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覆秦

作者:起飞的东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48章 :子期捧韩

书名:覆秦 作者:起飞的东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4

阴云笼罩济水,黑色的天空像是要坠落下来。

南岸的唐军大营。

“有刘季自西楚后方进击,加上我军两路偏师进攻,西楚颓势已显。不管是哪一路偏师先行建功,项梁都不敢在这里继续同我军久持,他必定会撤军南下。我军接下来要做好追击楚军的计划与安排,如果能趁势将楚军主力歼灭,后续的仗就好打了。”

唐王吴广与张良、蒯彻、陈平、郦食其等善谋者聚于一帐,讨论后续的战事安排。

从现在的形势来看,项梁撤军的可能性很大。

只是除了对面的西楚大军外,郦食其提出了一个担忧。

“齐国既然已经征兵十万,将发大军来攻东郡,大王虽然派了葛婴将军驻守,可齐军人数如此之众,万一战事出现失误怕是对大局不利。我认为大王在前线对付西楚的时候,还应多加强后方兵力,防备齐国才是。”

张良听闻,也附和道:“齐乃强国,纵使战力不如唐军,但出兵人数众多,确实该小心应付。”

郦食其和张良二人,一来自魏国,一来自韩国,皆是世之弱国,他们对作为大国的齐国抱有忌惮之意。

十万这个数字,在这时代还是很有威慑力的,没人敢轻视。

吴广点了点头,战争乃国之大事,谨慎为先是正确的。

“尔等说得是,齐国既然以倾国之兵来攻我后方,寡人当慎重对待,将调遣龙骧军南下,同时巨鹿征召的两万兵卒也要做好同齐国交战的准备。”

韩忠的龙骧军驻扎在燕地作为推进法制施行的威慑,现在已过去了一段时间,燕地的情况应稳定了下来了,光靠当地的征召兵就能稳住,吴广刚好将龙骧军调到南边来对付齐国。

兵力有了,将领方面吴广也自有考虑。

他的目光转向了案几上堆积的简牍和帛书。

其中有两张帛书是从西北云中郡送来的捷报。

一张是由韩信派人呈送,向吴广报告自己收复九原全郡后,前往云中郡与虞子期将军配合,大破彼处胡人的事情。

韩信驱逐和降服了入侵云中的胡人四十余部,斩首八千,俘虏近万人,缴获牛羊马匹更超过了十万。

原本因秦国的长城军团调走,而受南下胡人肆虐之苦的北疆地区一下就变的安定下来。

唐军重新占据长城要地,塞内再无胡人逞威。

至于另一张,则是虞子期的捷报。

韩信在信中鲜少提及虞子期,字里行间满是自傲与请功之意。

虞子期的捷报则大不一样,他不仅态度要谦逊的多,而且还不断提及韩信的能力与功绩。

“云中战事,皆乃韩将军指挥若定,一日之间率我唐军三破胡营,威震边塞,胡人畏之,闻韩则退。子期一路追随辅佐,对韩将军之能心中叹服,若有此良将镇边,则我唐国北疆再无忧患……”

夸赞。

吹捧。

心服口服的推崇溢于帛书之上。

虞子期在信中将韩信吹嘘成大将之姿,是能与昔日威震天下的秦将蒙恬相媲美的胡人克星。

“虞子期的能力不弱,他既在信中大肆推崇韩信,想来是被韩信的军事才能折服了。这韩信不愧是历史留名的兵仙啊,与他共事的同僚果然都会对其能力赞不绝口。”

吴广眼中闪过精芒。

九原、云中两郡的胡人被韩信击破驱逐,斩首和俘虏的数量是明晃晃的功绩,那十余万牛羊马匹的缴获更是能堵上其他人的嘴巴。

历练完了,功绩也有了。

恰好此时又有齐国欲要同唐国大战。

吴广没有犹豫,亲写了两道命令。

一是北疆战事已定,调韩信南下。

第二则是关于虞子期的。

“李良曾多次向我赞赏虞子期,现在一看,虞子期不仅有统兵的能力,还颇能进贤推功,品德上是不错的,加上他长期在北疆同胡人作战,熟悉当地情况。韩信这一调走,刚好让虞子期作为我唐国镇守边疆的大将。”

“晋爵,加官,任命为我唐国的镇北将军!”

吴广对虞子期的表现很满意,封赏上没有手软,直接提拔到了镇北将军这一级别。

这是他新设的将军名号,位次于四方将军、四征将军,又尊于杂号将军,刚好用来任命镇守一方的大将。

虞子期便是大唐的第一任镇北将军,属实是一方大员了。

吴广相信,虞子期接到这个任命,肯定会满意的。

韩信的调令,龙骧军的南下,都是吴广针对齐国十万大军作出的回应,是为日后唐齐之战做准备。

对现在的吴广和唐军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当前的唐楚战场。

因为项梁和范增严防死守的缘故,唐军在济水的攻势占据优势,但想要打破楚军防线,短时间内还是做不到的。

他现在就等着李良和岳成两路偏师建功,好让项梁主动撤离。

没过多久,就有消息从南边送来。

使者是由前将军李良所派。

唐王正与诸谋士商议对策。

听闻前将军派来使者,帐中便有笑声起来。

“前将军素有军争之能,今又得韩太尉率军万人相助,这时派来使者定是有捷报相呈。说不定是击败了陈郡的楚军,已包围了陈县,这一来项梁听闻就不得不撤军了。”

众人对战事抱有乐观态度。

张良奉韩王成之令前来与唐王缔结藩属盟约,因正处于唐军与项梁对决的关头,他便没有离去,心里一直对韩地的战事很关注。

听闻使者前来,张良暗道:“唐国地域广大,若击败楚、齐,必为日后天下之霸主。我韩国将仰其鼻息而存,若公孙信能率军帮助唐国立下功劳,日后我韩国也可凭借此事多些话语权了。”

想到此处,张良眼中闪过一抹希冀。

眼见众人脸上带有笑容,吴广心中有所期待,可也有不安的感觉存在。

因为楚营间人传回来的情报里曾说项梁已命项羽南下,前去守卫陈郡。

项羽。

吴广在司马卬大败项羽后,对这个名字不再那么忌惮。

但对李良是否能打赢这位西楚霸王,他还是有担忧的。

司马卬能赢,除了军事能力不错,主要还是骑兵双宝的初次上场,加上虎贲军的优秀素质决定了战局的走向。

而李良手下都是征召兵,对面的项羽又见识过了骑兵双宝的威力,甚至还有仿造的举动,绝不会再被唐军骑兵打一个措手不及了。

这一来,战事就有了悬念。

使者一进来就跪在地上哭着呈送李良书信的举动,证明吴广的担忧成了现实。

“大王,前将军在陈郡长平被楚将项羽击败,损兵三千余,随从韩军折损超过六千,今只能退守颍川,已无力向陈县进攻,还请大王责罚。”

使者哀声开口。

张良、蒯彻、陈平等人脸上的笑容尽数凝固了。

“败了?”

“怎么会败的?那项羽竟如此厉害?”

听见众人询问,使者作为李良亲信,经历了当时的整场战斗,悲愤的将长平之战项羽重击韩军,然后引动唐军崩溃的情况详细描述了一遍。

“大王,此战非我军无能,而是韩军先溃,我军才受到影响的啊。”

使者声音哀恸,还隐隐带着一丝不甘。

一片沉默。

蒯彻、陈平等人偷偷抬眼瞥向张良。

张良嘴角有苦涩之意浮现。

他们韩人,好像打仗就没怎么赢过,有种帮谁谁就输的感觉。

张良向着吴广一拱手,道:“大王,长平之战乃我韩军不敌楚人所致,非前将军之失误,还请大王勿要怪罪前将军。”

见张良主动揽责。

吴广淡淡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天下哪有打仗不输的,子房也无需多想,前将军那里寡人不会太过责罚。”

这一仗是受韩军拖累而败。

吴广会传书申饬李良,并减俸以示惩戒,让他日后作战要更加小心,但免职换将之类的惩罚是不会有的,也没有那种必要。

张良见唐王神色一直都很平静,并未因这场大败而恼怒,不由暗暗赞叹。

“胜势之下,突逢大败,竟能待之坦然,唐王之心胸城府果非常人能比啊。”

吴广之所以平静,除了他对这一战早有所准备外,更大的原因还是他有接受失败的底气。

唐据河北、关中之地,国力冠绝天下,区区一场损失几千人的小败,唐国能承受住,还远到不了伤筋动骨的地步。

这一次唐军从西面发动的攻势,除了岳成、李良率领的河东、河内之卒外,关中只有葛婴率领一万飞熊军出关。

除此外关中再未派遣其他军队出来,何也?

这是因为西都留守李左车正坐镇咸阳,征召巴蜀、汉中、关中三地之卒汇合,兵力预计将达到五万左右,等到这些兵卒征召完毕,并进行简单训练后,就将作为第二批兵力出关。

西边还有五万人的后备兵力,有什么好慌的。

这也是吴广败而不怒,一直保持淡定的底气。

“我吴广可以失败很多次,而你项梁呢,又能承受几次失败?”

吴广对李良的战败表现的很平静,还对众人笑道:“我军数路攻楚,只要有一处得胜,就可改变战场之局势。前将军有所失利,可砀郡方向,楚军就不一定能讨到好了。哼哼,我就不信楚军真能处处都守得住。”

吴广对岳成这个乡党很有信心。

岳成也没有让他失望。

数日之后,便有岳成派遣的使者抵达济水大营。

“大王,右将军在蒙县之郊大破楚将项声,其残军退守睢阳,我军趁势拔取蒙县,已截断楚之粮道!”

这一次的使者语带兴奋,送来的正是唐营众人一直想要的消息。

“好一个右将军!没有让寡人失望啊!”

吴广当场大喜,拍案而赞。

其手下众谋士也皆兴奋道:“大王,楚军粮道已断,项梁必定撤军,这济水之战胜负将定啊!”

没有来自南方的粮草和军械供给,项梁的数万大军撑不了多久。

撤退便是楚人当前的最佳选择。

“传令诸军严阵以待,并派骑兵严密监视楚营。楚军一动,我大军便一举掩上,将项梁留在这里!”

吴广立身而起,下达了即将决战的命令。

他转身望向楚营,嘴角的笑容掩饰不住。

“项梁啊项梁,不知你现在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