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覆秦

作者:起飞的东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82章 :国事之繁

书名:覆秦 作者:起飞的东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4

回家的感觉是不错的。

同妻儿安睡,与嫂嫂、伯兄、侄儿一家团聚饮宴,都让吴广在长达八个月征程中积累的疲惫感减轻。

不过回到邯郸后需要他处理的事情并不少。

对唐国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是即将开始的春耕,第二则是招募精兵。

春耕是大事,甚至可以说是国之命脉,对国力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有粮才有兵,有粮才能打仗,这是一切的基础。

“吾等已派工师和农官前往诸郡县,命各地田部推广曲辕犁和大王所言之沤肥法,邯郸巨鹿两郡已有许多县邑开始实施。按现在的速度河内、河东两郡今年应该能够推行。至于燕代、上党、太原等地,因时间、距离和人手问题,上半年春耕是来不及了。”

大司农罗云在殿中汇报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

吴广道:“足够了,今岁先在一部分地区试行,若是效果不错,其他地方明年自会跟进。”

时间紧迫下能在赵地、河内、河东加上关中那边推行已经足够了。

当然这些新技术前期的推广需要官府强制进行,否则一些“守旧派”定然会站出来进行抵制,这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不利。

这方面又得感谢秦国遗留下来的制度体系。

中央有大司农(治粟内史)主管农政,往下各级皆有专司农事的官吏,特别是基层除了“乡部”外,还设置了一套平行的机构,田部。

田部中有都田啬夫,田啬夫、田部佐、田典等官吏,负责县乡里农田水利之事,整套田部制度完整成熟。吴广只需沿用此制度,就能让他在中央关于农业的指示,通过层层田吏,传达到最基层的里闾。

碍于时代原因,中间命令的执行或许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对大方向的影响不大。且曲辕犁提高生产效率,沤肥法增加粮食产量,只要有一部分地区能够推行成功,到秋收时粮食产量大增后,其他地方的农夫都会争相效仿学习。

没有人会和增收粮食的技术过不去。

“春耕之事牵涉到大量青壮男子,大王若要选募精兵,在春耕后施行比较好。”

右丞相吕青在罗云禀报完农业情况后,又提到了募兵之事。

吴广先点了点头,又提出了另一个解决办法:“燕赵多慷慨,有许多人不事生产,可前期招募五千人,待春耕后大举招募便是。此番募兵两万余,加上关中所募之兵卒,寡人欲重建虎贲军万人,并再设羽林、龙骧、飞熊三军。”

“大王,何为羽林?”

“为国羽翼,如林之盛,故名羽林,此军当为寡人之亲卫禁军。”

吴广声音有力,当众定下了四军之名号。

之前关中募兵两万人,吴广回归带走了一万人。

留守关中的万人将被立为飞熊军。

被吴广带到河北的万余秦人则会和河北招募的两万人一同,分属于羽林、龙骧、虎贲三军。

至于具体的招募和分属事宜,吴广将其交给了专业人士。

“后续三军招募和分营练兵之事,暂由左将军、韩将军、伍将军负责。”

赵人司马卬、燕人韩广、楚人伍徐。

三个不同出身的将军,代表了唐国内部的三支势力。

至于关中所募的秦卒,因司马卬在关中负责训练他们的缘故,秦人对其多有亲近感,司马卬在某种程度上也将代表军中秦人的利益。

“末将司马卬遵大王令。”

“末将伍徐遵大王令。”

“末将韩广遵大王令。”

三将上前,大声领命。

这三人的名字,引起了群臣中一人的注意。

叔孙通眉头紧皱,双目打量着韩广。

之前一个被他忽视的问题,涌上心头。

上下礼仪,有些东西得注意啊。

而在处理完春耕和募兵之事后,陈馀又站出来,提到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

“大王昔日与燕民约法三章,使得万民归心,燕地速定。然则今过年余,燕地法制不行,多有乱事,四处皆有人行欺诈诡谋,民众多生怨言,常有燕民受欺辱之后上告官府请求判罚,然秦法既废,官府亦无法可依,致使犯罪猖獗,地方不稳。故有不少燕民上书,请求大王再行法制,此事请大王虑之。”

陈馀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唐国法律之事,这大半年来做事勤恳,河北之地的安稳离不开他的贡献,他现在说的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而且是吴广在施行约法三章前就已经料到的问题。

约法三章,是一种收拢人心的临时手段。

吴广借助此招速取燕地,得到数百万燕人的拥护,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可以应对秦军的攻势,这手段的效果非常好,但同样副作用也很大。

偌大的地域,数百万的民众,不可能仅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进行治理,这简单的三条法律还不足以维持一个稳定的社会。

人都是有私欲,有私心的,为此犯罪再正常不过。

严刑重罚下,尚且会有人冒险去犯罪得利,更不要说约法三章留下的大漏洞。

杀人、伤人及盗抵罪。

除三者外有很多犯罪不在其中,比如欺诈勒索,威胁辱骂,还有通奸,教唆之类,总之施行约法三章后的燕地治安有些不太妙。

犯罪横行,让许多燕人忍受不了,很多人在遭受欺辱后前往官府请求公道,结果法律已废,就连官府也对“三章”之外的犯罪行为无能为力。

这让许多人感到绝望,渴望能像赵地一样施行在秦法上修改删减后的唐律。

吴广想了想,问道:“廷尉以为上求官府者是黔首庶民多,还是地方豪族多?”

陈馀一怔,道:“欲恢复法制者,多是黔首庶民,地方豪族并无多少请求。”

左丞相舒欣出言道:“燕地豪族势力颇大,无法律约束下,多对黔首威逼利诱,兼并田地财产,借此牟利者甚众。大王若欲在燕地重行法制,彼辈定然反对。”

吴广闻言冷笑。

这是当然的事情,没有了严格的法律管理,地方上比的就是谁的势力大。

有法在,没权没势的黔首被豪族乡霸所欺,好歹还有一个伸冤的地方。

现在法律尽废,那些豪族乡霸有一万种方法绕开“约法三章”将小民收拾的妥妥帖帖,各种威逼利诱,兼并土地,那是混的风生水起。

没了法律,底层的人连伸冤叫苦的渠道都没有,只会过得更惨。

底层黔首想要恢复法律,保障自己的权宜。

吴广为首的唐国中央也想恢复法律,以稳定地方情况。

中间的那些地方豪强可就不愿了,他们属于是约法三章的受益者。一旦吴广违反诺言收回约法三章,势必会引起当地豪强的不满,甚至还会散播对吴广不利的谣言。

现在关中新定,吴广同样是靠着约法三章收拢人心,并不宜在此时违背诺言强制在燕地推行法制,这样很容易损毁吴广的名声。

唐国还有大敌当前,在战争可能爆发的情况下,行事要稳妥一些的好。

略一思索,吴广将目光转向殿中一人身上。

“燕地黔首苦无法制,而豪强大族不愿,中间或是有些误会,此事当由文宣将军前去开导。”

阿牛笑道:“大王放心,臣必让燕地诸豪族明白无法制之苦,让他们皆乞求大王在燕地推行我唐国之法。”

“嗯。”

吴广点头,如果燕地的事情处理的妥当,日后还可成为在关中重行推行法制的一个榜样和依据。

说起来约法三章当时爽,事后就成了烂摊子一堆,得费尽心思去处理。

不过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以燕地来说,要是当时吴广不这样做,燕地诸城绝不会轻易向他这个外来的楚人投降,可能还会推出由当地燕人领导的势力来与吴广对抗。到时候王离大军一至,吴广却不能整合燕赵,那就太容易完蛋了,故而约法三章是当时最好的手段,不得不为之。

处理完这件大事,吴广又与重臣商量了一些其他事项,便散朝离去。

诸将臣僚各有公务,也都纷纷回官署做事。

此次朝会上被吴广点过名的韩广,脚步颇有些轻快。

“前将军守河东,后将军镇关中,右将军驻扎于河内,这邯郸之地就剩左将军一个大将了。自司马将军以下,属我韩广能力强,今日大王让我同司马将军主招募兵卒,便是有重用之意,说不得日后能让我领一支精兵。”

“飞熊在于关中。羽林军为大王禁卫,其主将地位定然很高,不知我有没有机会?若是羽林不行,那还有虎贲和龙骧二军。我是龙骧好呢?还是虎贲好?唉呀,都是好名字啊。”

韩广遐想连篇。

结果刚出殿门,便被一人叫住。

“韩将军请留步。”

韩广脚步一顿,回首看去,见是个中年儒生。

唐国博士叔孙通。

韩广知道此人常跟在唐王身侧以备询问,还主持着唐国历法、礼仪等等重事,是个能和大王说得上话的人物。

他不敢怠慢,拱手道:“叔孙先生,不知叫广何事?”

听到这自称,叔孙通眉头皱的更深了。

“鄙人有要事与韩将军相商,事关韩将军仕途前程,还请韩将军移步。”

“我的仕途前程?”

韩广一怔,见叔孙通往前走去,他忙跟上。

二人走到一处角落,叔孙通才顿足而立,对韩广严肃道:“将军可知避讳之事?”

“避讳?”

韩广先是愣了下,接着理解明白了叔孙通话里的意思,脸色骤然一变。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这是很久之前就有的规矩。

不过先秦之时,避讳之事上较为宽松,很少有人在意。

只是到了秦时,越发严格起来。

比如自秦庄襄王(子楚)后,秦国官方文件中,在对楚的称呼基本都使用荆字代替。

秦始皇帝时,更是改正月为端月。

这就是为了避君王之讳。

叔孙通严肃道:“上下尊卑,礼仪有别。今大王名广,广者,大也,众也。实乃君王之上佳名讳。”

“然韩将军亦名为广,可知此名已犯了礼仪之忌。今日大王宽仁,不在意此事,甚至还重用将军。可是大王不在意,将军为大王之臣,岂能不在意?通为将军计,此事还望将军思之。”

韩广头冒冷汗。

叔孙通说的很对。

唐王宽仁,不在意避讳的事情,但他韩广不能不在意。

大王名广。

你韩广一个臣子怎么也能叫广?

这非常没有规矩。

这天下只能有一个叫广的人!

而且大王只是现在不在意,日后要是突然在意起此事,那他韩广可就倒霉了。

“叔孙通此来,说不定也是大王的暗示,这事可不能怠慢。”

韩广甚至还联想到唐王在朝会让他去招募兵卒,称得上重用,下朝后叔孙通又马上来告诉他避讳之事,这两者之间说不定就有联系。

想到此处,他越发惊惶。

“此事确实是我的疏忽,先生所言甚是,我当改名以避君王之名讳。此事多谢先生提醒。”

韩广向着叔孙通拜谢。

叔孙通微笑点头,对韩广的觉悟还是很满意的。

只是韩广谢完起身时,眼中满是迷茫。

“我不能叫广了,那要将名字改做什么呢。”

“广者,大也,众也,宽阔也。”

“韩大?韩宽?韩众?韩阔?”

避讳之事来得突然,让韩广自己也有些不知所措。

他陷入深深的纠结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