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72章 活字印刷术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编撰完成了,特意给李承乾送了一套。李承乾呢,也很高兴,还留下孔颖达共进午膳。

“孔师,孤听说,父皇点了你做新科的主考,怎么不见你有喜色呢?”

孔颖达,是典型的读书人,能为国家主持抡才大典,这比赏他多大的官,都让他高兴啊!

“殿下,你是不知道。工部的李大亮,欺人太甚!”

“哦,怎么回事?”

是这样的,每届的春闱,都要印一些书,分给诸举子。这也是朝廷的一番心义,就算是科举的手信了!

这个活计呢,以前都是工部的人做,他们出雕版,他们刊印,礼部等现成的就行了。

但今年,那个李大亮说,工部的工程太紧,手里都是军工项目,没时间给他弄这些小玩意,让孔颖达自己想办法去。

这老孔就想不明白,什么工程能比国家抡才的事还大!

可李大亮这混蛋呢,就是不说,还说他没有资格。这太欺负人了,于是孔颖达就去找了陛下,结果陛下也说让他自己想办法。

要说教书,孔颖达自负,不会输给任何人。

但要说搞这种东西,他是真没办法!所以,他就来东宫,找李承乾这个学生,想想办法。老师的忙,总该是要帮的吧!

“孔师,你这书,真是不白送啊!”

“殿下,老臣也是真没办法啊!”

李承乾点点头,这礼部,没有一个万能的书局,的确是个问题。

“这个,老臣提过好多次了,可都没什么人理啊!”

“行,这事,孤给老师办!”

........

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

但是抄写书还是非常费工的,而且识字的都去当官了,谁愿意在这抄书,因为手抄书卷的价格非常之高。

东汉末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大节省了时间,也让居高不下的书价,平复了下来,书开始普及。

到本朝开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就是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

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自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

但这雕版印刷啊,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上面的字,绝对不能有错的,否则错了一个,一整张板子就都白费了。还得重新来刻,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的《女则》的印行,工部的木匠就整整忙活了半年,刻废了无数板子,所以李大亮才不愿意在这上面浪费人力物力!

“这个事,也不是没有解的办法!”

李承乾把孔颖达叫到案前,拿起一张纸,又取了三枚印章,颠倒顺序按了三行!

可孔颖达还是没看明白。

李承乾叹了口气:“好吧,想吃饭,吃完饭,我把东宫的木匠叫来!”

三个木匠来了,李承乾拿了一本《大学》给他们,让他们用木块,刻前三十个字。

刻完之后,李承乾便按照顺着,站着印泥印在了纸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然后,又打乱顺序,纸上的字,便又成了另一个意思。

孔颖达明白了,一本书需要的字,毕竟是有限的,只要把字提前刻出来,然后进行排版,这样就可以省去雕版的时间,更不至于因为一个字,便废了一张板子。木匠不识字怎么了,他能刻出来就行了,排版的事,交给礼部那些吏员,有的是人能干此事。

一想到再不用受李大亮的气,看他的脸色了,孔颖达是喜上眉梢。

李承乾笑着点点头:这就是活字印刷是比雕版印刷更科学的地方,比雕版印刷省时省工省料,单字排版可重复使用,占用的空间小,容易储存和保管。雕版的板片在制作中,一板一页,错一字即整板报废

“殿下真是聪慧啊,老臣是望尘莫及!”

“孔师,你从前可不是这么说的,你说!”

“殿下,给老臣留点面子吧!”

孔颖达已经在幻想了,有了这活字印刷术,他可以把《五经正义》刊印一万册,不,十万册,让大唐的读书人都能读上这种书。

还有四书五经,还有其他的书,只要书够多,读书人也就多了。

看着孔颖达狂笑的走出去,李承乾也是嘴角上扬:“这老先生,还真是容易满足啊!”

“要是天下的读书人,都像一样,容易满足,那便是天下太平了!”

长孙冲嘿嘿一笑:“高明,大白天呢,你能不做梦吗?”

读书人是来干什么的,是来做官的,是来求富贵的。没有野心,不想做人上人,不想把别人踩在脚下,谁还来做官,在家种地好不好!

孔颖达,他是生的好,是孔家的子弟,要是托生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百姓之家,他还会有这般的境界吗?

所以啊,别说谁境界高,关键是看是否吃饱了。他要不是孔家的子弟,能进得来东宫,请太子给他支招吗?

人啊,就是这么回事!有些人生来就什么都有,所以这人的悲欢也不仅相同,是很难共情的。

“不是,你今天怎么了,哪儿来那么怨气!”

“怨气?真不是,就是有些事,觉得看不过眼!”

哎哟,太阳打西边出来了,长孙冲还学会抱打不平平。这不妥妥的孩子长大了么,老夫甚为欣慰啊!

李承乾坐下来,端起一杯茶:“来,说说,孤也听听,是怎么个不平事!”

长孙冲不管太子的奚落,只是坐了下来,缓缓言道:“事情是这样的,臣今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