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80章 章程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科举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机制,虽然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萌芽,后又经过隋朝发展,但真正大规模的应用,却是在唐朝。

大唐的科举分为两种,即常举和制举。所谓常举,便是“常贡之科”,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科举考试,时间和科目较为固定;制举,是皇帝为选拔特殊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不定、时间不定,属于特殊选拔考试。

科举考试科目极多,其中最为主要的有六科,即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统称为六科。

秀才科列为常选科目之首,考察国家大政方针,由于考试极难,经常也难以录取一人,以至于报考人数越来越少。

进士科考试难度仅次于秀才科,虽然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但报考人数却不断增多。考试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帖经”,考察对经书的熟悉程度;二是“杂文”,主要考察诗、赋等题材的写作水平;三是“策问”,通常为时务策五道,考察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和时政事务的对策。

明经科考儒、道经义,大唐的经书分为正经和杂经,其中正经共九部,根据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又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

明法科考察律法知识,选拔司法人才,考试内容为唐律七条、令三条,考试分为两部分,一是帖律、令,考察对律令的熟悉程度;二是笔试,考察对律令的使用,通常为具体案件十件。

明字科考察文字理论和书法水平,考试还是分为两部分,一是考察对《说文》、《字林》两部著作的熟悉程度,二是口试相关内容。

明算科。主要考察数学和天文学知识,考试内容为《九章律》、《海岛》、《孙子》等。

而李承乾最为看重的,便是秀才科、进士科、明法科三项。因为这三项,都是选拔实物人才的。

好是好,但缺点是,能考上的人,太少了!有时候,一科只有一两人,说是凤毛麟角也不为过。也不知道是人真的不行,还是这里有什么茂密,所以今年,他特地来看。

今年的主考是孔颖达、副主考是长孙冲,由他二人带领吏、礼二部的吏员,负责今年的考试。

孔颖达向李承乾介绍,每年开考之前,朝廷都会对学子的资格进行审查,而学子需要提供两个凭证。一是州府开具的解状,以证明自己具备考试资格;二是记载个人的家状,这其中包含学子的姓名、年龄、籍贯、相貌特征等内容,以便朝廷查验身份。

资料递交上去后,吏部或礼部会审核、发榜,公示结果。在公示期间,如果有瑕疵,便会被取消考试资格。公示结束后,只有仍在榜上的学子,才能参加接下来的考试。

接下来便是考试了,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全部在贡院进行。

考试期间,学子每天的卯时携带笔墨砚台、清水、食物等入场,然后经过一天的考试,当天酉时收卷,考生离开考场,等待第二天的考试,周而复始直到考试结束。

考试结束后,礼部吏员会将通过考试的学子名单,交给宰相、皇帝进行审核,决定最终的名次。

最后,尚书省会举行“唱第”仪式,听到唱名的考生就算是及第,落榜的就算落第,这算是最后公示,然后朝廷会选一个吉祥日子放榜,还会安排专人将榜单发送全国各地。

考试后,朝廷通常会给及第的学子发放榜帖-泥金帖子,就是用泥金为墨,撰写录取信息。

再往后,就是选拔,由礼部举行关试,只有通过了吏部的考察,才算是真正拥有了做官的资格,接下来便是等待吏部安排具体官职了。

如果学子急于替朝廷出力,还可以再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书判拔萃”两种考试,合格后便可立即授官。这就是整个科举考试的全过程,自武德建国以来,孔颖达参与过好多次了,对这一套了然于胸。

“孔师,批卷的时候,能看到名字吧!”

那是自然,卷首便有考生的姓名、年龄、籍贯。也正是因为这个,行卷才在科举考试中,占了如此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只要上了通榜的,才有可能通过考试。

“那好啊!那就将所有的卷子全部弥封!”

“啊?”

“没听懂?”

李承乾给他解释了一下,便是将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和初定等第都要封住,以增加科举的公平性!

弥封的活计,不由吏部、礼部的考官负责,在御前抽掉千牛卫来做。评卷结束前,任何人不得启封,违者斩立决!

“啊!”,孔颖达没想到,太子竟然会这么做。

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不注重学子平时的文采和道德等条件,而只重考试成绩不重品行,明显是利大于弊啊!

李承乾微微一笑:“孔师,你厚道人,一心治学。你能保证,所有人都跟你一样,不会徇私作弊么!”

“这个,这个没法保证”,孔颖达当然知道取士的弊端,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通榜,的确有些私相授受的意思。

李承乾嘿嘿一笑,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

所以取才,当效仿曹操,有才不必有德,凡有治国用兵之术,不仁不孝仍以重用,这样大唐才能蒸蒸日上。

而且,谁能保证,那些过了通榜的家伙,不会成为奸臣佞臣,贪官污吏,遗祸家国呢!

三法司每年处理的官吏那么多,就没有科举考上来的?

李承乾向孔颖达出示了,皇帝的手谕,陛下允许他,按照实际情况,调整考试的方式、方法。

老孔见状也是叹了口气,点点头:“好吧,老臣听殿下的。”

这就对了,把名字糊上,李承乾想知道,没有这道手续,到底有多少人能脱颖而出!

哦,“对了,评卷,孤亲自坐镇,与卿等一起为国家抡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