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44章 老毛病!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在尉迟府喝的不少,李承乾回宫便睡下了,连故事都没孩子们讲。

第二天起来,头还隐隐作痛。苏蓉递了一杯水过来,说是孙伏伽一早就等在前面了!

孙伏伽?

李承乾换上衣服,简单的洗漱一下,便回到了显德殿。摆手示意免礼,有事赶紧说。

“殿下,傅奕被下狱了!”

“为什么呢?”

“还不是他老毛病又犯了!”

南北朝以来,佛教盛极一时,寺院遍及各地,僧尼人数与日俱增。

但傅奕素不信佛,轻视僧尼,别人崇拜佛像,他却不以为然,认为石象为砖瓦之用,保佑不了人,更没把驱祸。

背武德四年,傅奕上奏《请废佛法表》,请求废除佛教。在奏表中,他首先回顾佛教传入华夏之前的情况:窃闻八十老父,击壤而歌;十五少童,鼓腹为乐。耕能让畔,路不拾遗。孝子承家,忠臣满国。庠序成林,墨翟、耿恭之俦,相来羽翊。乃有守道含德,无欲无求。宠辱若惊,职参朝位。

而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井然有序,天下俨然,便是因为尊道崇儒,而无胡佛故。与此同时,他还列举了,提出了十一条建议:其一,是青壮年僧尼不婚不嫁,以致减损户口。这是违了天地之化,背阴阳之道。

其二:西域诸国兵员虽少,皆得绍其王业,据其土地,自相征伐,屠戮人国,今大唐丁壮僧尼二十多万,应其结胡法,足得人心,应防其不测。

其三:三是佛门广致精舍,甲第当衢,虚费金帛,而诸县百姓孤老贫民,无宅甚多。不益国,不益家,不益地方大治。

其四:僧尼表里不一,具财敛钱,财产众多,挥霍浪费,蚕食地方钱粮,以至横死者多矣。

其五:断僧尼崌贮则百姓丰满,将士皆富,礼佛不得尊豪,设斋不得富贵。

其六:帝王不崇信佛门则“大治、年长”,信佛则“虐政、祚短”。并以梁武帝为例。

其七:建议将周孔之教封送西域,以抵制佛门思想的流传。

其八:视佛经为邪说,称其为“家鬼”。佐世治民,惟《孝经》一卷,《老子》二篇,不须广读佛经。

其九:隐农安近,市廛度中,国富民饶。

其十:帝王受命皆革前政,不受神佛干扰。

其十一:直言忠谏,古来出口,祸及其身,君主要虚心纳谏,不必笃信因果。

傅奕所上的“益国利民”十一条,大部分是主张限制佛门的发展,同时也是他经国治世的见解,高祖当年对之大加赞赏。

先帝呢,本来是要全面推行的,但当时的太子建成笃信佛门,与佛门高僧多有往来,故为佛门做保,而陛下呢,也欠过佛门的人情,为了还这个人情,便附和了建成,所以傅奕这次限佛论,并没有成功。

到了武德七年,傅奕再次上《请除释教疏》,主张禁断佛教。他在奏疏中,又提出了“生死寿夭,由于自然”观点。他认为,佛门乱儒教,与皇权为难,是干涉国家统一的障碍。

先帝呢,最是看重皇权的稳固,傅奕的这次上疏引起了他的注重,遂诏令百官议论除佛之事。

而朝臣中信佛者较多,再加上历史上有两次灭佛失败,而国家大乱的例子,所以大多数人都不同意灭佛。因为在他们看来,不灭,未必会出事,灭了,就一定会出事,如此为何要冒这个风险。

当时的朝中,只有太仆卿张道源支持傅奕的主张。

但他们俩却受到了当时的中书令-萧瑀的为难,萧瑀认为,佛教不仅是为了治天下而产生,也并不比儒学差,陈经敦劝善以诱贤,制戒律禁恶以惩罪。

还说,佛,圣人也。奕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

但傅奕不畏权势,与萧瑀唇枪舌剑,据理力争:礼本事于亲,终于奉上,此则忠孝之理著,臣子之行成。

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非出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

萧瑀呢,没怼过傅奕,只能合十双手说:地狱所设,正为是人。

先帝呢,是讨厌沙门的,认为他们猥贱之侣,规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为剃变,托号出家,嗜欲无厌,营求不息,聚积货物,苟避征徭,不守戒。又见寺院邻接廛邸,溷杂屠沽,他认为傅奕说的很有道理。

但当时朝局并不稳固,战事没有休停,朝廷还有很多大事要做,没法消耗大精力,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灭佛之事,便在武德朝不了了之。

在玄武门之变前,傅奕也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向先帝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他这一说不要紧,先帝当真了,还把陛下叫到了宫里,将谶语交到陛下手中,诘问他是不是要谋反。因为当时东宫与秦王府之争水火不容,从前朝到后宫都是他们厮杀的战场。

陛下争位之心,先帝心里是明白的。但他为了作为天下,不得不帝王制衡之术,用陛下来牵制建成。也是借题发挥,把陛下好一顿收拾。

再往后,又有元吉在先帝面前搬弄是非,屡次陷害陛下,这才把矛盾激化到无可调和的地步,以至发生了玄武门之变。

事后,用傅奕自己的话解释,他是想让先帝知道,天命在秦王,不在建成,是想劝先帝顺应天命,改立储君,他的心里是向着陛下的。

当然,事情的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的,没人知道。但不久后,陛下以傅奕年老为由,让李淳风代替了他,成为太史令。

这么多年过去了,傅奕也年过八旬,也没几年好活了,按理说应该把对佛门成见放下了。

可前几日,清河崔氏的崔凉,向陛下举荐了一位胡僧,也不知道是谁走漏了风声,让这老头知道了。昨日,便递了牌子,进了承庆殿,对着陛下好一顿数落。陛下一怒之下,便将这老头扔进了大理寺监牢。

八十三的老头了,孙伏伽是真怕他死在大理寺,所以跑到了东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