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11章 世袭刺史制度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侍御史马周上书:三代及汉,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故也。........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臣观自古以来,百姓愁怨,聚为盗贼,其国未有不亡者,人主虽欲追改,不能复全。今朝廷唯重内官而轻州县之选,刺史多用武人,或京官不称职始补外任,边远之处,用人更轻。所以百姓未安,殆由于此。

马周的意思很简单,地方的州官刺史,大多都是行伍出身,打仗还行,要说治民,还是差了一些,这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更不利于太子将来管理天下。

当然,也有潜在的意思,那就是金州刺史李元亨的死。很显然,李元亨纵然不是武人,但他也不是刺史的最佳人选,否则也不会遭此横祸。

李世民深以为然,并表示,今后凡刺史以上用人,必要经过深思熟虑,廷议再三而用。

于是同时,李世民也对地方的戍卫,深感忧虑,认为是地方的军制并不能保证州府的安定,遂下旨更命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凡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而关内二百六十一,皆隶诸卫及东宫六率。........,凡当宿卫者番上,兵部以远近给番,远疏、近数,皆一月而更。

先把军队的问题解决了,再谈治理地方,才能稳妥一些,作为马上皇帝,造反出身,什么时候,他都会以军队为先。

本来,李世民的想法是署理完军队,慢慢再整治地方,但就在此时,萧瑀向他献了一策。

“长存之道莫若周朝,封邦建国而存世将近八百年,至若汉朝,封建诸侯后也得以享祚四百载。”

“秦朝废除封建诸侯,才两代就灭亡了,魏晋时期不重视诸侯,也不过几十载的光阴就灰飞烟灭了。”

萧瑀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要想使国祚绵长,那就必须要行封建之事,封宗亲,也封功臣。

李世民一听,顿时觉得萧瑀说的挺有道理的,也全然忘却了马周的提醒,下旨以长孙无忌为赵州刺史,以赵为公国;房玄龄宋州刺史,国于梁;杜如晦赠密州刺史,国于莱;李靖濮州刺史,国于卫;高士廉申州刺史,国于申

侯君集陈州刺史,国于陈;李道宗鄂州刺史,王江夏;李孝恭观州刺史,王河间;尉迟敬德宣州刺史,国于鄂;李勣蕲州刺史,国于英;段志玄金州刺史,国于褒;程知节普州刺史,国于卢;刘弘基朗州刺史,国于夔;张亮澧州刺史,国于郧。

此举一出,朝野哗然,而当即便引起了诸臣的非议,朝廷上下议论纷纷。

站在丹陛之下的都是学富五车、胸怀韬略的名臣,这帮人比猴子还要精明,他们深知,如果此事处置不好,他们可就被会被踢出权力的中心了。

什么王国、公国,那就是个屁,哪有在长安舒心自在。况且,一旦从权力核心离开,子孙一代代的传下去,那用不了几代,饭碗都没得了。

李承乾冷眼旁观着这大臣们的举动,他清楚这个时候,是锁定居心不良者的最佳时期。

而魏征却在此时上书,他是坚决反对世袭刺史制度的。相比于那些臣工的私利,魏征是以朝廷为中心出发,论述此一事的不妥之处。

首先是钱财,官员的俸禄都是要赋税来收的,一旦把这些地方都封出去,那文武臣工的俸禄又该从哪来?大唐建国还不久,关中一带还很贫瘠,抛去俸禄的开支,国家收入还剩几何?

一旦有了什么天灾人祸,朝廷拿什么救济?边境上有了战事,国家又如何应对?指着诸侯国出兵?现实吗?汉朝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教训还不够惨烈吗?

李世民这次没有表态,还是想再听听其他臣工的意见。

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国家运数长短,全部由上天决定。尧、舜、禹都是大圣人吧,可他们也没法让国运长久啊,。邦虽然出身低微,上天却给了汉朝四百年的国运。

如今,陛下让宗亲功臣都有自己的封国,几代之后,他们骄奢淫逸,互相攻伐,岂不是倒退回了春秋战国的情况,那还不如朝廷随时更换郡守县令呢!”

李百药也是个聪明人,挑拨离间的话不说,皇子、功臣们的坏话,他也是点到为止李唐

反正中心论调就是一个,皇帝此举是逆历史之变,难道陛下要与老天爷作对吗?

李百药的奏疏,将世袭刺史制度直接推向了高潮,文武大臣不断接力,说得吐沫横飞,这一次,大家不是因为政治利益斗争,而是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李世民。

出身儒学世家颜师古,不愧是打太极的高手,他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世袭诸侯,可以,但诸侯国的官吏不能世袭,应该由朝廷直接委派,这样能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朝廷的权威,省却听调不听宣的烦恼,还能保证税赋,一举两得。

但李世民却没有表态,而是留中不发。他不是不明白诸臣所言的道理,但他这么做也是有自己的目的,那就是针对世家门阀制度。

按照现今的形势,朝廷各州的刺史、长史、司马、县令等职位大部分还在门阀手里。寒门学子从下而上的晋升渠道被权贵再一次蚕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科考制度将会逐渐失去意义。

而建立封国,分而蚕之,其实不失为一个好的主意。萧瑀这个人,虽然脾气不好,但有些时候,他也是真为朕着想的。

但魏征等人说的也有道理,人心都是自私的。在政治利益的面前,谁都敢铤而走险,西汉的“七王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包括前隋的汉王“杨谅之乱”,还不能说明问题?

皇子王孙也好,国公朝臣也罢,他们是肯定愿意在京畿待着,因为只有在京畿,才能让皇帝更直观的看到成绩啊!

对于这个世袭刺史制度,李世民甚为为难啊!

“传太子!”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