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30章 狂士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张远没办法,只能任命的跟谢文远走。

当然,他的心里是不服的,所以他决定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太子把他赶走。

东汉时,佛门传入中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寺院经济也跟着兴盛起来。

由于佛门受到统治者的扶持,寺院经济拥有很大的特权。名寺大刹实际上也是门阀世族的一种特殊形式,不过他们不是世俗门阀,而是僧侣门阀。

北方的统治者,以佛是戎神,对佛门有特殊感情。后赵的石虎甚至说:朕出自边戍,忝君诸复。至于飨祀,应从本俗。佛是戎神,所应兼奉。

就是因为这些人想用佛门的经典驯服百姓,提倡佛学,所以营造了佛学氛围,因此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院,竞相出家。

南朝的徐陵还列举了做僧的十个好处,寸绢不输官库,升米不进公仓,家休大小之调,门停强弱之丁,鼓励百姓投靠寺院。

北魏末年,僧尼二百多万之众,几乎都是为避役调逃到寺院里来的。魏末和北齐时期,是北朝佛门寺院最盛的时期。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一千多处,夺民居的三成之多。

当然,南朝也不差,自桓冲命昙翼法师渡江造两二寺以后,晋、宋、齐、梁、陈氏常及万僧。王公贵族和豪富人家,争先修建佛寺。

太子呢,别的方面,他是还没看到,但是江南的佛门,与东宫的关系可是不一般。就说谢文远提及的那个余杭船坞,人家佛门是出钱又出力。

张远不知道太子是用什么条件说动的佛门,但他知道和尚多是势利之徒,这样的僧侣门阀做交易,无异于与狼共舞,与虎谋皮!

这种饮鸩止渴的方法,是谁教给太子的?这是害大唐么!

而且,帝王、储君迷信佛法,可是有惨痛教训的。

梁武帝-萧衍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他对佛学的沉迷,甚至到了舍身忘我忘国的地步。

他著佛书数百卷,创三教同源说,认为儒、道皆源于佛教,应依附于佛教。

萧衍三次到同泰寺,入法座,阐讲《涅槃经》、《般若经》、《金刚般若经》,然后,又三次舍身佛寺。

第一次舍身是在同泰寺,萧衍还郑重地召开四部无遮大会。随之身披法衣,宣布舍身佛寺,遁入空门。

皇太子、群臣纷纷跪进谏阻,最后用钱一亿万的巨资才将萧衍赎身,舆驾迎回皇宫。

同年九月,萧衍第二次舍身同泰寺,群臣又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大舍。僧众默许。可萧衍舍不得,直至群臣三请乃许。

到了太清元年,萧衍第三次舍身,朝野惶惶,百官震惊。因为他们知道,国库几年的积蓄又白费了,群臣再次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

虽然这次,萧衍是从了诸臣之愿,但他奉佛之心,却是比从前更虔诚,役大量民力造十二层高塔,累死累兵者甚多。

由于萧衍推崇佛教,佛教再度进入鼎盛,寺庙庄田遍及全国,寺庙达二千八百余所。甚至为了造浮山堰,不惜淹没的寿阳城。

结果,堰成又溃,百里境内木石罄尽,死者相枕于道。两年后,淮水猛涨,大坝又被冲毁,如雷的涛声远播三百里,沿淮十余万人葬入滚滚洪涛之中。萧衍就是因为太心佛了,所以失了人心,最后竟然饿死于净居殿,连口蜜都吃不上。

瞧张远这痛心疾首的模样,要不是知道他是个什么德性,李承乾还真被他骗了。

“萧衍,是吧!你说少了!既然要借古讽今,那就得说全了啊!”

“来,孤替你补上。”

汉明帝刘庄是传入佛门传入中土后,第一个信奉佛法的帝王,刘庄求佛的故事,也被称为永平求法。

隋文帝杨坚,他与佛门的渊源就更深了,他是由僧人养大,十三岁才回到父母身份,对他来说佛门就是他的家。

然后是隋炀帝杨广,受杨坚和独孤皇后影响,他也是佛门的忠实信徒,还做晋王的时候,便请了智一大师为他授菩萨戒,号“宗智菩萨”。

当然,他们四个,都是比较有名信佛帝王,其他的嘛,多多少少不值一提。

李承乾与他们不一样,他们是信佛学,而李承乾要的是佛门的钱。钱嘛,谁都一样!对李承乾来说,从和尚手里拿钱,要比从百姓手里征税强的多。

“殿下不怕反噬吗?”

“怕?你觉得,他们能胜得过朝廷的刀吗?”

佛门呢,有多少想法,李承乾不知道,他也没兴趣知道,他就知道一点就行,那就是顺着我。顺着我,就能生存,不顺,那真是连立锥之地都不会有。

让他们为余杭的开发,做一点贡献,那才是给他们脸上贴金呢,是给他们面子!所以,他们就必须得兜着,就这么简单。

现在长安、洛阳、苏州、扬州、成都、广州都是所在地域内的商业中心。而李承乾认为南方近海,不管是发展海军,还是发展海上贸易,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南朝时,官僚贵族是拥有大量的土地者,他们的利益是不能动的,而盘剥百姓也会造成统治不稳的问题。所以当时南朝的很多财政收入与孙吴走的是一个路子,就是从海上贸易当中得利。大唐是包容开放的政策,所以能为海上贸易提供良好的条件。而李承乾呢,就是要用海上贸易,来增加国家收入,从而减轻百姓的负担。

张远是江南人,他自然知道南方海上贸易,是从汉朝便有了的。虽然南朝的时候,历代多有依赖海上贸易,但从为对海上贸易重视到这个程度,甚至一国太子都亲自来检视。由此可见,朝廷这次是玩真的了。

“可殿下,张某不过是个浪荡子,没什么才能,也不想有什么仕途,您看,能不能把我当个屁。”

李承乾笑了笑,抬手指了指门:“门在那边,张公子请便,我们李家从不强人所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