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百年争战

作者:路人四九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十二章 陈化成以身殉国

书名:百年争战 作者:路人四九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5

1842年5月18日,英海军司令巴加集中所有军舰,轮番炮轰乍浦炮台,陆军司令郭富兵分三路,自乍浦东、中、西三方登陆。

西路英军猛攻天妃宫,清军奋力抵抗,鏖战半日,协领英登布、海防同知韦逢甲、副都统长喜、佐领多仁图非死即伤。

东路英军攻击唐家湾,山东守军稍战即退,陕甘军无惧,与英激烈交火,367官兵全部战死。

中路四百英军进攻乍浦水师,右营把总韩大荣固守牛角尖,率部奋战,大呼“只进勿退”,身中数弹,与三百兵士共捐躯。

英军占领牛角尖,直扑乍浦城。佐领隆福率三百旗兵设伏天尊庙,依托窗口、围墙抗击。

英军强攻两次,不克,第十八团上校汤林森当场毙命,英军震惊,调野战炮轰破庙墙,隆福挥刀迎击,血战三小时,力竭而亡,三百兵士除43人突围外,余皆战死。

乍浦守将、杭嘉湖兵备道宋经国坐城观战,胆颤心寒,不战而逃。

英军梯城而入,纵火焚杀,一时间,乍浦积尸塞途,水为之不流。满汉军民以屋为掩,顽强抵抗,永昌营把总王荣、庄浪营把总孙登霄、甘肃提前营把总马芝荣、骁骑校戈杭阿先后战死。一老营官率部与英肉搏数次,腰伤被俘。

英舰长利洛道:“战事已终,请勿惧怕,你将被怜悯和善待。”

老者老泪纵横,怒呼:“怜悯!我不要怜悯,我愿流尽最后一滴血。”

道光帝闻讯大惊,急命耆英暂缓赴粤,留浙专办剿抚事宜。又谕两江总督牛鉴、江南提督陈化成,当此紧要时刻,务必督率文武员弁,竭力严防吴淞口,毋稍疏虞。临阵退却者,斩无赦。

耆英疏曰:夷势汹汹,锐不可挡,舍羁縻之外,再无他策。

耆英疏罢,即委伊里布以四品顶带署乍浦副都统,前往乞和。

英陆军司令郭富重申停战条件:一,清皇必须同意璞鼎查照会及帕麦斯顿致中国宰相书的各项条款。二,谈判对象必须是清皇钦派的全权大臣。三,释放俘虏。

耆英、伊里布相商良久,终不敢苟同第一条款。

乍浦城破,两江总督牛鉴思忖竟日,奏曰:逆夷行事,虽属诡诈多端,然其志在通商逐利,并非争城略地。故江省海防,只须扼定吴淞一口,由吴淞而入扬子江,逆夷虽有内犯之言,然相距数百里水程,此虚词恫喝。臣反复体察,逆夷不犯内河,定属确有把握。

英军盘踞乍浦十日,搜寻北进航路,水浅作罢。遂撤离乍浦,沿杭州湾北进。

伊里布为表诚意,主动将16名战俘送还,以期释仇通好,英人收俘,不理示好。继续北进,直抵长江吴淞口。

1842年5月30日,璞鼎查督率援军赶至,英舰逾百兵亦过万,实力倍增。

两江总督牛鉴亲至吴淞西炮台,力劝江南提督陈化成:“江、浙毗连,今浙连失,贼锋难犯,议迎犒缓师。”

陈化成道:“某经历行阵,四十余年,今见贼异议,是畏敌也。且某奉命剿贼,有进无退!当即严饬各营将士整器械,具战艇,身带干粮,以备御敌。”

6月初,王鼎河南治洪功成,昼夜兼程进京面圣,力陈林则徐之贤,恳请予其立功赎罪之机;琦善误国,当予斩首示众。

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近来微感风寒,间或干咳。

王鼎矛头转向,怒斥彰阿祸国妨贤,秦桧、严嵩再现。

彰阿自认宰相肚量,笑而不语。

次日王鼎再又苦谏,道光帝不听,转身欲走,鼎牵帝衣哭诉:“老臣知而无言,无以对先皇!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

道光帝恼怒,甩袍而去。

王鼎绝望之极,自缢而逝。遗折泣呼:“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

道光帝闻之泪目,泣曰:“夷人兵临吴淞口,朕若启用林则徐,岂不火上浇油!定九卿可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一招不慎,大清完矣。”

1842年6月13日,英舰进犯吴淞口,陈化成开炮还击,第一炮命中“布朗底”号,打死一人,打伤多人。第二炮再中“弗莱可森”号,将一兵双腿打断。炮战从晨至午,英旗舰“皋华厘”号被击中多次,后樯洞穿三炮。第二旗舰“布朗底”号被击中四十余次。“西索斯帝斯”号被击十次,其他战舰亦被击多次。

然东炮台却一直作壁上观,陈化成遣人问询,穿沙营参将崔吉瑞道:“吾奉两江总督令,暂且缓师。”

化成叹曰:“牛鉴误国!”

多舰中炮,英海军司令巴加道:“作战以来,清人炮火以此为最;此陈化成,不吸民膏髓但饮吴淞水,果然名不虚传。”

璞鼎查道:“可惜了此人。传令,加大舰炮火力,陆军迂回围击。”

两江总督牛鉴屡命陈化成退兵宝山,指挥战事,陈化成屡屡不应。牛鉴正自叹息,忽闻炮战获胜,大喜,亲坐八抬大轿观摩。半途,总督仪仗被炮击中,牛惊,混入溃兵,遁逃太仓。

苏松镇总兵周世荣见势不妙,苦劝化成退兵。

陈化成拔剑怒斥:“庸奴,武臣卫国,死于疆场,幸也,误识汝!”

周世荣逃,其部千余人亦溃。炮台侧后小沙背之徐州镇总兵王志元亦弃阵而逃。

陈化成督率十几亲兵孤守炮台,炮兵缺处,化成亲点货要,连开数十门。炮震手伤,血流至胫。夷炮飞至,又伤其足。四周英军蜂拥,化成身中七弹,体已不支,遂命左右:“吾不能复生,汝免我首,掷体沟中。”语毕,一恸而绝。

7月13日,英舰至镇江圌山以东江面。

圌山,雄峙江浒,舟行其间,仅通一路,矢石可及。

去岁,厦门失,江南名士包世臣料定夷人必攻定海,渐及宁波、乍浦、上海,入大江以绝运道。即刻上书钦差大臣裕谦:圌山须安设重兵,以备不虞。

裕谦无应。

包世臣不馁,又为奕经部属绘圌山图帖,说以防守之方。再后又上书江南提督陈化成:江南海防,狼、福以上三百里,并无险隘。圌山,扼锁大江,宜此凿石开山,修筑炮台;木龙扎栅,安设炮位;环山咀三面,分三层安设大中小炮;再用红船数十,列载小炮,巡徼栅外;再于对岸三江营前,坚筑炮台,成南北夹击。

陈化成亦为可行,禀报两江总督牛鉴。

牛鉴曰:莫又然其说者。

7月14日,英“伯鲁多”号、“复仇神”号驶进圌山,守军发炮拦阻,三江营亦发炮配合。一英舰后舱中弹,有英军跌落江中。次日,9英舰复来,百炮齐轰,圌山炮少兵寡,弹尽台毁。

17日,牛鉴率兵一万,自常州退驻镇江,饬令道府宴请富户劝捐十二万金,以备迎犒夷师。

镇江副都统海龄誓不与夷议和事,张贴告示曰:“逆夷胆敢侵入,即刻提兵出击。”

牛鉴无奈,携兵遁向南京。

18日,英舰摧毁镇江外围焦山、象山炮台,直逼城下。

英夷势如破竹,镇江副都统海龄惊惧,疑汉人作祟,下令严查。又令:非我族类,其心已异,非常时期,宁可枉杀。其部心领神会,满城寻疑,就地正法,两日不到,千余汉人被杀。汉人不服,群起讨伐,海龄纵兵开炮轰击。

璞鼎查闻镇江内乱,即刻汇集七千大军,悍然攻城。

海龄督率一千五百旗兵,拼死抵抗,众寡悬殊,城垣即日即破。旗人俱惊,为避妻女被辱,旗兵急速归家,割女眷喉咙,抛子女深井。海龄妻亦携孙自戕。

海龄悲嚎:“宁战死,勿苟活!全军随我,血战夷逆。”

海龄言毕,即率残部与英人鏖战街巷,死战两日,千余旗兵全皆战殁,海龄亦自份火海。

镇江对岸,扬州绅商惊恐,急筹五十万两纹银,作赎城之资,送与英人。

璞鼎查谓郭富、巴顿道:“我等以通商名,为自由平等战,实则求财;皆与扬州城样,何来万不得已之战争!镇江之战,我死伤169人,超前战总和。倘都如此,实不堪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