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38章 论事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隋朝南下灭陈,结束南北乱世,二开中华!

一统天下后,隋文帝将北方政策强行推行到江南,江南地区的州、县两级制度以及《开皇律》的某些条文使得当地士民难以适应,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和反叛事件。这也让隋文帝认识的到了,初收的江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管理,所以及时调整政策,并派杨广长期驻守江都。

调整政策后,隋朝在江南兴修水利,推行均田制,加强户籍管理与赋税调整。使得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快速从战争中恢复。而为了收揽江南的士族自信,还大肆鼓励江南士族参加科举,同时还鼓励北方的官员与江南的士族联姻。

而大运河的开通,也不全是坏的,房玄龄举一个例子,兖州刺史修丰兖渠,排泄积水,使沼泽变为良田;寿州修治寿州五门堰,开三十六门,灌田达五千余顷,这都是对农业的好处。

隋朝灭亡后,大唐虽然依旧注重江南的开发,但依然黄河流域由于隋末的长期战乱,水利已经无法达到昔日的运力,运力不足,则发展缓慢。武德、贞观以来,朝廷在疏浚河道上面,也是没少花心思,但运力也只是隋时的五成。

好在水泥公路的铺设速度很快,水泥厂在各州遍地开花,主干线路,有很多段,已经是水泥路了。如果加紧步伐,把这些主干路连在一起,运力也可以得到大大的提升。

当然,最省钱的方式,还是河运和海运,如果能多花一点钱,疏浚河道,那对开发江南无疑是最有利。但现在东边还在打仗,几十万大军人吃马嚼的,地方的压力很大,如果再开大工,很有可能重蹈前隋的覆辙。所以理性和多年的经验告诉房玄龄,再急也要等,最起码要等到战事结束以后。

马周的看法与房玄龄一致,但他有点小小的想法,江南地区,沟河谷岔无数,而因为这个地势,所以江南盛行修筑堤、堰、陂、塘。

比较出名的,像朗州的北堰、考功堰、石史堰,扬州的雷塘,乌江的韦游沟,南陵的农陂、永丰陂,武进的孟渎等。也正是因为,有有着如此规模不小的灌溉沟渠,才使的诸州灌溉的农田多达万顷以上。

开不了大工,开小工的问题还是不大的,朝廷可以拨出来一部分钱,在长江沿海诸州,修缮、扩建沟渠,以辅助农田灌溉。以多点方式,一点点的向江南腹地推进。高季辅在朝上说的就很多好,积少成多,滴水穿石!

都水监使命不同,是指不上的,所以高季辅还建议,设置专门负责水利工程的部队,负责经常性地修治和疏浚。由他们领导民夫修建沟渠,可保持工程的效率,还能有效的抵御海潮袭击,旱时可蓄水,雨时则可泄水,在堤侧两岸成了良田。

李承乾点点头,看向崔仁师:“崔侍郎,你是管钱袋子,这种工程,户部有压力吗?”

崔仁师想了想,当即表示,如果是这一类的小工程,工期短,开工的人少,还有专门的水利部队维持工程进度和治安,花费应该是不多的,户部可以酌情的拨出一笔款项,专款专用,随时拨付,户部的压力也能小很多!

“好,那你们下去后,讨论一下,派一些人去长江沿线诸州看一看,考察一下当地的情况,大致的圈定了一下,工程的规模和数量。”

开放江南,不仅是要开垦荒地,整治沼泽,更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巩固江南现有的耕地。老百姓不常说嘛,千羊在望,不如一兔在手。

开放江南这项国策,必须政策必须灵活,而且必须要有持续性。不能搞个三年五年就不搞了,那样不仅浪费朝廷的钱财,老百姓的民力,更是糟蹋老天给的时间,虎头蛇尾的可是不行。

所以,李承乾看,开发江南大致要分成三步,第一步巩固现有的耕田,做到物尽其用,在稳步推进中,逐步的加大开垦量。

第二步,大肆的开垦,成州、成县的推行,在江南诸州中,全面开展,大刀阔斧的来干。

第三部,巩固,开垦出来了,农业、商业兴旺了,也要注意天灾人祸,不管在人事任用上,还是抵御天灾,都要有侧重的政策。

江南一旦开发出来,那大唐每年的税赋,最起码能增长两到三倍,百姓富了,国家自然就富了。相比于藏富于国,李承乾更倾向于藏富于民。

施政,不像打仗,要以柔克刚,宁可缓办,也不要操之过急,民生脆弱,朝廷也好,地方官员也罢,都不可以拿民生做尝试,九成都不能出手,非得九成九不可。

选什么人去江南,李承乾不管,这是他们这些臣工的权力,但有一点,李承乾要他们转告,要讲事实,重效益,不要被糖衣炮弹遮了眼睛。朝廷的钱,也是百姓一文一文缴上来的,老百姓从土里刨出来不容易,所以必须都用在刀刃上。他把丑话说在前面,谁要是因为情面等原因,耽误了开发江南的事,那就怪别他这个太子,不讲人情,讲律法了!

挥退诸臣后,李承乾把房玄龄留了下来,年纪这么大了,又开了大半天的廷议,不供一顿吃喝是不行的。

张思政准备了清水锅,还放了一些枸杞在里面,羊肉、蔬菜、豆腐,还有一些面条,虽然简单,但却是他的心意。

房玄龄自然知道他的心意,对他这样的老臣予以照顾,是李承乾一贯的行事风格,在这一点上,太子做的一直好,所以备受老臣们的推崇。

当然,最让房玄龄高兴的,是太子治国、治国刚柔兼济,不毛不燥,这对他个人,对大唐的百姓,可都是好事。

“太子殿下,开发江南是好事,臣工们有顾忌,都是前隋的时候教训太惨烈了!”

“孤知道,像于志宁这些人,都是亲身经历过得,他们怕,怕国家因此消耗太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87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