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覆秦

作者:起飞的东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23章 :立志开疆

书名:覆秦 作者:起飞的东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4

广陵和徐县之间的距离要稍远一些,中间还隔了一条淮水。

徐县那边举行归降交接仪式,楚怀王才在盱台附近渡过淮水。

刚踏上淮北的土地,他们迎面就撞上了一支逃亡的溃军。

“大王!刘邦那奸贼反了啊!令尹被其袭杀,我军大败,末将侥幸率军逃了出来,这才能见到大王啊!”

楚将羽婴一见楚怀王,就拜倒在地上,大哭不已。

他的身后是一群惊慌失措的兵卒,许多人到现在都还处于懵逼状态。

楚怀王接到禀报时已有所准备,可听到这话后还是面色骤变。

“宋义死了?他不是已经有所防备了吗,怎得还会被刘邦偷袭?”

糜干也惊问道:“我走之前,令尹已让尔等在营中设防,监视着刘邦。你们手下的兵力比刘邦还多,怎么会被其突袭,令尹又是怎么死的?”

羽婴摇头道:“据说有人看到刘邦手下的曹参、周勃等人前来拜访令尹,可能是同他们有关,具体的情况吾等也不清楚。只知道刘邦率兵发动突袭的时候,到处都在宣扬令尹已经被他们杀掉了。彼时营中大乱,末将见情形不对,只能率军后撤,好将徐县之事禀报给大王。”

“你手下还有多少人?”

楚怀王咬牙询问。

羽婴苦笑道:“随末将逃出来的只有三千左右。”

“三千!剩下的人岂不是都落到刘邦手中了?”

糜干又惊又怒,忙看向楚怀王:“大王,吾等现在该怎么办,还去徐县吗?”

“刘邦逆贼既然动手袭杀令尹,接下来肯定会联系唐国,吴广必率唐军前来,此时去徐县乃是自寻死路。不谷当撤回淮南,守淮水沿线,并紧急再招兵卒前来。”

楚怀王做出了决断,下令调转方向撤回淮南。

在他渡淮南下时,不免愤恨的看向徐县方向。

“刘季!逆贼也!”

“不谷任你为上柱国,封武安侯,掌我楚国兵力,将你视作扶持社稷之臣。哪知你竟一点都不知感恩,竟背叛不谷投了唐国,天下忘恩负义之徒,莫过于此!可恶啊!”

楚怀王咬牙切齿,甚至直呼刘季之名。

他对刘邦的背刺感到很愤怒,同时又怕唐军前来征伐,故而在南下渡淮时,又派了亲信前往齐国求援。

“自吾儿归来已过去了一段时间,也不知齐相是否败了唐军。我楚国现在形势不利,需要齐国施以援手!”

“希望齐王能派兵前来援我啊!”

……

“幸好吾等投的快,在徐县就转投了唐王,要不然等齐国完了,唐军大举南下的时候,再想投降怕是连这侯爵都得不到了。”

刘邦拍着胸口,颇有些庆幸的说着。

唐将韩信大败十万齐军的消息很惊人,他初次听闻时吓了一跳。

西楚主力被歼灭后,天下大国唯唐与齐。

而十万齐军被韩信击败,那接下来的局势就变得很明显了。

天下之间,再无能和唐国角力者。

陆贾听到刘邦转述的这个消息,也摇头叹息:“没想到齐人如此不中用,我还以为田氏就算赢不了唐军,也会在东郡和唐国保持僵持之势,哪知会打出一场大败。要是汉侯当初听信了宋义的话,相信齐楚之盟去偷袭唐军,情况不堪设想啊。”

“是呀,宋义不明大势,所以他死了,而我还活着。”

刘邦想到宋义那愚蠢的建议,不由笑了起来。

陆贾见刘邦脸带得意之色,劝道:“汉侯今带着吾等归顺唐王,固然性命无碍,唐王也对汉侯大为宠信。可在鄙人看来,汉侯尚有一处隐患需要解决,否则日后被人提起,难保惹得唐王不喜。”

刘邦闻言,忙问道:“什么隐患?”

陆贾盯着刘邦。

“汉侯的名字。”

……

吴广在徐县收降刘邦后,并没有停下脚步,正式宣告了同东楚的战争。

理由是东楚同齐国结盟。

唐齐是敌国,东楚同齐国结盟,那自然也是唐国的敌人。

这就是最为堂堂正正的战争借口。

开战之后,吴广立刻派遣王武、赵婴等将前去攻取东边和北边的东海郡诸城。

他自己则亲率主力大军,与刘邦统领的降卒一起南下,欲趁势打过淮水,攻取盱台,杀入东楚。

经过半日赶路,大军于道旁休息的同时,汉侯刘邦前来求见吴广,并向他提出了一个请求。

“什么,你要请寡人赐名?”

吴广闻言,颇为惊愕。

“邦者,乃是楚王所赐,非臣之本名。今臣被楚王所忌,投奔大王,恐此名不宜,还请大王另赐一名。”

刘邦躬身行礼,态度十分诚恳。

吴广错愕后,就回过味来,明白刘邦是怕他的名字是楚怀王所赐,日后自己想到这一茬会心中不喜。

在这一瞬间,吴广甚至还真在心里冒出过给他改名的主意。

比如改名为刘秀,或是刘备。

不过只是想想,吴广就打消了这些念头。

刘邦就是刘邦。

如此大名,无需更改。

他并不介意这名字到底是谁取的。

吴广笑着宽慰道:“汉侯多虑也,寡人觉得此名挺好,不用更换。”

刘邦还是怕吴广日后会有所不喜,再度请求。

吴广见其心有不安,便说道:“汉侯之名颇美,无需另换他名,不过寡人可为汉侯赐一字吧,以安汉侯之心。”

刘邦一听,便高兴起来。

邦者,国也。

听上去就十分大气。

他对自己这个名字还是挺喜欢的,现在唐王的意思是不用改名,再另赐一字来表示自己不介意。

这处理方式让刘邦很喜欢,忙道:“臣还请大王赐字。”

吴广略一沉吟,道:“我大唐虽有天下之大半,然尚有诸郡县在外,寡人欲得之,当用大将开疆拓土。汉侯乃楚之名将,可以此为志向,字开疆。”

开疆?

刘邦,字开疆。

刘邦愣了下,脸上喜色更甚,忙拜倒感谢:“多谢大王赐字,日后我刘邦便字开疆,此生定为大唐开疆拓土,不负大王之恩宠!”

他很高兴。

倒不是说刘开疆这个名字有多好听,而是因为这个字里蕴含了唐王的期望。

唐王不会冷藏刘邦,以后还会给他带兵征战的权力,而不是将刘邦架空起来做朝廷公卿。

有兵权在手,这换成谁不高兴啊。

唐王大气!

刘邦在心中高度称赞唐王的慷慨和仁善。

吴广则打量着刘邦喜悦的模样,嘴角也勾起笑容。

开疆之语,并非虚言。

他确实有让刘邦为唐国开疆拓土的想法,毕竟南边诸郡尚在赵佗手中,而诸楚将中唯有刘邦有过南征的经历,据说他还娶了当地越人酋长的女儿,手下有不少越人兵士,在越地颇有些关系。

若是日后天下砥定,让刘邦前去随同南征,为大唐开疆拓土,那也是可以的嘛,说不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到时候只需换一换其手下将士,便可确保没有背叛的风险。

这一刻,刘邦在为得到了唐王赐字,以及日后的兵权许诺而高兴。

吴广也为选好了以后的南征将领而喜悦。

两人皆笑,空气中充满了快活的气息。

赐字之事了结后,唐军再度启程南下。

到了第二日,赤色的唐旗便在淮水北岸迎风飘扬。

加上刘邦统率的降卒在内,唐国兵力有三万多接近四万。

而淮水南岸的楚军,只有六千左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