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33章 瓷器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长安-万年县

遂安夫人在这里有一间瓷器工坊,这里生产的瓷器,是专供市面的,东市、西市都有铺面销售,而且还与一些西域胡商合作,远销西方。

这里生产的瓷器,主要有白瓷、黄瓷、青瓷、黑瓷、青花瓷、绞胎瓷六种,其中白瓷、青瓷、青花瓷最受欢迎,也是卖的最好的。

卖的最贵的是绞胎瓷,因为绞胎瓷要有纹理如木纹类一般,对烧造条件的要求极为严苛,因此烧造的数量并不多。物以稀为贵,所以卖的自然贵而且,也没有大件的物式,大多都是以碗、盘、枕为主。

因为与西域胡商来往频繁,工坊还得到了一些波斯风格的图画,匠人们会根据这些图画,加以改动,形成独特的图案和花纹。造型上也会像波斯风格。

就说李承乾把玩的这件,龙柄凤头壶,造型巧妙,器身堆贴瑰丽文饰,壶盖塑成一个高冠、大眼、尖嘴的凤头,与壶口相合,由口沿平底部连以形状生动活泼的蟠龙柄,这可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样式。

“夫人,这往西的贸易,孤看出来,你们做的的确不错,这个孤没什么可担心的。”

“那对南洋国家的贸易呢?你们的瓷器,是怎么准备的?”

虽然,现在官方的海上贸易还没有开始,但余杭的五艘贞观舰以后具备远洋的能力,所以李承乾想用一些五牙大舰,与之混编为了一个舰队,开启试航。雇佣一些常走海运的老水手在舰队做向导。先走一走,熟悉熟悉环境,航路,各国的风土人情,然后再做打算。

既然要出去,货物自然是要准备的,否则拿什么跟人家交易,如何促进交流呢?

而以往的对外贸易,尤其是海上贸易,除了丝绸外,瓷器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李承乾想知道,遂安夫人在关中、河北的大小三十多个工坊,有多少储备,又做了什么准备。

关于这个,太子早两年就交代过了,所以她早早的就做了一些安排。要说瓷器的定形,那是需要借鉴和了解往外地文化的,对南洋诸国,她们是一窍不通,更不知道人家喜欢什么。

既然什么都不知道,那不如按照已有标准来执行,把自己的瓷器做到最好,让人家去接受。而随着交易的增多,来往的频繁,再按照一定的规则去该,也是来得及的。

遂安夫人,给李承乾介绍目前最成熟的青瓷、白瓷。青瓷,造型端庄,器壁减薄,色泽青绿,瓷胎细密,胎洁釉均,圈足纤细,釉层十分滋润,但是不透明,颇有玉质感。上面有刻花、划花、堆贴、镂空器。纹饰方面多为花鸟、水草和人物纹,线条流畅而生动,最受文人墨客的喜欢。

白瓷呢,胎坚釉洁,滋润莹白,造型规整,内施满釉,纹饰方面,比较推崇光素,以展现釉质之美。

当然,她听说南边的海上贸易,出口的多是黑瓷,这种瓷器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它的价格足够低廉,利润足够大。

但一旦我朝将工艺、造型更优的青瓷、白瓷加入其中,必然能抢占更大的份额,获得更多的销量,如此就算卖的与黑瓷一样的价格,利润也是很可观的。

先期的瓷器,将现存各地的瓷器,集中在一起便足够应对贸易量并不大的现状。等销路开了,各地的工坊也会增加人手、扩大产量,是绝不可能给太子拖后腿的。

李承乾点了点头,海上贸易的清单,他让户部的人拉了一份,像丁香、肉豆蔻、白檀、沉香木、乌木、肉桂、玳瑁、琥珀、宝石、锡、铅、铜、黄金、白银、铁、棉花、粮食等等等等。

这些东西,有的是大唐没有,有的则是需要储存,反正不管怎么样,都要在海上贸易中大量获取。而贸易最关键的,还是产品的质量,只有你的东西更好,才能换回更多的大唐需要的东西。所以,遂安夫人一定要把好质量关,确保贸易的瓷器没有瑕疵。

至于海运,风浪大,未知的情况太多,瓷器又是易碎的东西,所以包装的问题上,一定要上心。要全部用木箱子装,多多的放稻草,确保瓷器不碎。

“其他的货物,孤已经下令,向余杭运了。你的瓷器,也可以起运了。具体的问题,户有户部的人与你接洽。”

.........

离开工坊,上了马车的李承乾,靠着垫子,拄着头,眼皮是直打架,也不知道怎么了,竟然就困了。

赵节看太子,也是将披风解下来,给太子盖在了身上。

“殿下,臣是不是动作大了。”

“不怪你,孤就是最近特别嗜睡,也不知道怎么了?”

赵节嘿嘿一笑:“春困秋乏夏打盹,人的体力、精神总是有限的,殿下还是休息的时间太短了。”

其实,在赵节看来,李承乾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累,东宫已经走上正轨了,很多事下面的人又都是得力的,自然会办好,殿下真心没必要事事亲力亲为。而且,朝务方面,还有长孙无忌、上官仪等人辅佐,殿下想休息,那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瞧瞧人家吴王、魏王,那才真是劳逸结合,办差的同时,也没忘了自己享受。吃喝玩乐,那是一样都没落下啊!

李承乾笑了笑:“孤不是信不过下面,也不是不会享受,孤只是不看看,心里不安。”

朝廷的事是累年的增加,东宫的家业也越拉越大,让他操心的事,也会越来越多。千头万绪的,他不看着怎么办!

“殿下,东宫这么多臣子,就不能为你分忧吗?”

赵节这话倒是提醒了李承乾,东宫的事务,日渐泛多,现有的机构又因朝臣兼任,很多都成了摆设,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看来,是该好好整顿一下,安排一些实干的官吏,进入东宫的体系,能够让东宫的政务、内务,有效的运转,这样他也可以解放了。

“走,回东宫,回去咱们就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