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百年争战

作者:路人四九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鸿章去旧纳新(2)

书名:百年争战 作者:路人四九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5

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鸿章去旧纳新(2)

常胜军事定,李鸿章速即上奏:洋枪队一军,吴煦、杨坊等始意藉此以御寇,薪粮夫价及一切军火应视官军加至数倍,漫无限制,陆续增至四千五百余人,并长夫炮船轮船,经费月需饷银七八万两。

前次收复松江、青浦等城,未尝不兼资其力,遂日益骄蹇,渐成尾大不掉之势。臣筹思累月,久欲稍加裁抑,而事关中外交涉之端,未便轻于发难。

此次白齐文逞凶跋扈,立即撤其兵权。事当更替之初,须求补救之法。英国提督士迪佛立初不愿中国官员会带,臣与之往复辨论,舌弊唇焦,数日以来始获定议。

士迪佛立原定条约十三条,臣覆加勘正增为十六条。其条约大概,如裁汰常胜军为三千人,减定长夫额数口粮,中国派员会带口粮由臣处派员经营,删除病房及日用房费种种浮滥之款,既可稍节饷需。

松城内外地方事宜,外国管带官不得干预。购买军火须有抚臣文书,管带官不准私购承办。诸勇须听中国会带官主意各条,亦可以渐收兵柄。

慈禧太后接奏,大喜过望,道:李鸿章内御粤逆,外制洋夷,确属可造之才,速即传谕,著准曾国藩所奏,李鸿章实授江苏巡抚之后,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再赏兵部右侍郎衔兼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薛焕速即进京,另候简用。

李鸿章接旨,甚喜,道:吾初至沪上,恩师涤帅告诫,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入沪将近一载,战尚有为,吏治洋务亦应有图。

翰林编修郭嵩焘道:薛焕昨日去京,吴煦、杨坊相并告假。

李鸿章道:求仁得仁,吾即奏请云仙兄为苏松粮道兼署布政使一职,苏沪吏治,即自兄起。洋务之事,烦请冯公赐教。

幕客冯桂芬道:师夷长技以制夷,国若强盛,必制洋器,采西学。洋务繁杂,首先之举,乃设翻译公所,聘请洋人,教习西国文字,讲习经史算学。

李鸿章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前日我与英人洽谈常胜军裁剪事宜,英人呜哩哇啦,我如坠云里;译者非我方派遣,常恐诈语其间。

是日,李鸿章奏曰:吾国与洋人交涉,必先通其志、达其欲,周知其虚实诚伪,而后实施制衡之道。

互市二十年来,洋人之习我语言文字者不少,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朝章宪典、吏治民情,言之习习,而我官员绅士中绝少通习外国语言文字之人。

各国在沪均设立翻译官一二员,遇中外大臣会商之事,皆凭外国翻译官传述,亦难保无偏袒捏造情形。

中国能通洋语者,仅恃通事。凡关局、军营交涉事务,无非雇佣通事往来传话,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

查上海通事一途,获利最厚,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其人不外两种:一、广东、宁波商人子弟。游手好闲,别无长技,辄以学习通事为逋逃薮。二、英法等国设立义学,招本地贫苦儿童,与以衣食而教习之,市儿村坚,来历难知,无不沾染洋人习气,亦无不传习洋教。

此两种人者,皆资性愚蠢,心术卑鄙,货利声色之外,不知其他。且其仅通洋语者十之八九,兼识洋字者十之一二。

即遇有交涉事宜,词气轻重缓急往往失其本旨。惟知借洋人势力播弄挑唆,以遂其利欲。蔑视官长,欺压平民,无所忌惮。

即如同会办防堵一节,间与通习汉语之大酋晤谈,尚不远乎情理,而琐碎事件势不能一一面商,因而通事假手其间,勾结洋兵为分肥之计,诛求之无厌,挑斥之无理,支销之无艺,欺我聋喑,逞其簧鼓,或遂以小嫌酿大衅。

洋务为国家怀远招携之要政,乃以枢纽付若辈之手,遂致彼己之不知,情伪之莫辩,操纵进退不得其要领,此非小事也。

京师同文馆之设,实为良法,行之既久,必有正人君子,奇尤异敏之士出乎其中,然后尽得西人之要领而思所以驾驭之,绥靖边陲之原本实在于此。

惟是洋人总汇之地,以上海、广西两口为最,种类较多,书籍较富,见闻较广,语言文字之粗者一教习已足,其精者,务在博采周咨,集思广益,非求之上海、广东不可。

臣愚拟请仿照同文馆之例,于上海添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选十四岁以下聪颖之文童,聘西人教习,兼聘内地品学兼优之举贡生员,课以经史文艺。学成以后,送本省督抚考验,请作为该县附学生,准其应试。

府衙之中,候补副职,佐杂等官,有年少聪慧愿入馆学习者,呈明由同乡馆出具品行端正,切结送局,一体教习。学成后亦酌给升途,以示鼓励。均有海关监督督筹试办,随时察核具详。

三五年后,有此一种读书明理之人精通番语,凡通商督抚衙门及海关监督应添设翻译馆承办洋务,即于学馆中遴选承充。庶关税、军需可期核实,而无赖通事亦销声匿迹矣。

夫通商纲领固在总理衙门,而中外交涉事件则两口转多,势不能以八旗学生兼顾,惟多途以取之,随地以求之,则习其语言文字者必多,人数既多,人才斯出,彼西人所擅长者测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器尚象之法,无不专精务实。

鸿章此折面京,京官纷纭,皆言粤逆未灭,李鸿章不务正业。

慈禧太后道:去岁光复安庆以来,粤逆节节败退,覆灭迟早之间。然与洋人,互市二十年来,交流益多,我等不可自盲双目,自聋两耳。着准李鸿章所请,即于上海设立广方言馆。李臣鸿章,标新立异,皆为国计,交部从优议叙。

慈安太后、恭亲王奕忻皆曰:湘勇势大,如此擢拔李鸿章,川湘赣鄂,皖苏浙沪,中南楚天,东南半壁,皆为曾氏湘团囊括。

慈禧太后道:粤逆肆虐华夏,不聚一力,难戡其乱!曾国藩以钦臣,督两江,苏浙赣皖巡抚以下,咸归节制。李鸿章兼为通商大臣,或可与曾平齐。一山不容二虎,况三乎?左宗棠去岁入浙,早于李鸿章赴沪,然左军进展甚慢,滞于龙游、寿昌、兰溪、汤溪一线,久无捷报;左臣亦曰,各城及附城诸垒坚不可拔,每次进攻,辄伤精锐,官军进逼愈猛,伤亡愈多。

奕忻道:侍酋离浙援战金陵逆酋以后,浙匪群龙无首,左宗棠大军必有斩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