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58章 苟富贵、勿相忘!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回纥以为唐军刚刚击溃贺鲁部,兵力都西去了,没有能力再短时间无法调兵回来,随与铁勒九部勾结,纠合十余万人马侵扰漠北边境。

却不想大唐在漠北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李承乾当即命郑仁泰、薛仁贵领兵往讨伐,薛仁贵单骑冲阵,三箭射杀三将,回纥、铁勒前军大惧因此投降,薛仁贵悉数坑之。二将随即驱兵追击,大破其众。因此军中盛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李承乾听说此事大悦,因此御笔亲题“神威天将军”,制成匾额,赐予薛仁贵,加食邑三百户。

但薛仁贵上表称辞,并请皇帝,赐其义兄王茂生之子,入国子监求学。

看到薛仁贵这份本章,李承乾也是长叹不已。昔年,陈胜为人佣耕时对同伴说:苟富贵,毋相忘,同伴都笑他没这个命。后来陈胜真的成了王,一起种田的老伙计想起了他“苟富贵毋相忘”的诺言,就去找他。结果陈胜却把老伙计给杀了,自此身边人,再无亲近陈胜的人。

再看薛仁贵,家道中衰,走投无路雪夜拜访叔父,却被门房当成乞丐拒之门外,恰好其堂弟认出,引其入内拜见叔父。却不想,惨遭叔父嫌弃,冷言冷语冷板凳,最后,只好辞行,薛仁贵雪夜无处可去,偶遇王茂生收留,二人也因此结拜。

薛仁贵做了大将,富贵之后,也曾多次派人回乡,送金银给义兄,然王茂生却此次都婉言谢绝,因为在他看来,他和薛仁贵一个饼子两人吃,是他们之间的情义,不是为了今日的金银。

现在,王茂生的儿子也大了,到了学本事的年纪,薛仁贵便想着帮一帮下一代。当然,以他大将军的身份,往国子监送一个学生,那还是轻而易举的,为什么要上奏呢?这里面是有薛仁贵自己的小心思。

当然,这并不是为了博取什么念旧、有情义的美名,而是薛仁贵想让皇帝记住王茂生之子,入了国子监学习,将来用人的时候,看在他的薄面上,提携一下义兄之子。

李承乾与薛仁贵君臣多年,又是浴血同袍,他的心思,李承乾怎么能不知道。于是,下诏,赏赐照给,并赐王茂生之子-王禀,入国子监求学。

“苟富贵、勿相忘!说说容易,但富贵的人,有多少人能做到!”

李恪也是点点头:“薛仁贵这家伙,还真是挺有意思的,富贵不忘故人。”

不过,他们兄弟俩却是没有这样令人羡慕友谊,他们俩出身皇室,身边的人,不是皇室中人,就是勋贵子弟,少有这种患难之情。

当然,像他们这样的人,懂事的比别人早,功利的也早,所以他们友谊只存在于幼时。而过去哦了这么多年,儿时的故人也是不多了!

兄弟俩用膳的时候,还在说这个事,曹魏时,嵇康是曹家的女婿,因此对架空曹氏的司马昭不满屡屡恶言相加,偏偏他的好友,山涛不但自己做了司马昭的官,还推荐嵇康为官。而嵇康便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既回绝了司马昭,也和山涛断绝关系。

然而嵇康下狱被处死之前,既没有把子女托付给大哥嵇喜,也没有托付给和他一起打铁的好友-向秀,而是托付给了已经绝交的山涛,并对儿子嵇绍说:“巨源(山涛的字)在,汝不孤矣。”,而山涛也没有辜负嵇康的托孤,对嵇绍视如己出,悉心教导,将其培养成才。

李承乾叹了口气:“这人啊,最难得是有几个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大理寺卿崔钰,与朕算是布衣之交,他昨日上了一本奏疏,朕以为他才是朕的良师益友!”

崔钰在奏疏中指出,关中的百姓一年的收成不一因,但中等百姓之家在保证温饱之余,还是能有些盈余的。

关中人均田七十亩,按亩产一石算,折米均年产量:约四百二十石,宽乡的百姓,还能上浮两成。

而赋税约二十五石,其余是家庭的支出,到了年尾,平均结余七十五石,可存续,也可以修理和购置工具等。

我朝厚待功臣,重赏有为官吏,甚至官员们的衣食住行,都是由朝廷来开销。官员一年的开销,基本都在公廨中报效,所得俸禄均可以为家用,除此收入外,朝廷还有两节的赏赐,夏冬两季的补贴,及各种粮食、布匹、香料的循例补给。一个九品官的俸禄及补贴,就可以养活一个三十口的府邸。

当然,朝廷给予官员高额的俸禄和补贴,是为了养廉,是为了让官员在办差的过程中,不必为银钱而枉法,或盘剥百姓,这是好事!

而百姓呢?

对他们来说,官员们得到多少,他们并不关心,他们只关心自己每年的那四百二十石粮食,能不能安稳的挣到,会不会有天灾,会不会涨赋税,经商的百姓担心,会不会有官吏盘剥,商税会不会提高!

意思很明了,朝廷给勋贵、官员多少百姓并不嫉妒,关键是看朝廷能不能保证百姓的收入,能不能让他们都有一碗安生饭吃。只要朝廷能保证这个,就是官员们一个月一万贯,也不由有人过问,更不会激出百姓的民愤。

“崔梦之这个人,朕是知道的!这个人,有公心,有良心,能说真话实话。”

“可这个崔梦之也太直了,在很多世家官员眼中,他这种就是穷横。如果,他不是大哥的旧部,脑门早就满是大包了!”

李恪说的自然是正理,这朝堂上,杀人最快,最毒的不是刀枪,而是一杆杆秃笔。当年,李泰不就看中了这一点,所以笼络文人的吗?

可这奏疏啊,要分怎么说,要分什么皇帝坐朝,李承乾可不惯着诬告、排挤这个事,谁要是在这上面动手脚,那就是成心给自己找不自在!

“大哥龙骧虎视,自然是没人敢捋龙须的!”

“也不尽然,昨天你出宫,弘文殿就给朕送了这样一本奏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98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