生,天下动荡。

比如汉高祖定天下,先封了一批大功臣后,其余臣子将领日夜争功不决,一时来不及封下去。刘邦同张良出行时便看到许多将领聚集在一起私语,刘邦问张良这些人在做什么。

张良回了句他们想要谋反,这话将刘邦吓了个够呛,连忙先封最恨的雍齿为侯,稳住人心,然后加急催促丞相、御史等议功,快速封赏群臣后,才将此事稳定下来。

历史上的刘邦成事比吴广晚,同麾下将领多有感情,这样都还需要大肆分封才能稳住人心。

吴广与诸将的接触时间甚至还不如刘邦与其麾下呢,若不及时大封,难保不会有人生出想法。

他必须要通过利益捆绑,将所有的功臣武将团结成一个利益集团,如此才能稳固。

大家都有了满意的封赏,这时候再有人想要造反,那造反者面对的敌人就是整个利益集团了,这样皇帝的位置才能真正安稳。

而且他吴广真的封太多了吗?

要知道刘邦定天下时,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他们连跨数郡,占据天下大半。

秦末之时郡约五十,除去这七个异姓诸侯王,刘邦实际控制的地盘就只有二十郡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光是列侯就封了一百四十三个。

其中万户以上的至少有吕泽、卢绾、刘泽、曹参、萧何、张良。

再往下还有八千一百户的周勃、七千八百户的丁复,六千九百户的夏侯婴,至于五千户级别的更是有多人,再往下两千户到四千户者众多,数百户、千户者更是数不胜数。

这还不算数量众多的关内侯,以及刘邦曾定七大夫爵位以上皆有食邑。

这位汉高祖只占据了二十郡左右的地盘,但光是食邑就封出去了三十多万户。

吴广实际控制的疆土,除掉四个诸侯国及百越四郡外,有四十多个郡。

他的地盘在刘邦的两倍以上,且因战争结束较快,天下人口保留的更多,经济更好。这样的情况下,他以四十多个郡封了约四十个列侯,分出去的食邑差不多十三万户。

和刘邦二十个郡就能分出去一百四十三个列侯,三十多万户相比,那真是少的不能再少了。

吴广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坐稳江山,能够用这点食邑就笼络住功臣们,是最划算的事情了。

等他彻底坐稳江山,掌握大权后。真想解决列侯问题,不管是搞推恩令,还是再度改革侯制,都可以从容处置,没必要全放到现在,一切以稳定优先。

除了分封外,在列侯的功勋名次上,他其实也多有操作。

比如武将中,韩信和岳成是功绩独一档的存在,比后面的司马卬高出一层,武将功勋第一和第二当是在他二人之间选择。

吕青、舒欣两位丞相在同皇帝议功排序时,都说岳成除去有破秦灭楚之功,还是元从老臣,当为第一。

吴广拒绝了,他知道众人的想法。

但开国后,他站在君主的角度上需要思考的东西就多了。

政治、派系、人性。

岳成是阳夏元从,他同罗云、阿牛、毋死、张婴等阳夏人是乡党,先天亲近。与吕青、舒欣、葛婴等楚人老臣多有交往,甚至和司马卬也有同袍作战之情,在唐营人脉极好。

他的能力不弱,且年龄比吴广和韩信还小。

一个拥有两位丞相看重,大量功臣宿将的友谊,且立下了大功的年轻武将,对上面的君主来说可不一定是好事。

刘邦封侯时,为何群臣皆认为曹参功大当为第一,刘邦却将萧何顶在前面,并说出“功人功狗”的理论,除了萧何确实有功勋外,也有抑制曹参的意思。

吴广将韩信拉出来也有类似的意思。

韩信的功劳和岳成不相上下,用来当第一也能说过去。最关键的是这小子性格太过傲慢,且是半道加入,在唐营中没有多少亲友。

相熟者最多也就是虞子期、郦食其、郦商、葛婴、韩忠等人,甚至这些人都不一定和韩信是真心友谊。

同岳成那深厚的人脉相比,“看谁都是垃圾”的韩信简直可称作一个孤臣了。

把韩信放在前面,或许会使岳成、司马卬等人心中略有不满,这正是一个上好的靶子。

对君主来说,武将首功是性格傲慢人脉一般的韩信。远比人脉极好,且极为年轻有力的岳成要好得多。

且除去名次外,吴广也并未亏待岳成,同样给了他万户之封,足以消弭他对皇帝的不满。心中就算有抱怨,更多的会转向韩信吧。

“呼。”

吴广长吐一口浊气,揉了揉发胀的脑袋。

由争霸转向守成,他日后的行事也要慢慢跟着转变,臣子间的平衡也是个让人头疼的事情。

而在封赏后,他还有其他大事要做。

吴广深深的看了眼远处的邯郸景色。

转头望向舒姣。

“姣儿,在这邯郸可曾住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