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79章 儒门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这个曹宪,是扬州江都人。隋朝时,担任秘书学士,善于文字训诂,受到了杨广的礼遇。

大业年间,受命编撰《桂苑珠丛》《广雅》《古今字图杂录》。这次征辟儒门学者入弘文馆学士,他也在名单当中。

但当时,他以年老不赴,谢辞了圣旨,说是要在家,继续研究学文。曹宪在家乡扬州专心教书育人,教授弟子至数百之众,在当地很有威望,使者也不敢勉强他。

这次,也是听说了蜀中七贤的事,怕给子孙招惹麻烦,故而进了京。进京之后,他先拜访了同门-颜师古,得了颜师古的提点,才来的东宫。

而说到这个颜师古啊,那也是宦海浮沉多次的,他仗恃自己的才能,又早受朝廷驱使,屡受任用,又因罪获谴后,心里非常沮丧。

从此闭门不与外界来往,杜绝宾客,纵情园林亭院,头戴葛布头巾,身穿粗布衣服。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了搜求古迹和古玩。李承乾收集的那些古董,都是他来辨别的。

也正是因为有李承乾的举荐,他又在修撰《汉书注》立下大功,李世民才让他重入秘书监,并将此书编入秘阁的。这次曹宪来,也是想跟老颜一样,寻求一下庇护。

“先生,你是儒门的前辈大家,也是通晓典籍的大儒,有些话,孤不说,你也当明白。”

道门的最高神是三清,儒门的最高神是昊天上帝,君王是昊天上帝之嫡长子,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这是符合历代王朝天子统御天下的主张的,也是儒门的赖以生存的依据。是好的,李承乾也赞同。

孔圣人说,有教无类,儒者教育、教化的,不该是贵族,更应该包括三教九流。

如果,儒门向先贤们一样,教书育人,那没问题,不管做什么,朝廷都是赞同的,需要什么朝廷也会尽可能的满足。

但他们不该,借助神祇进行教育教化,建立什么神道设教,以昊天之弟子的名义,拢住读书人。

儒门是教派,不是宗派,可是收徒,但不能把门徒掌握在这里手中。要知道,他们的门徒可是要做官的。要是按照他们现在这套理论来做,那这天下还是姓李的吗?

李承乾知道,他肯定要说什么辅弼天子,安定天下,匡扶天子的得失。

但李承乾要告诉他,大道理,陛下也懂,但比大道理更实在的是,天下是姓李的。

连他这个太子,尚且不敢跟陛下分官而治呢,他们儒门可是真是胆大包天。

那蜀中七贤,在益州广收门徒,大肆宣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要把儒门变成儒教。

他们利用的,就是谶纬神学,那是是流行于两汉时期的一种儒家学说。“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因为不利于王朝统治,魏晋以来屡屡遭受打击,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大唐也不例外,对这种学说,那是绝对不会手软的。

不少傻乎乎的读书人还跟他们起哄,这是干什么,他们在挑衅陛下的权威吗?

所以,陛下下旨杀了他们,是根除了祸患,也是在警告,那些想成立宗教的儒者。好好为朝廷当差,吃朝廷的俸禄就好,不要搞七搞八的。

儒教圣经是十三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论语》《孝经》《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孟子》都是治国的好文章,也是修身的好裁体。

朝廷呢,想着修一部《十三经注》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所以征辟大量的儒士入朝。道门有道藏,佛门有佛经,而儒门呢,也该有一部儒藏,而这《十三经注》就是儒藏的根本。

朝廷,这可是在抬举儒门,实在抬举诸位儒者啊,这可是广大儒门的好事。

曹宪也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而且儒门要是不从命,不入弘文馆为朝廷修撰《十三经注》,那等待他们的就是灭顶之灾。

他这次来,也是代表儒门来表态的,放弃建立儒教,一心为朝廷培养人才,修撰典籍。

“这就对了!我们才是自己人嘛,孤以茶代酒,敬先生一杯!”

曹宪走后,长孙冲哼了一声:“若是陛下不给他们这个台阶,他们还敢不从怎么着?”

李承乾摇了摇头,他们当然不敢,但朝廷也不能摧毁儒门,毕竟这读书人还要靠他们来培养,消灭了他们,对朝廷的危害更大。

“那我们可以自己培养啊!”

“是的,我们可以,我们掌握着国家,有条件自己培养,但这种事还是不宜操之过急,是需要润物细无声的。”

李承乾已经与皇帝说过了,要把国子监打造成一所,为大唐专门培养人才的大学,一个完全服务于李家的大学。

但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时间来沉淀,慢慢培养出他们需要的人才。而在这期间,还是要倚重儒门,利用他们来教化读书人。

“人家说卸磨杀驴,咱们总得让人家把活干完吧!”

长孙冲明白了,点点头,心里更是清楚,殿下为什么重视今年的科举考试了,就是担心,儒门中有谶纬之学的举子混入官场。

“你错了,不是担心,而是必然会有!这种人,已经魔怔了,不达目的,他们是不会放弃的。”

“孤要做的,就是在限制行卷之前,把他们先清理出去,以免尾大不掉,遗祸子孙。”

当然,这也不全是他的意思,关键是陛下也是这么想的,所以蜀中七贤的事,陛下才会如此果断的下了绝定。

“唉,风气了,谁也拦不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