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百年争战

作者:路人四九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鸿章督任直隶

书名:百年争战 作者:路人四九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5

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鸿章督任直隶

李鸿章调补直督,接办教案,入津伊始,即召江苏巡抚丁日昌、三口通商大臣毛昶熙等彻夜研磨;尔后复与法英俄美诸领事反复协商,终于达成正法人犯、赔偿银两、修葺教堂、赴法道歉四项协议。

教案尘埃落定,鸿章甚为得意,欣然道:恩师涤公据实审案,秉公办理,却至举国欲杀之地步,这有天理?

丁日昌道:襄助涤公办理天津教案,万般辛苦勿论,国人却曰吾乃丁鬼奴,殊属可恨!而李帅巧施各个击破之术,先将正法之二十一人犯,骤减至八人;复又以李代桃僵之策,将那赴死之人,全部施救。李帅谋略,超越时人矣!

毛昶熙道:此案,缘由刁民苟且逐利,然夷官丰大业枪击吾大清命官在先,曲不在我,一意委曲求全,可得全乎?李大人精通夷务,吾等望尘莫及。

李鸿章道:二大人言过,雕虫小技不足挂齿。中国不亟图强兵经武,徒纷纷遇事张皇,事后苟且粉饰,必至失国而后已,可为寒心。然兵者,国之大事也,筹备不足,焉能轻率开启!教堂一案,恩师涤公早有公断,李某狗尾续貂耳。

毛昶熙道:天津通商以来,华洋杂处,夷务繁杂,紧要之事,非李大人不能决也!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吾已奏请两宫,天津、牛庄、登州三口通商亦不必专设大员,所有洋务海防均宜责成李大人悉心经理。

李鸿章道:保定与天津相距三百里,吾鞭长莫及也。昔人于保定建署省城,实得形要,是以历任总督,均须驻防省城办事,总览全局。吾与旭初兄,各司其职,各安其位,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毛昶熙道:事权专一,可成大功;木即成舟,尚望李大人海涵。

毛昶熙别后,李鸿章道:洋务繁琐费力且不讨好,毛旭初见好即收也。

丁日昌道:直督乃疆圻之首,倘若兼署三口通商大臣,亦如江督之兼署南洋通商大臣,则通商、行政实得两便。李帅就任,宜应放眼天下。李帅明鉴,以炮台为经,以师船为纬,仅可缉匪拿盗;欲防洋人之蒸汽动力舰队,务必从长计议。

李鸿章道:吾辈恰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幸载?悲哉?

丁日昌道:吾辈生逢此时,自当奋力一搏。魏源公曰师夷长技以致夷;日昌以为,倾尽国力,广购抑或自制蒸汽铁甲战舰,分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铁甲水师,依托津沽、吴淞、厦门三重镇,各组营兵千数,半数于岸,半数于海,磨砺半载,会哨演习;届时三洋相通,联为一气,鸣笛启碇,浩荡瀚海,扬吾国威!

李鸿章道:吾本以为,天津偏在一隅,似非督臣久驻之所;然听兄一言,茅塞顿开;毛旭初之奏章,助吾大力也。天下大势,首重畿辅,中原有事,患在河防;中原已无事,此后祸患皆在海防。筹建北洋水师,靡费甚重,断非一日可成;练兵以制器为先,吾即奏请两宫,先行扩建天津军火机器总局,机局一应员弁,除仍多雇佣洋人外,其余缺员,吾即致书恩师,速自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调派。

丁日昌道:制器虽属紧要,然中原甫定,发、捻余孽犹在,李帅切切不可掉以轻心。

李鸿章道:内外兼顾,表里皆修。吾即奏请,先前开缺之淮将、裁撤之淮勇,皆须转为经制之师,择机调驻直隶各口;传吾口讯,潘鼎新、周盛波等,暂停省亲,速即整饬旧部,接令即行。

两宫太后接毛昶熙、李鸿章奏章,急召军机大臣议商。

慈禧太后道:塘沽、登州、牛庄三口通商之处,不必专设大员,所有洋务海防均宜责成直隶总督悉心经理。毛昶熙之奏言,可乎?李鸿章之增扩机局、募兵护直、构筑粮台、疏浚河道、添设海关税衙,准乎?

恭亲王奕訢道:启禀皇上、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政令不一,士民无所适从,宜会合督臣以一事权。办机器、购洋枪、置洋炮、造轮船,凡有益于国家者,有请必行。

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文祥上言:启禀皇上、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毛昶熙曾言,功成而喜者,常人之同情;功成而惧者,圣人之远虑。其人功成释兵,全身而退,无一丝游移,其老成谋国,於斯见之。

慈禧太后道:李鸿章、毛昶熙等所奏,毋庸再议。速传谕旨,天津洋务海防,较之保定省防,关系尤重,必须专归总督一手经理,以免推诿而责专成。便宜行事起见,直督应于海口春融开冻后,移驻天津;至冬令封河,再回省城;如天津遇有要件,亦不必拘定封河回省之制。

文祥道:启禀皇上、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倭国使臣柳原前光、花房义质等来京叩访,屡欲签约定规,奴才不敢定夺,恳请皇上、皇太后速下谕旨。

慈禧太后道:六爷何意?

奕訢道:倭国之人天性凉薄,与之交往,须慎之又慎。

慈禧太后道:传谕各省督抚将军,速即协奏与倭国签约定规事宜。

倭国使臣柳原前光至京月余,屡屡碰壁,遂辗转至天津,游说直隶总督李鸿章,几番客套,柳原上言道:英、法、美、俄诸国,强与我国通商,我心不甘,而力难独抗。惟念我国与中国最为邻近,宜先通好,以冀同心合力。

李鸿章闻听,心有戚戚焉,私谓某幕僚道:五载之前,吾即致书恩师,中国已开关纳客,无论远近强弱之客均要接待,无例可以拒阻;与倭国睦邻友好,未始不为西洋多树一敌。

幕僚道:倭国之人,专行诡计,不可轻信。

李鸿章道:前时发逆横行,苏浙糜烂,西人胁迫,倭国不于那时乘机内寇,又未乘危要求立约,亦可见其安心向化矣。

安徽巡抚英翰甚恶倭人,上疏曰:倭虽属弹丸小国,然其欺软怕硬、口是心非,吾国与其骤然交往,恐贻后患。

直隶总督李鸿章与两江总督曾国藩函商良久,上疏曰:闻该国自与西人定约,广购机器兵船,仿制枪炮铁路,又派人往西国学习各色技业,其志固欲自强以御侮。究之距中国近而西国远。笼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则必为我仇。将来与之定议后,似宜由南洋通商大臣就近遴委妥员,带同江浙熟悉东洋情形之人,往驻该国京师或长崎岛,管束我国商民,藉以侦探彼族动静,而设法联络牵制之,可冀消弭后患,永远相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