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0章 国丧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1:07

唐代帝王丧葬礼制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丧葬礼制中发挥作用,为后来的唐代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代,孔颖达、虞世南历时五年,才修订了帝王丧葬的礼制,帝王丧葬礼制达到了历代的巅峰。

大唐帝王丧葬礼制的具体内容包括:仪式流程、器物用具和色彩风格等。仪式流程包括临终、入殓、治丧、出殡等环节。

器物用具包括各种祭祀用品、棺材、墓志等;色彩风格则以白色为主色调,代表纯洁、孝顺和哀思。这些具体内容都蕴含着对孝道的体现和道教信仰。

先是选好陵寝、设置灵堂、安排遗体。程序结束后,便是招魂、准备陪葬品,陪葬品按照特定法则进行规格摆放。

仪式举行完毕后,所有大臣、黎民、文武官员、后宫妃子都要前往停灵房为皇帝守灵。

李世民态度跟上一世一样,有儿子服其劳,他只需要换上孝服,带着百官好好守灵即可。

而上一世手忙脚乱的李承乾,此次也是指挥若定,命弘文馆“馆主”-褚遂良侍书,专司草拟国丧行文。

命年高德劭,致仕在家的永兴县公虞世南为国丧正使,司空-长孙无忌副之,带领礼部、宗正寺、内侍省处理各种事务,李承乾负责居中调度。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在万寿原的问题上,却出现了分歧。

李渊的陵墓-献陵,选址在渭北高原的徐木原,这没有异议。

但厚葬,还是薄葬,却成了争论的焦点。

李世民自诩孝子,再加上玄武门一事,对父亲有些小愧疚,自然是希望厚葬的,这也是他唯一能弥补父亲的地方。

可拄着拐棍的虞世南,却是坚决反对,他认为国家还不富裕,且边境还在打仗,大兴土木只能是增加百姓的负担,皇帝不能为了他自己尽孝,便置天下的百姓于不顾。

“胡扯!没有上皇就没有朕,没有大唐!厚葬怎么了,朕富有四海,这点权力还没有吗?”

而见皇帝又犯了脾气,侍中-魏征也起身附议。

“既然陛下知道这天下是自己的,百姓都是你的子女,就应该更爱惜才是。”

上了头的李世民,哪里还管身份,当即质问魏征,他的父亲是薄葬,还是厚葬。

这么问,即便是君王,也是有些过分的,毕竟死者为大。

可魏征不愧是第一直臣,竟然直接了当的回了皇帝,他父亲去世时,其还在做唐军的俘虏,是妻子变卖了几间草屋,请乡邻帮着下葬的,下葬时只有一具薄薄的棺材,无任何陪葬品。

嗯,听到魏父下葬时这般寒碜,李世民也不好再发火,只是在阶上踱步。

“魏征的父亲,是没有钱财置办陪葬,所以没人会笑话魏征。朕身为天子,若是薄葬父皇,世人会怎么说,历史会怎么评价朕。”

适时,中书侍郎-岑文本也适时的站了出来。

“陛下,臣有本要奏。”

岑文本认为汉朝衰败一个重要原因是厚葬。汉朝厚葬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据史书记载,当时的皇帝和贵族们在死后,往往会有大量的陪葬品,包括金银财宝、美食佳肴,甚至还有活人陪葬。

这种厚葬的行为,无疑给汉朝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再者,厚葬行为还影响了汉朝的军事力量。为了准备厚葬,皇帝和贵族们往往会花费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如果用在军事上,无疑可以增强大汉帝国的军事实力。

然而,由于大量的财富被用于厚葬,汉朝的军事力量逐渐衰弱,这也是大汉朝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经济、军事上的衰弱,厚葬行为还导致了道德败坏。汉时,由于厚葬的行为过于奢侈,许多人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道德的约束。这种道德的败坏,无疑会使分配不均衡,并近一步的激化矛盾。

而到了光武帝时,光武帝留下遗照:我无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务必俭省。刺史、二千石长吏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员或通过驿传邮寄唁函吊唁。汉明帝也是遵照光武帝的遗命,于同年三月,葬刘秀于原陵。而近千年来,也未闻有诟病明帝薄葬父亲为不孝者。

岑文本是个人精,引古喻今,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听到耳朵里,就是比魏征、虞世南要直筒子话要舒服,李世民的脸色当即有了好转。

但李承乾却有些疑惑,他清楚的记得,是虞世南一再劝阻父皇才不情愿纳言的,没这位中书侍郎的事啊!

是什么改变了?难道是因为他,导致与过去不一样了?

抿了一口茶,李世民又看向房玄龄。

“玄龄,你怎么看!”

房玄龄当即拱手表示赞同薄葬,但也不太薄也,便依照光武帝的原陵制度来,封土为陵。同样都是开国皇帝的建制,也不算委屈了先帝。

嗯,李世民点点头,再看向李承乾。

“高明,朕听说你也在搞工程,你怎么看?”

我闭着眼睛看!

干啥啊!我不就是挖了两条沟渠么,搞得跟我造反了似的!

你对魏征不满,你冲他发去啊,跟我撒什么气!

心中吐槽了一番,李承乾附议:“房相之言,老成谋国,儿臣并不无异议。

但方才,七叔在外问儿臣,先帝大行,父皇是否允许诸王进京奔丧,儿臣不知道该怎么回!”

你不是无处发火吗?

行,咱给你找一个。汉王这个头,不打不小刚刚好!

七叔啊七叔,你也可别怪我卖你,咱俩这算一报还一报!

而听到“进京奔丧”这个词眼,李世民李世民的脸上明显闪过一丝杀气。

“儿子给老子奔丧,天经地义!景仁,你去草诏,命诸王进京。”

岑文本领命的同时,还不着痕迹的看了李承乾一眼,心中暗道,太子果然高明,这一手祸水东引,直接把魏征、虞世南救了,陛下现在哪里还会与他们计较,心思怕是都要用在进京的诸王身上。

这么高明的办法,是长孙无忌教他的?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