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覆秦

作者:起飞的东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96章 :秦廷惊变

书名:覆秦 作者:起飞的东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4

秦都咸阳。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这里是天下的中心。

城市繁荣富饶,每一个咸阳人的脸上都带着自信的光芒。

大秦威压四海,他们这些居住在帝都的秦人,就是天下最高贵的子民。

关东的那些六国之人算什么?

被大秦征服的贱民罢了。

虽有关东乱起,贱民造反杀入关中给他们带来了一阵恐慌。可上将军章邯出手,率军东出时,一连串的胜利又驱散了咸阳秦人心中的慌乱。

逆贼宋留被押入关中,在二世皇帝的诏令下车裂于市。

碎裂的肢体,飞溅的血肉让咸阳秦人看得兴奋雀跃。

宋留在死前哀嚎。

“秦人无信,背义杀降!”

“天下之人必灭暴秦!”

伴随这声嚎叫响起的,是无数围观秦人的欢呼。

“皇帝万年!”

“大秦万年!”

宋留的当众处决,以及随后章邯在泗水斩杀贼首陈胜的消息,将关东叛乱给秦人带来的阴影尽数扫除。

在许多秦人看来,关东皆反又如何?

大不了他们又像始皇帝扫平六国一样,再灭一次就好。

就是这么自信!

直到从某一天开始,咸阳上空出现了阴云,而且越来越厚,越来越浓。

先是三月底的时候,有使者自关东巡视归来,言丞相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可能和反贼陈胜、吴广在私下勾结。

理由是贼首陈胜、吴广正是李斯老家上蔡县附近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陈、吴二人算得上李丞相的老乡。

陈胜、吴广起事后一路攻略数郡,杀了不知多少郡守、郡尉,结果只有李由没事。

荥阳,是唯一一座被反贼围攻数月后没有拿下的城市。

这是李由的能力强吗?

说不定是李家和反贼在暗中勾勾搭搭。

反贼能够坐大,一路杀到关中来,可能就有李由这个三川郡守暗中放水的缘故。

使者的言论,将李斯气的脸发青。

污蔑!

赤裸裸的污蔑!

“吾子在前线与贼人厮杀,老夫一心为国,没想今日竟被贼子污蔑!”

李斯很生气,可同时也很恐惧。

因为二世皇帝没多久就对他下了一道言辞激烈的责令。

“丞相居三公高位,何以让盗贼猖獗至此?”

二世皇帝没有轻易相信李斯和反贼勾结的事情。

但之前李斯多次在自己玩乐时求见,让皇帝心中很不舒服,此时就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你是丞相,现在天下闹成了这样,你李斯就没有责任吗?

你的责任很大!

李斯感到恐惧,彻夜难眠。

他终究是个识时务的,被二世皇帝如此斥责,他连忙依照自己对皇帝的印象,费尽心思赶制出一篇《奏请皇帝行督责书》送入宫中。

此书行文老道,引经据典,以铿锵之气势颠倒黑白,字里行间尽是阿谀逢迎之意。

“故商君法,刑弃灰于道者。夫弃灰,薄罪也,而被刑,重罚也。彼唯明主为能深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而况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是以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然后能灭仁义之涂,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

为什么天下会有反贼?

是皇帝的错误?

还是他李斯的错误?

都不是!

这只是因为二世皇帝太仁慈了,施加的刑罚还不够重!

像商君时,黔首敢弃灰于道,就要判处重罪,所以国家才强盛。

只有轻罪重罚,给与极刑处置,这样才能让黔首不敢犯罪,不敢造反。

二世皇帝就该高高在上,享受人间极乐,独断天下。然后再以最为残酷的刑罚去督责天下黔首,让那些庶民不敢犯罪,天下自然就安定下来了。

这封上书非常合秦二世的胃口,看得他当场大悦。

“丞相所言有理。”

“怪不得关东有盗贼作乱,原来还是因为朕太过仁善,对他们太好了。所以他们才不怕朕,才敢为盗作乱。”

“为了天下太平,朕从今日开始将不再对他们仁慈!”

二世皇帝终于明白了天下大乱的原因。

为了当一个能让天下安定的好皇帝,他立刻拍板,施行督责之术,派出酷吏四处出击。

一时之间,秦地哀嚎连天。

在督责之术下,收税多者为明吏,杀人众者是忠臣。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

那些之前欢呼着皇帝万年、大秦万年的咸阳秦人一个个战战兢兢,脸上再难露出笑容。

这样的做法,也让朝中重臣感到不满和愤怒。

“李公向皇帝上书,行什么督责之术,这是大错啊!”

冯去疾在私下对着李斯厉声叱问:“关东之乱,皆因徭役赋税太过沉重,又有严法苛责,故而黔首不能承受,这才举兵造反。如今欲安天下,当减免赋税、徭役才是,李公怎得还反劝皇帝继续严法苛刑,这样下去叛乱如何能止?”

面对责问,李斯苦笑连连。

他如此做,不过是为了自保罢了。

“虽然刑罚日益加重,但只要少荣和武城侯在前方将那些叛贼尽数剿灭,天下还是能安定的。”

李斯无奈叹气。

他已经放弃了改变皇帝的施政手段,只寄希望于关东的军事胜利,希望章邯和王离将叛乱全部镇压下去。

可到了五月初的时候,有惊天消息自关东传来。

武城侯王离在漳水长城一线,被反贼吴广大败,十万秦军尽殁!

整个咸阳城都被这个消息惊呆了。

“武城侯之前连取上党、河内二郡,完全是压着吴广打,怎么如今反吃了败仗?”

“他中了吴广的计啊!吴贼奸诈!”

“一战而殁十万大军,我的天啦,我们秦国要完了!”

关中震恐。

原本因为章邯杀陈胜、围魏咎带来了大好形势被王离之败彻底破坏。

“我以为陈胜一死,关东反贼皆是等死的鼠辈,没想到这吴广竟如此厉害!”

“快让上将军去打吴广!”

“此贼不死,我大秦难以安宁!”

吴广的名声在瞬间传遍关中,不管是资历还是战绩,他都成了秦人眼中的头号反贼。

一时间秦人闻吴色变。

二世皇帝听到王离大败的消息后更是勃然大怒,难得上了一次朝,并想要下旨拿下王离治罪。

李斯、冯去疾两位丞相,加上将军冯劫连忙出言劝谏。

“今前线战事急迫,武城侯虽战败,然不可轻易治罪撤换,否则吴贼趁机进军,则我关中危矣。”

三位重臣一起劝谏,又有诸多朝臣开口,这才将王离保了下来。

但秦军漳水一败,关东局势大变,想要武力镇压叛乱的可能性变得低了。

特别是到了六月份,章邯被吴广逼退,解除魏国之围后,冯去疾和冯劫等人认为不能等下去。

“关东之乱,在于政繁役重,若不减轻黔首负担,叛乱绝不可能停止。若欲平关东诸贼,当先罢除苛政才是。”

二人联合众多朝臣一起向皇帝进谏。

“关东群盗并起,我大秦发兵征伐,所杀者甚众,然盗贼不止,群起响应。而盗贼之多,皆以戍漕转作之事为苦,又以赋税为重。请陛下止阿房宫之作,并减省四边戍转。大赦天下,并减轻刑罚赋役,如此叛乱自平,国家安定矣。”

众臣苦苦哀求。

然后二世皇帝就怒了。

朕刚行督责之术,尔等就劝朕减轻刑罚,这不是打朕的脸吗?

而且关东叛乱,是因为朕的缘故吗?

二世皇帝常被始皇帝称赞心思敏捷,多有聪慧,立刻就向这些劝谏的臣子发出了拷问。

“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境,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等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同时王离大败传来后,二世皇帝这一个月来的心情都很不好,如今冯去疾等人又聚集众臣劝谏,让二世皇帝彻底暴怒。

“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及一干臣僚在位无用,致使群盗肆虐关中,毫无忠信可言,今日当尽数下狱,审其罪责!”

二世皇帝手一挥,便将大秦帝国的一把手冯去疾,以及众多臣子尽数抓了起来。

这翻脸不认人的操作,顿时惊呆了所有朝臣。

就连冯去疾和冯劫等人也没想到自己忠心为国,竟然遭受了这种待遇。

“吾闻狱吏严苛,最喜折辱朝臣,吾等宁死而不受辱!”

“将相不辱!”

二人在入狱前自杀身亡。

至于其余跟从劝谏之臣,尽数被打入监牢,为狱吏所审问。

一番操作下来,李斯及剩下还残留些许忠心的臣僚皆战战兢兢。

二世皇帝这才觉得耳根子清净下来。

这时候,一直默默观看的赵高来了。

“吾闻冯、王二氏,姻亲也。故王离战败前线,而二冯为其求情,今日两人畏罪自杀,若传至关东,王离说不得会心生怨恨,又惧陛下斥责,以兵卒行叛。不如遣使拿之,以绝后患!”

此话一出,二世皇帝连连点头。

“还是老师考虑的周到,那王离辜负朕之期待,竟然一战而殁十万大军。这般惨败,朕心中早已不满,正该趁机拿下!”

皇帝诏令一出,使者便至于河内,将武城侯王离拿下,押解入咸阳。

而王离,也在进入咸阳后,从前来探视的李斯口中听说了冯去疾和冯劫自杀身亡的消息。

他是真正的惊呆了。

恐惧无可抑制的涌上心头。

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都是先帝老臣,在朝中的份量可比他王离重多了。

现在二人皆死,他王离的下场又会是什么样呢?

“皇帝不念旧恩,也不管关东叛军,竟如此残杀大臣,这不是自毁秦国吗?李公,难道如今就没有办法挽回了吗?”

王离对着眼前的白发老者,哀泣不已。

李斯没有回答,反而对王离问出了一个问题。

这也是他来此见王离的原因。

“以君侯之见,关东之贼,可有打入关中的可能?”

王离沉默片刻。

他想到了那滔天的洪水。

“其余诸贼我不敢言,但那河北吴广,其人多谋狡诈,占燕赵而立国,其势已超昔日六国之一。此贼若西进,或将寇入关中。”

李斯闭上眼,长长叹了一声。

如果王离说关东还有用武力镇压的可能,叛贼没有打入关中的能力,他或许会忍耐下去。

可既然说关东之贼已经强大到能再次杀到咸阳来,那他就只能拼死一搏了。

若能成功,或许能力挽狂澜。

“老夫现在已经明白,大秦走到今日,除了皇帝之外,也多是赵高在旁挑唆。此人若不除,则大秦再无未来。”

李斯不是傻子。

他之前信了赵高的鬼话,在二世皇帝最欢乐的时候请求觐见,恶了皇帝。

刚开始李斯还没发现问题,等三次过后,他便回过味来,知道自己是着了赵高的道。

这段时间他不断思索,发现许多事情的背后都有赵高的影子。

从沙丘之谋,到他儿子被造谣勾结反贼,再到如今的大秦倾危。

一切一切的背后,都能看到赵高的身影。

“朝中有奸臣,吾当向皇帝进言,请求杀此奸臣,重振朝纲!此事若能成,则君侯不必忧心也!”

李斯在离去前,对王离说下了这些话。

王离不清楚朝中的情况,也不知李斯说的奸臣有什么劣迹。

他只能祝福李斯一句:“离愿李公事成,诛杀奸臣,换我大秦安宁。”

七月十三。

李斯探听到二世皇帝临幸甘泉宫,而赵高居于咸阳,不在皇帝身侧,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连忙赶去甘泉宫请求觐见。

可赵高早防着这一手,其手下中郎将以皇帝繁忙为由,拒绝了李斯的觐见。

不能亲自见到皇帝,李斯无奈下,便只能上书给皇帝。

他知道如果现在不上书,等回了咸阳,他写的奏疏说不定还没到皇帝案头就被赵高拿走了。

而正如李斯所料,赵高不在,其手下中郎将不敢扣留丞相李斯的奏疏,无奈将其送抵二世皇帝手中。

“李丞相的上书?他怎么还追朕追到甘泉宫来了?”

二世皇帝颇为惊讶,等到他打开李斯奏疏,看到里面的内容时,一双眼睛更是睁大到了极致。

“臣闻之,臣疑其君,无不危国;妾疑其夫,无不危家。今有大臣于陛下身侧操纵国政,与陛下无异,此甚不便。古者有子罕相宋,劫其君王。又有田常臣齐,阴取齐国。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如子罕相宋也;私家之富,若田氏之于齐也。兼行田常、子罕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其志之大,野心之重。陛下不图,臣恐其为变也。”

李斯的上书意思很简单。

就是赵高操纵国政,有行田氏代齐,或是奸臣劫君的可能,希望二世皇帝能将其诛杀。

“丞相这是说的什么话,老师对朕极好,若无老师,安有朕之今日!”

二世皇帝看完十分恼怒,并回书道:“赵君以忠得进,以信守位,朕以赵君乃世间贤良,而君疑之,何也?且朕少失先人,无所识知,不习治民,而君又老,恐与天下绝矣。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且赵君为人精廉强力,下知人情,上能适朕,君其勿疑。”

二世皇帝为赵高辩护,也不想听李斯的话,三言两语将李斯打发离去。

当李斯收到二世皇帝的回书时,在甘泉宫外愣愣的站了半晌。

最终发出一声叹息,转身离去。

而在李斯走后,二世皇帝又怕李斯借助丞相之势杀赵高,等回到咸阳后,立刻将赵高招来,告知此事。

赵高后背生出冷汗。

好你个李斯,竟敢把我赵高与田氏相提并论,我赵高是那种弑君篡位的人吗?

老竖子,真是活腻了。

赵高心头怒骂,差点被李斯阴了一把,他自然不会罢休。

他当场趴在地上,向着二世皇帝哭泣道。

“臣闻丞相长男李由为三川郡守,楚盗陈胜等皆丞相傍县之子,以故楚盗公然过三川,而城守不肯击。高闻其文书相往来,颇有嫌疑。且丞相居外,权重于陛下,唯以高为患,此事乃是欲杀高。高若死,则丞相即欲为之田常所为也。”

赵高声声哀泣,叩首不止。

他的话,让二世皇帝想起了之前使者禀奏李氏与反贼勾结的事情。

当时他还不信,堂堂先帝老臣,帝国支柱,怎么可能会和反贼勾结呢?

可现在李斯竟然想杀他最敬爱的老师,大秦的忠良赵高。

已知赵高是忠臣。

李斯想杀赵高,那李斯自然就是大秦奸臣了。

这么简单地推论,二世皇帝还是能想明白的。

他勃然大怒。

“李斯老贼,枉顾朕之信任,殊为可恶!”

“来人,传朕诏令,将左丞相李斯,下狱审问!”

……

秦二世二年六月,秦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死。

七月,秦左丞相李斯、武城侯王离下狱。

整个秦国的朝政,彻底落入郎中令赵高的手中。

与此同时,位于河内郡的唐王吴广,也开始了他对司马欣所率秦军的攻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