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百年争战

作者:路人四九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零九章 额尔金北塘登陆

书名:百年争战 作者:路人四九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5

1860年7月底,英国对清全权专使额尔金率22000英法联军,乘舰百余,进抵大沽海口。

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美国公使华若翰闻,驰至。

额尔金道:闻听你等已与清国钤印换约,此来是为调停乎?

伊格纳季耶夫道:非也!清人已于大沽口两岸安置巨炮,阁下战舰驶入,清人火炮南北对射,必蹈去年之覆辙。大沽口以北之北塘渔港,清人几无设防,阁下先占北塘,自北而南,攻击大沽炮台,清人必溃。

额尔金道:当真?

伊格纳耶夫道:千真万确!我隐名埋姓,查观一载,只待阁下到来。惟恐贵国舰队再蹈覆辙,所以急来相告。

额尔金道:我即派兵侦查,倘真如此,公使阁下实乃我大英帝国之贵人。

夷军兵临大沽海口,咸丰帝谕令僧格林沁、恒福,不可仍存先战后和之意,总须以抚局为要,以免兵连祸结,迄无了期。

僧格林沁接旨,谓直隶总督恒福、直隶提督乐善道:去岁弑夷逾百,仇怨已结,抚局注定难开!吾等切勿松懈!

恒福道:吾皇专注于粤逆,无意与夷人硬耗,吾即登舰询商,钤印换约。

7月29日,恒福会晤英方代表巴夏礼,道:奉吾皇谕旨,公使先生可至北塘钤印换约。

巴夏礼道:携兵两千,进京换约;赔偿军费及物资伤耗之银两,不少于2000万两。此为必须之条件。

恒福道:赔偿银两,尚可协商,携兵进京,万不敢允。

1860年8月1日,夷军舰队,避开大沽口炮台,向北驶至北塘登陆。僧格林沁闻,吩咐恒福、乐善分防大沽口南北炮台,僧王亲率骑队,驰至新河拦截。12日,两军接战。2500蒙古骑兵前仆后继,鏖战半日,仅余七人七骑。

僧格林沁心有不甘,上奏曰:该夷炮车二百余辆,夷人五六千名,实系众寡不敌,然亦毙贼无数。我兵每发一炮,该夷成行倒毙,余贼不顾尸身,仍向前进。收队以后,是日晚间,奴才恒福给予英、法二夷照会,尚未接准照复。

僧王奏后二日,夷军攻克塘沽。

塘沽失,后路堵,大沽炮台几成虚设。僧格林沁饬令乐善率部撤出,乐善不从,曰:炮台存,乐善存;炮台亡,乐善死。

15日,万余夷军水路并进,联攻大沽口北炮台,直隶提督乐善督率兵勇,血战六日,炮弹打光,拔刃肉搏,身中数枪,扑地而逝。直隶总督恒福胆颤,即弃大沽南炮台,尾随僧格林沁,且战且退。

僧格林沁再奏:大沽口虽失,然奴才在炮台瞭望,我兵枪炮一发,该夷纷纷倒毙。三次击毙夷匪三四千名,而石缝一战为最多。

大沽炮台失,咸丰帝强作镇定,道:天下根本,不在海口,而在京师。京城防兵,驰至通州,汇合僧格林沁、胜保、瑞麟,并力防堵。

肃顺道:夷贼两万,长枪大炮,马步齐整,声势甚壮,僧格林沁、胜保等恐难抵挡;京师悬危,亟待天下勤王。然夷人愈逼愈近,远水恐已不解近渴,奴才以为,木兰秋狝,亦应打算。

咸丰帝道:勿长他人威风!朕之精兵良将,尚未倾出。黑吉辽诸将军、陕甘晋鲁各督抚、蒙古各盟及直隶北部各镇,务必竭尽全力,抽调精兵,咸来京师勤王。朕即委曾国藩钦差大臣之任,实授两江总督,节制长江南北水陆各军,皖南、江南军务,咸由其督办。曾之麾下之鲍超霆军,接诏即行,昼夜兼程,飞驰来援。江苏巡抚薛焕奏言,其于上海,与夷兵联手,共扼粤逆;夷人北攻南和,这为那般?

肃顺道:夷人性情,水性杨花,不值一哂。去岁,吾大沽口大胜,夷人亦是默然无语,乖巧而遁。

奕忻道:夷人心思,不为掠民略地,一意通商驻使。奴才以为,圣上速遣重臣,委以钦任,驰赴天津,与夷和议,谈拢即拢,即否,亦磨蹭时日,迟滞夷军,以待我勤王大军。

咸丰帝道:准!东阁大学士桂良,速至天津,与夷人商谈议和事宜。京师危殆,所有勤王诏书,八百里加急,驰传各地。

8月24日,钦差大臣桂良抵津,与英方代表巴夏礼协商,巴夏礼坚持率兵二千,进京换约。桂良不从,谈判破裂,英法联军进逼北京。

8月25日,曾国藩接勤王诏书。

诏书曰:本日胜保奏,夷氛逼近关下,请飞召外援,以资夹击一折。据称用兵之道,全贵以长击短。逆夷专以火器见长,若我军能夺身扑进,兵刃相据,贼之枪炮近无所施,必能大捷。蒙古京旗兵丁不能奋身击刺,惟川楚健勇,能俯身揉近,与贼相拼,逆夷定可大受惩创。请饬下袁甲三等,各于川楚勇中,共挑选得力若干名,派员管带,即行起程,克日赴京,以解危急等语。

逆夷犯顺,夺我大沽炮台,占据天津。抚议未成,现已带兵至通州以西,距京咫尺。僧格林沁等兵屡失利,都城戒严,情形万分危急。现在军营川楚各勇,均甚得力。著曾国藩、袁甲三,各选川楚精勇二三千名,即令鲍超、张德胜管带,安徽苗练向称勇敢,著翁同书传振邦饬令苗沛霖遴选练丁数千名,派委妥员管带。均著兼程前进,克日赴京,交胜保调遣。勿得藉词延宕,坐视君国之急。惟有殷盼大兵云集,迅扫逆氛,同膺懋赏,视为至要。将此由六百里加急各谕令知之。

国藩观诏,叹道:“此乃胜保挟君命以谋夺楚军者,然不奉召,实为欺君之罪也!”。

众幕僚以勤王事大,刻不容缓。

李鸿章力排众议,道:夷氛已迫,入卫实属空言,三国连横,不过金帛议和,断无他变,当按兵请旨,且无稍动。楚军关系天下安危,举措得失,切宜慎重。

曾国藩道:金帛议和,断无他变。少荃何由其说?

李鸿章道:苏南战报,言上海英法夷军,已与江苏巡抚薛焕,合兵一处,共御粤逆。兵者,国之大事,生死攸关,夷人南和北攻,视若儿戏,此无谬乎?另,道光二十年以来,俄夷以外,英法夷人,屡屡兴兵,浅尝即止,每每只为贸易通商驻使,此亦不例外。京师夷事,两月之内,必见分晓。学生以为,恩师宜按兵请旨,静待时变。

曾国藩道:按兵请旨,此策甚好,火速咨告太湖润帅,鲍部暂且不动,吾与润帅择一代之。

胡林翼接咨,急遣安徽按察使李续宜渡江询商,旋又自叹:“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李续宜率十几亲兵,星夜兼程,进抵祁门,觐见曾国藩,李续宜道:“涤帅之按兵请旨,润帅亦觉甚妥;然疏文即发,真若北上勤王,润帅顾虑,苏南战事,已近尾声,旬月之内,粤匪必定驰救安庆。磨刀半载,岂只霍霍?”

曾国藩道:“吾赌最多两月,京师夷事必决,吾与润公,皆不勤王;然为防万一,须早作打算。吾意,圣上若遣润公北上,烦请希庵率军随行;反之,吾与左宗棠同去。”

李续宜道:“左军尚未成型,北上恐有不妥。”

曾国藩道:“无妨,烦请希庵出借成大吉部,吾即高枕无忧也。希庵倘若北上,吾即遣鲍超移驻青草塥,以作游兵,居中策应;吾亦北驻太湖,权为调度。吾若勤王,张运兰驻祁门,鲍超驻婺源,于大局无缺。”

李续宜道:“涤帅运筹帷幄,吾以为切实可行;惟成大吉部调否,须再与润帅协商。”

李续宜别后,曾国藩忽地忧郁不平,几不能言,叹曰:“成大吉部,吾竟抽调不动,殊属可恨!”

李鸿章道:“涤帅多虑,成大吉部,弱矣!以润帅之德,必饬鲍部偕行。李希庵者,沙场武夫,信口开河。”

曾国藩沉吟半晌,拟疏文曰:钦奉谕旨饬鲍超赴京,交胜保调遣。窃计自徽州至京五千余里,步队兼程,须三个月乃可赶到,而逆夷去都城仅数十里,安危之机,想不出八九两月之内。鲍超霆军势孤,即北上勤王,恐于事无补。应恳天恩,于臣与胡林翼二人中,饬派一人,带军入援,以卫根本。惟臣若蒙钦派北上,则当于左宗棠同行,皖南暂不进兵,只能退守江西境内。胡林翼钦派北上,则当与李续宜同行,皖北暂不能进兵,只能退守湖北境内。

国藩拟疏毕,再咨胡林翼:楚军入援之谕,本日始行复奏。恭亲王之旨,亦抄咨呈复之,兹将折稿录呈台览。主意系希庵所定,与吾初计相符也。惟如此入奏,谕旨派出之后,即不可少有濡滞。求阁下于南北岸各军预先安排,俟奉到谕旨,公北上则吾当移驻皖北,吾北上则请公兼管皖南,皆义不容诿。其行装银两,日内即当筹划,诸求详示。

江苏巡抚薛焕闻听勤王谕旨,谓吴煦、杨坊道:吾等与夷人携手,鏖战月余,方将李秀成、洪仁玕二匪逐出上海;曾国藩、苗沛霖若北上勤王,岂不贻夷人以口实,夷若反目,与粤匪联手,上海不保。

吴煦道:李匪秀成已被夷人火炮击伤,吾等即行督兵追击,江南战事稍平,夷人即若反目,吾亦有机转圜。

杨坊叹:李匪秀成千余兵丁,闻夷人至,竟束手待毙。若非夷人协防,上海早晚得破;吾与夷人,切勿撕破脸皮。

薛焕道:夷人船坚炮利,只为通商逐利,吾思忖再三,这火中取栗,亦可充饥!北上勤王之事,从长计议,从长计议。

凤台练首苗沛霖接旨,慷慨激昂道:见义兵莫大于勤王,吾十万大军,兼程驰赴,克日至京。

次日,苗沛霖却无起兵之意。其侄苗景开问故。苗道:夷与帝皆虎,吾坐山观虎斗。安徽巡抚翁同书自请开缺,北上勤王,真一温顺人耳!寿州练首孙家泰、徐立壮屡屡忤逆,假以时日,必斩两厮狗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