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百年争战

作者:路人四九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二百零五章 众枢臣唇枪舌战(2)

书名:百年争战 作者:路人四九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05-19 14:30

第二百零五章众枢臣唇枪舌战(2)

直隶总督李鸿章接旨,疏曰:是崇厚所定之约,行之虽有后患,若不允行,后患更亟。全权便宜行事之权,崇厚代国行之。若先允后翻,其曲在我。骤然翻盘,衅必由我起。

中俄接壤之处约万余里,兵衅一开,防不胜防,其所要求恐仅照现议而不可得者。而英、德、法、倭等国,更会伺机而动。

鸿章奏罢,愈思愈惶,复致函总理衙门:俄皇想念两国多年和好,方才同意议还伊犁;如我再议更改,则必定不会允许。再观崇之约文,所稍吃亏者,仅伊犁南边两山之间一带空地。若因此贸然与之决裂,深为可虑。恳请吾王大臣主持大计,勿为浮言所撼惑。

恭亲王奕欣接函,谓军机大臣沈桂芬道:与俄人之约既经议定,允则有害于彼,否则有害于此,瞻前顾后,进退两难矣!

沈桂芬叹曰:沈某鼠目寸光,所荐非贤,贻害国家,罪该万死!

奕欣道:平心而论,与提笼架鸟、无所事事之纨绔子弟比,完颜崇厚实乃八旗之翘楚也,沈大人无须自责!

翰林院侍读学士黄体芳无恭亲王雅量,怒斥崇厚专擅误国,不杀不足以解民恨。

山西巡抚曾国荃奏请诛杀崇厚,以谢国人。

司经局洗马张之洞亦反崇约,愤而上言:俄人贪得无厌,此约不可许者十,崇厚允之可谓至谬至愚。若尽如此约,所得者伊犁二字之空名,所失者西疆二万里之实际,是有西疆尚不如无西疆也。枢臣所以不敢公言改议者,诚惧一经变约,或召衅端。

众口嚣嚣,莫衷一是,两宫太后踌躇不决。

慈安太后道:众军机与总理衙门王大臣等,近来无甚扼要言语;廷议之时,百僚相顾不发,骈头看折,杂然一群鹅鸭耳。

慈禧太后叹曰:穆宗以后,奕老六再不专事;文祥逝后,众枢臣实无领班;李鸿藻丁忧出值;宝鋆专说浮话,不管实事;景廉即有言语,亦不便遽为典要。伊犁、琉球之纠纷,拖沓年余,至今尚未了结;皆因沈桂芬所荐非人,所办非事。

慈安太后道:俄、倭非豺既狼,与其等之纠纷,久悬不决,寝食难安!

慈禧太后道:军机处、总理衙门众枢臣皆以避事为取巧也!速传懿旨,着惇亲王、醇亲王、御前大臣、六部、督察院同议崇厚与俄之约及边防、筹饷、储才三大端。惇、醇二王与诸大臣合议之时,总理各国衙门王大臣全皆回避,军机皆兼总理着亦回避。李鸿章及众臣所奏各节,速即抄传左宗棠覆奏。

惇、醇二王与诸大臣合议半月,无甚要语。

司经局洗马张之洞再奏:西洋挠我榷政,东洋思启封疆,今俄人又故挑衅端,若忍之让之,从此各国相逼而来,至于忍无可忍,让无可让,又将奈何?

左宗棠接旨,复奏:俄自窃踞伊犁以来,无日不以损中益西为务,蓄机已深。此次崇厚出使,乃始和盘托出。若仍以含糊模棱之见应之,我退而彼益进,我俯而彼益仰,其祸患殆将靡所止极,不仅西北之忧也。

李鸿章之言语,犹如庸医治痞病,只顾眼前,却不敢用峻利之剂,则痞症与人相始终,无复望其有病除身壮之一日。今日中俄之势,何以异此!

中俄伊犁之事,论理,理在于我;论势,势亦非我所短。只盼内外坚持定议,意见一致,择一能辨且晓西事之士,钦奉谕旨以与其周旋。

曾国藩之子、一等毅勇侯曾纪泽,通经史,工诗文,精算术,晓西文,学贯中西,可担重任!

与俄人之议,委婉而用机,口舌实不能得,方继之以武力,当彼竭我盈之时,自是有机可乘。

微臣头白临边,西征十年,滚滚风尘,衰病侵寻,朝不夕谋,几无生趣,遥望南云,无心出岫,不胜企羡。

然林文忠公有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战事若起,臣当披肝沥胆,冲锋陷阵,与俄人一较短长。

数月以来,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六部九卿及将军督抚,所奏各言,深切着明,足令外人心折;应宣示者,亦予宣示。天下之大公,何庸秘密?公之于众,可正视听。

两宫接奏,迅谕:左卿宗棠所言,洞彻利害,深中款要。该督所称先之以议论,决之以战阵,自是刚柔互用之意,所有西疆南北两路边防事宜,即着该督预筹布置,以备缓急之用。将来操纵机宜,该督必能统筹全局,谋定后动。

崇厚与俄所议条约,多有违训越权之处,事多窒碍难行,不予批准。曾国荃、黄体芳所奏,甚为得体;崇厚辱命误国,速即革职拿问,交刑部治罪。着准左宗棠奏请,着中国驻英、法两国公使、一等毅勇侯、大理寺少卿曾纪泽兼署驻俄公使,加钦差大臣衔,驰赴俄都重议。

俄国驻清公使凯徳阳闻讯,怒不可遏,速发照会:此甚无契约精神,亦不符国际惯例也。由此引发一切之纠纷,包括但不局限于战争,清国政府务必负完全之责任。

因定约不便依议,即将使臣拿问严办。法美徳三国驻华公使亦甚愤怒,纷纷致函质问。

英国女王知悉,即命英国公使威妥玛,亲至总理衙门,恳请宽免崇厚之罪。

1880年4月9日,清国总税务司总管赫徳密电总理衙门与李鸿章:俄人即将派军舰来华,直进大沽口。

大战一触即发,直隶总督李鸿章甚惶,速即致函恭亲王,请赦崇厚以固邦交。四日后,李氏再函:鸿章非敢避谤,亦非畏用兵,惟念办理洋务以了事为要义,目下东西洋谣言日起,势将酿成衅端,既有英君与威使雅谊关照,似不妨因而用之。

两江总督刘坤一以此系转圜好时机,不可错过,力挺李氏。

前驻英法公使郭嵩焘亦言:国家办理洋务,当以了事为义,不当以生衅构兵为名。

恭亲王奕欣审时度势,与众军机大臣联奏曰:就中国朝政而论,治臣下以应得之罪,诚与外人何干?惟事关交涉,实有不能不权其利害而因时制宜者也。赦免崇厚,即不足以伐俄人之谋,实足以结英法之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