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百年争战

作者:路人四九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外守沪计定

书名:百年争战 作者:路人四九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5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外守沪计定

1862年3月4日,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致书英国外交大臣罗塞尔:

上海危急,供应断绝,叛军将要因为我们毫无表示的消极态度和他们在宁波所获得的成功而更加猖獗。我已把我的意见告诉何伯爵士,我们对叛军采取攻势行动是万全正当的。

3月11日,英国外交大臣罗塞尔致函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英国驻华海军司令何伯:

鉴于宁波的被占和传闻太平军欲进攻上海,女王政府给予何伯海军中将以指令,授以更广泛的权力,看来是适宜的,即时没有随之发生因其他城市被太平军占据而出现的暴行,宁波的陷落已经使一切商业瘫痪,已经赶走了全部或一大部分的和平居民,已经破坏了一片很大的地区。人道和商务的利益同样要求有无数土著居民的上海城和港口不遭受同样的命运,英国的利益同样要求尽可能给其他条约口岸以同样的保护。因此,我将女王的命令通知诸位阁下,应即训令何伯副司令尽皇家海军力量之所及,防守上海并保护不在叛军手中的其他通商口岸。

何伯等接函,速即协商。

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道:叛军围沪,商务停滞,供应断绝,必即反攻。

海军司令何伯道:必即督促清朝政府,立即扩增华尔常胜军之兵力,此为其一。二、英法联军、华尔常胜军并清国之军队,务必合力同心,彻歼叛军。叛军于王家寺、龙珠庵,连营数十里,是为攻占泗泾、七宝,断松江与上海之联。我军首战,先攻王家寺,再攻龙珠庵,尔后再攻青浦、嘉定,将叛军彻底逐出上海。

苏松太道吴煦道:请问贵军何时开攻?

何伯道:英国驻华陆军司令士迪佛立将军月底至沪,四月初期,联军即可开攻。在此之前,贵国亦应相机接战,扼制叛军攻势。

麦华陀道:我宜取我所长,再建立半个炮兵中队。所需大炮及其部件,我将督促各方,务必于十日或两星期内运抵上海。

吴煦道:吾皇饬命曾国荃督率湘勇赴沪,烦请领事先生襄助。

麦华陀道:这有何难,陆路不畅,安庆至上海之长江水路,我大英帝国商轮四日即至。十船并运,五千兵丁,一月至沪。

吴煦道:旬月之内。粤逆屡攻泗泾、七宝,吾军艰难支撑,力有不逮。

何伯道:华尔常胜军与你部,权为应付;我陆军抵沪,即可全面反击。

左宗棠兵甫入浙,即克二城,曾国藩心旷神怡,笑谓李鸿章道:左公之兵略,强曾某九牛。

李鸿章道:涤帅客气,左公今天之成就,全赖涤帅成全。

曾国藩道:少荃军练成否?

李鸿章感激道:启禀涤帅,鸿章募勇六千,烦请涤帅察观。

曾国藩道:六千少矣,吾再送六营,聊做赠嫁之资。吾皇再谕驰援上海,曾国荃、陈士杰短视,皆厌赴沪,少荃有意乎?

李鸿章赶紧跪曰:感谢恩师再造之恩。

曾国藩飞搀鸿章,狡黠一笑,道:上月复参李元度,少荃何意?恼乎?

李鸿章默然陪笑。

曾国藩道:李元度不听吾令,徽州遂失,吾险丧命,焉能无恨!再者,李元度获咎以后,不候讯结而擅自回籍,不候批禀而径自赴浙,于共见共闻之地,并未见仗,而冒禀克复。种种悖谬,莫解其故。此人前既负吾,后又负王有龄,法有难宽,情亦难恕。

李鸿章道:恩师此折既上,李次青性命难保!

曾国藩道:无他,国家大事,岂能泯于私谊?参翁同书片,吾亦发出。此乃折子原稿,少荃不妨一观。

李鸿章赶紧观看。

曾氏参翁同书折曰:前任安徽巡抚翁同书,咸丰八年七月间,果园之挫,退守定远。维时接任未久,尚可推诿。

乃驻定一载,至九年六月,定远城陷。文武官绅殉难甚众。该督抚独弃城远遁,逃往寿州,势穷力绌,复依苗沛霖为声援,屡疏保荐,养痈遗患,绅民愤恨,遂有孙家泰与苗练仇杀之事。逮苗逆围寿,则杀徐立壮、孙家泰、苗时中以媚苗,而并未解围。寿城即破,则合博崇武、庆瑞、尹善廷以通苗,而借此脱身。

苗沛霖攻城陷地,杀戮甚惨,蚕食日广,翁同书不能殉节,反具疏力保苗逆之非叛,团练之有罪。始则奏称苗练入城,并未杀害平民,继则奏称寿州被害及妇女殉节者不可胜计,请饬彭玉麟查明旌恤,已属自相矛盾。

至其上年正月奏称苗沛霖之必应诛剿一折三片,脍炙人口。有省为封疆大吏,当为朝廷存体制,兼为万古留纲常。

今日不为忠言,毕生所学何等语,又云“誓为国家守此疆域,保此残黎”,俨然刚正不屈,字挟风霜。逮九月寿州城破,翁同书具奏一折二片,则力表苗沛霖之忠义。视正月一疏,不特大相矛盾,亦且判若天渊,颠倒是非,荧惑圣听,败坏纲纪,莫此为甚。

若翁同书自谓已卸抚篆,不应守城,则当早自引去,不当处嫌疑之地;为一城之主,又不当多杀团练,以张叛苗之威。

若翁同书既奉谕旨,责令守城,则当与民效死,不当濡忍不决;又不当受挟制而草奏,独宛转而偷生。事定之后,翁同书寄臣三函,全无引咎之词,廉耻丧尽,恬不为怪。

军兴以来,督抚失守逃遁者皆获重谴,翁同书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又酿成苗逆之祸,岂宜逍遥法外!应请旨即将翁同书革职拿问,敕下王大臣九卿会同刑部议罪,以肃军纪而昭炯戒。

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是否有当,俯乞皇上圣鉴训示。谨附片具奏。

鸿章观毕,赞叹曰:惟有此片,字字珠玑,沁人心脾!

曾国藩道:参李元度之折,亦多珠玑;世交亲情,易障人目。少荃此次赴沪,任重道远,务必尽心竭力,剿除粤逆。翰林编修冯桂芬,历侍陶公、林公,见识旷远,少荃至沪,务必躬身求教。

李鸿章道:恩师教导,鸿章没齿难忘。冯公大名,久仰常羡,至沪之后,必三顾叩请。江苏巡抚薛焕奏请借用英法二国之兵助剿粤匪,两宫亦已恩准,恩师以为妥否?

曾国藩道:上海系通商码头,夷人与我同利害,自当共争而共守之。然借用夷兵,若成气候,尾大不掉,终非幸事。师夷长技以制贼逆,最是好事。少荃至沪,启用夷兵,须慎之又慎。多隆阿、李续宜、袁甲三层层围裹,陈贼玉成孤驻庐州,已乃瓮中之鳖。贼之悍者,惟李秀成匪也;少荃只身犯险,吾实不落忍;沅甫湘乡募勇,不日即至,吾必再行协商,再遣悍将襄助阁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