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覆秦

作者:起飞的东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93章 :亡国复立

书名:覆秦 作者:起飞的东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4

“虞宾在位,群后德让。”

邯郸唐王宫室,一间偏殿中。

叔孙通正襟危坐。

面对唐王询问兴灭继绝之事,他小心回答。

“昔舜得位,封尧子丹朱为宾,以存尧祀。夏禹为帝,又封丹朱于唐,封舜子商均于虞。”

“至周王翦商,又封黄帝之裔于祝、尧之后于蓟、舜之后于陈、夏之后于杞、商之后于宋。此即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故天下之民归心,为圣王之道也。”

话落,叔孙通悄悄打量吴广的神色,试图领会这位唐王的想法。

可惜唐王面无表情,只回了一个“嗯”字。

这让叔孙通看不出君王喜怒,察言观色的本领也就难以发挥。

叔孙通只能暗自感叹,相比心思深沉的唐王,还是秦二世好打发啊。

吴广则在内心分析事情之利弊。

叔孙通和卫角所言兴灭继绝,其实就是后世说的二王三恪那一套。

如西汉便封周之后裔为周子南君,位比列侯,封邑三千户,承续周祀。又封孔子之后为宋公,续殷商之祀。

其后之新、东汉、魏、晋……一直到明清,数千年间不管是割据政权还是大一统王朝,都在做这种事。

封前朝宗嗣以收人心,展示君王之仁德。相比大肆屠杀前代宗室带来的恶果,舍微末之土而得人心安定,利益确实很大,这也是一直到清朝都在沿用的原因。

以吴广如今有暴秦在前,诸侯在侧的情况下来看,这应该是一个好的选择,能以最快的速度安定河北,免除因建国而引起的赵氏之患。

至于卫国,有卫角这个识相的亡国之君,或许可以用来当一个门面。

“寡人欲复赵、卫,叔孙生认为当以何爵为好?”

吴广望向了叔孙通。

叔孙通眼中闪过一抹喜色,兴灭继绝正是他儒家的追求,今唐王欲行此道,正是儒门喜事。

不过唐王这个问题有些门道,必须小心回答。

唐王是王,昔日赵国也是王,莫非要让唐王立一个赵王出来不成?

一些脑袋不够灵活的儒生或许会这样建议,叔孙通明显不在此列。

唐王问封何爵,这明显就是一种暗示。

叔孙通心领神会,恭敬道:“赵者,虽僭越为王,实则昔日周王所命之侯爵。今君上怜悯赵氏宗嗣断绝,欲复赵之社稷,自不能以其僭越之爵来命,当以周王之封而复,可为赵侯。”

听到这话,吴广嘴角露出笑容,满意的看着眼前的儒生。

聪明人就是好啊,一点就通。

叔孙通不仅博学多才,更难能可贵的是灵活多变,没有一般儒生的迂腐,用起来确实很顺手。

吴广欲复赵国,但不想封王。

可昔日赵国称王,你给人家降爵而复,总得拿个明面上的理由出来吧。

叔孙通“周王封赵为侯爵”的话正是最好的答案,任谁也挑不出毛病。

吴广改楚制为秦制,其中秦制的两个顶层爵位正是侯爵,合乎于规则之中。

“好,叔孙生所言有理。寡人建国,怜赵、卫有后而绝祀,今承圣王之道,当择赵、卫之后有德者而继之,为其复立社稷。”

吴广大手一拍,定下了兴灭继绝的大基调。

基调定下,但如何复,怎么复,同样是有可供操作的空间。

比如在封地大小上。

吴广就决定只给他们一个乡。

卫角只要十里之地,吴广怜其哀苦而应下,这就是最好的理由。

同时复赵、卫两国,吴广也不过才拿出来两个乡,连小半个县都没有,对于偌大一个国家,没什么损伤。

吴广将自家三个谋士再度招来,让他们在为赵、卫复国的基础上出谋献策。

蒯彻当先献策道:“君上今复赵国,可平赵氏之怨恨。然赵氏子弟众多,若聚于一团,引得当地赵人异动,或有田齐复国之患。臣以为不如封之以昔日燕土,则赵氏治下皆为燕人,定不会有任何拥护赵氏之心,如此君上可安心矣。”

蒯彻所言田齐之患,正是指当今齐王田儋凭借田齐宗室身份,鼓动齐人造反复国的事情。

他献出了一个釜底抽薪之计。

“臣以为恒山郡之曲逆下辖乡邑便可,曲逆素为燕地,所在皆燕人。但昔日燕赵交战,此处曾被赵人夺过几次,也可称为赵之城邑。君上以此缘故封给赵氏,便可免除赵氏之患。”

吴广听得点头。

这招阴险啊。

燕赵两国素来敌对,今天你夺我一城,明日我占你一地,燕人对于赵氏可没什么好感。

用赵国曾占领曲逆的由头,将之视为赵地,封给赵氏作为封邑,下面一群人都是对赵氏不满的燕人。要是赵氏敢搞什么小动作,怕是立刻就会被举报,这简直就杜绝了赵氏搞事的可能性。

而且从明面上还挑不出任何刺来。

见唐王点头赞扬,蒯彻嘴角勾起得意的笑容,不由瞥向陈平。

陈平扫了他一眼,然后对吴广拱手道:“臣认为蒯先生之策甚好,臣也有一策,当请大王听闻。”

吴广笑道:“陈生请言。”

陈平道:“为防赵氏之患,除了以燕地为其封邑外,君上可择选昔日赵王后裔之年幼者为侯,并以其年幼为由,派国相为其主政。则所谓赵国,不足为虑。”

吴广眼眸微动,以赵侯年幼派国相为其主政,确实是个好手段。

甚至以后还可将其作为定制,让他所封诸侯的国相皆由自己所派,将诸侯高高架空,只享受荣誉富贵,政务就不用操心了。

李左车在一旁听得脸色发白,有些忌惮的看着蒯彻和陈平两人。

以赵侯驭燕人,选幼主,派国相。

照二人这样弄,所谓复立的赵国,不过就是唐王的玩物傀儡,连一丝威胁都无法带来。

通过这几次献策,他已经看出这两人都是满肚子坏水的家伙,整人的手段一套接一套,在玩阴上面,自己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

“我还是只言军略算了,这二人不可怠慢,当敬而远之。让他们们自己斗去。”

李左车暗暗下定远蒯、陈二人的心思,不愿与他们敌对。

“尔等所言皆不错,不过在此之上,寡人认为还可施行之前暗中毁誉之策,削弱赵氏在河北之影响。如此不过两代,河北之人再无人愿追随赵氏。另外,寡人准备还在复赵、卫之后,让其二君在麾下各地巡游,宣示寡人之恩德。”

吴广平静开口,决定将之前二人所献阴谋结合。

阴谋阳谋一起用,双管齐下,进一步削弱赵氏在河北的影响力。

同时这二国不是白复的,让他们的国君给自己做广告牌,宣扬自己的名声,同时借此打压他们的威望和神圣性。

这样一弄下来,这为赵、卫复国不仅无害,还反带来不少利益。

想到此处,吴广嘴角不由露出笑容。

蒯彻、陈平对视一眼,二人拱手皆赞道:“君上所言,甚为高哉。”

李左车愣愣的盯着那位微笑的唐王。

原来这位才是真正的高手。

……

秦二世二年,六月。

唐王吴广于邯郸,受昔日卫国之君卫角哀请,以承圣王兴灭国,继绝世之理念,正式为赵、卫复国。

唐王以赵孝成王之重孙,七岁的赵喜为赵侯,封其于恒山郡曲逆县下辖之乡,以此处为赵国,续赵氏之祀。

又因赵侯年幼,唐王受其请,命阳夏人王瓜为赵相,辅赵国之政。

至于卫国,则被吴广封于武安下辖一乡邑,以卫角为卫侯,同时命一赵人为卫相,助卫角主政。

王令一下,河北震惊。

“赵国和卫国都复了?”

“唐王的心胸,可比昔日那个绝人社稷的皇帝高太多了!”

黔首们议论纷纷。

更有儒生当众赞颂:“兴灭继绝,圣王之德莫过于此。唐王真乃圣王啊!”

甚至在军中,都有赵人出身的锐卒称赞。

黑山激动的对袍泽开口:“别看我黑山是个屠狗的,可父祖当年在平原君手下当过门客,曾对我言多受赵氏恩德。之前我听闻南方韩楚齐魏皆复立,心中还有些可惜赵氏绝祀。如今蒙唐王圣德,复赵国之祀,我心中真是太舒坦了。唐王之圣德,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

年迈的卫侯角乘着专车,到处向人宣扬唐王的恩德。

七岁的赵侯喜,在唐王锐卒的保护下,也对各地的赵人背诵着称诵唐王的台词。

二侯亲自出面表达感激之情。

加上阿牛的引导,整个赵地舆论一片向好,甚至将吴广与那些上古圣王相并论。

至于原本因吴广建国和听闻四国复立后,蠢蠢欲动的赵氏子弟则是陷入了一片茫然。

他们想要复赵国。

现在吴广主动帮他们复了,不再需要他们操心。

虽然说赵国从王爵降成了侯爵,封地也只有一个小小的乡邑,还是曾经的燕地。

可赵国终究是复国了,而且新任的赵侯还是赵孝成王的血脉,妥妥的王之后裔,任谁也挑不出毛病。

或许有人能看出这个新复立的赵国,只是唐王吴广用来堵人嘴巴的傀儡,可他们在明面上真的无话可说。

特别是当那个七岁的小赵侯,带着一群“懂事”的赵氏子弟,在邯郸城中当着无数赵人的面向着唐王叩拜,感谢其复赵之恩德时。

赵氏的问题,基本算是解决了。

赵国灭亡了二十余年,许多赵氏族人早就默认了亡国的事实,本来没有什么期待。

现在吴广为他们复国续祀,已是大大超出预料,在感激之时,几乎不可能生出反抗之心。

再加上吴广挑了一些优秀的赵氏子弟入唐国为官,再度分化了赵氏的团结。

对于那些还怀有怨言的赵氏族人,曹季和阿牛则会执行毁誉之策,将他们一个一个收拾干净。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恩威并施,双管其下。

赵国王族的历史遗留问题,就这样被吴广解决,在获得大量名声的同时,还保障了自己出征时后方的稳定。

加上吴广之前还给匈奴下了个套,让塞外风起云涌乱作一团,没有精力对新生的唐国造成威胁。

这使得吴广短时间内都不用担忧后方有变。

接下来,他的目光将转向河内前线,将专注于对暴秦发动新一轮的攻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