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皇明皇太孙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 分类:历史 | 字数:0

622 憋着

书名:皇明皇太孙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58

皇帝有着皇帝的心思和想法,而文武百官也有着他们的一些心思和想法。

郁新看起来是破釜沉舟了,别看他已经是大明的老臣了,历洪武、英示两朝。他已经不只是两朝元老那么简单了,他更是六部尚书之一的重臣,绝对是位高权重。

不过他看起来还是要准备着破釜沉舟,他知道英示皇帝的性格,也知道英示皇帝就算会处罚他,也不至于太过极端。所以这个时候,他选择赌一把,赌一把从朝堂全身而退。

所谓的遗泽、优容,他现在也顾不上了,他必须要在这个时候急流勇退。

对于郁新的一些心思和想法,朱允煐也不再多说什么了,很多的事情心里有数就好。这个时候要是说出来了,反而不见的就是什么好事情。

一身常服的朱允煐看起来也没有什么想法一般,平静的出现在奉天殿。

这座上承重檐庑殿顶,坐三层汉台阶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宏伟建筑,就是明朝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百官朝贺之所。

不过应天府的这座皇宫,随时都有可能要被放弃,要失去它的作用。

毕竟北平府的皇城已经持续修建了十多年,最近这几年也陆陆续续的迁过去了一些官员、宗室以及富商、士绅等等。那座以应天府皇城为模板的紫禁城,规模更大。

虽然无法与历史上的的汉宫、唐宫相比,但是也不算小了。说起来老朱,还真的是给后世子孙留下来了很多的规矩,帝陵的规格样式,以及皇城的规格等等,都是他定下来的规矩。

毕竟以后的紫禁城,就是按照应天府皇城的样式修建的。

在百官朝拜后,朱允煐稳坐龙椅。郁新时不时的在瞟一眼朱允煐,他相信以英示皇帝的英明,肯定是可以发现一些事情的。郁新也做好了准备,做好了最后一次以户部尚书的身份出现在皇城,做好了被罢官去职的准备。

可是现在呢,好像很多的事情根本就不是在按照他的一些预期在进行。

本来心里有数的郁新,好像开始有点心里没底了,有些事情好像稍微的有些超出了他的掌控。

朱允煐依然没有什么表示,还是在有条不紊的处理着朝政,他关心的重点是夏收,是大明朝的吏治,包括琉球中山国国主武宁。

其他的事情好像暂时也根本不需要英示皇帝多操心什么,或者说英示皇帝好像也根本就没有想要去多关心其他事情一般,只是要将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先处理好就足够了。

其他的完全可以再等一等,郁新的那些想法朱允煐既然已经差不多知道了,那么当然不会让一些事情按照郁新的计划来走。掌控欲极强的朱允煐,也不会允许自己被人牵着鼻子走。

严震直这个时候出班了,对朱允煐说道,“起奏陛下,龙江船厂再有大船。然国朝水师众多,需更替船舶更多,更有商队往返大洋,船舶不足。”

朱允煐看着严震直,表情比较认真,“朕听闻工部学院培养诸多船匠,尚且不足”

严震直连忙抓住机会,开始倒苦水了,“起奏陛下,朝廷虽有龙江船厂,在苏州、松江、镇江等地也皆有船厂。只是朝廷水师战船缺口尚大,新船不足”

郁新按捺不住了,急忙说道,“严尚书,本官尚且知道天津、广州尚有船厂。除官署衙门工匠外,尚招揽民间船匠诸多,依然不足”

提到了自己的专业,严震直自然也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底气。而郁新说的那些,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依然不会影响严震直继续倒苦水,甚至他还可以进一步的去倒苦水。

严震直赶紧说道,“郁尚书,朝廷虽多有船厂,只是大洋之上,寻常船只难以航行不说,稍有风浪就有翻覆之险。大洋之上,只有大船方能安稳。”

这么说实际上稍微有点夸张,但是也基本上符合事实,欺负一些不太懂的人也没有什么问题。

严震直这个时候继续说道,“早些年朝廷水师多是小船,只能在大江、大湖行驶。朝廷水师通南洋,不知多少船工葬身大洋。近些年朝廷虽多造大船,然每年依然有大船翻覆。”

千万不要小看大自然的威力,很多人所谓的喜欢大海,实际上喜欢的是阳光沙滩。真的要是到了茫茫大海上,他们就要开始害怕、畏惧了,面对数米高的巨浪,再大的船看起来也只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片树叶。

严震直这个时候继续诉苦说道,“船队每年往返东瀛运送白银,釜山三卫等地粮草等辎重也需大船。南洋船队尚需诸多大船,方能运回粮食、香料。朝廷虽有船只数千,尚且不足。”

数千条船,实际上这还是大明水师的船只,还不包括一些宗室、勋贵的船队。

朱允煐这个时候忍不住了,说道,“严尚书言过其实了,昔日皇爷爷征讨陈友谅,俘获大船无数。先舳舻侯朱寿、先恩国公张赫于朕账下效力,尚且能用小船开辟海运航道,押运粮草至辽东等地。”

这一下严震直有有话要说了,他底气十足,“起奏陛下,先恩国公诸人功劳甚大,开辟海运航道更是功大。只是海运航道,多是近岸航行,与通南洋需入大洋腹地不可同日而语。”

这一下朱允煐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因为他知道严震直说的这些基本上也是事实。

当初张赫等人从天津等地押运粮草去辽东等地,这确实是海运,不过很多的时候也都是贴着海岸线航行。这和在穿过大洋,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

严震直这时候也继续说道,“陛下,朝廷现在需要大量海船,虽说福广之地也在建船厂,只是尚需一些时日。眼下朝廷船厂即使大力造船,缺口反而越来越大。”

这说起来好像是非常反常的事情,甚至有那么一点难以理解,但是这就是事实。

朝廷的船厂在努力的造船,很多人看到的是不断的有新船交付,船厂看起来也确确实实是热火朝天的一个景象。

船越来越多了不假,但是先不说翻覆等等情况造成的损耗,单纯的也就是因为现在需要用船的地方越来越多,这也就造成了船只的缺口越来越大了。

朱允煐忍不住头疼,他对工部的期许很高,也确实给了工部相当多的资源。可是实事求是的来说,工部确确实实是花钱的小能手。

先不说其他的一些工程的营造等等事情,单单就是这些海船的事情,就足以让朱允煐感觉到有些压力了。但是这些事情,还不能不做。

毕竟航行,不可能是依靠游泳等等,没有大船就是什么都不要多说,大船才是最根本的工具。

看了一眼严震直,再看看郁新,朱允煐赶紧说道,“严卿,下朝后去武英殿,朕再细问。朝堂上还有诸多政事,爱卿也莫要阻碍其他卿家奏报。”

严震直被噎了一下,他还有很多的苦水要倒呢,但是现在没办法继续说了。只能暂时憋在心里了,只能老老实实的回到自己的位置。就算是想要继续倒苦水,也不能和皇帝对着干啊。

更何况以严震直对朱允煐的了解,他相信陛下就算是不会百分百的接纳他的一些建议,但是只要是一些大事,陛下必然不会小气的。

这可以说是君臣之间多年的默契,严震直可是朱允煐的心腹班底之一,也可以说是朱允煐最重用的臣子之一。

工部尚书,这自然是重臣,只是历朝历代,工部尚书也是六部尚书当中地位最低的那一个。

在此前的大明朝,起码在洪武朝的时候,工部尚书的地位显然不如其他几位尚书显赫。但是在英示朝,大家明显的可以看出来工部尚书的地位在不断提升。

严震直可以说一直把控着工部,从当初帮着朱允煐修建北平府都城开始,就在不断的接手工部。不夸张的来说,当初朱允煐去北平府修建都城,就已经开始将自己的力量安插在朝堂六部。

工部,也确实就是朱允煐第一个控制住的,很多人也都知道英示皇帝对于工部的重视。工部,现在不再是吃力不讨好,而是非常受重视、有资源,看起来也容易出功绩。

郁新这个时候就郁闷了,本来他是准备顺着严震直的话开始倒苦水。可是陛下好像是有意在危难他,及时的打断了严震直的话,这也使得郁新想要借题发挥的机会都没了。

若无其事的瞟了一眼郁新,朱允煐也不再多说什么,他显然是不可能让郁新那么轻松的全身而退。就算是郁新想要离开朝堂,那也应该是按照朱允煐的剧本来。

郁新的那些小心思可以有,但是也就是上不得台面的小心思而已。

谁让朱允煐大权在握大呢,那么很多的事情自然也就是需要按照朱允煐的剧本来。

其他人,包括贵为户部尚书的郁新,这个是时候也只能是忍气吞声,这个时候也只能被动的接受皇帝的一些安排,这才是正常的秩序。

在严震直回到了班位,在郁新憋着一肚子的话没办法继续倾诉的时候,早朝也是在有序的进行着,看起来和以往也确实没有什么区别,早朝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朱允煐对此也是比较满意的,他这样掌控欲强烈的皇帝,不喜欢一些事情超出自己的控制,对于所谓的惊喜等等,朱允煐实际上也不是特别喜欢。

还是有序进行,还是按照规划来,这对于朱允煐来说才是最好不过的状态。

郁新就郁闷了,本来已经做好了很多的准备,也想到了很多的应对的方案,但是这感觉还是一拳头打在了棉花上,全然没有发挥的机会和空间,这要是不郁闷那才是怪事。

只是他就算是再郁闷,现在也只能忍着了。要是上蹿下跳的显然也不行,那样就过于刻意了,到时候可能就是适得其反了。

他现在能够做的事情,大概也就是被动的等待了。他现在也搞不清楚英示皇帝是没有注意到一些事情,或者是皇帝在故意敲打他。

这一切也更加让郁新心里没底了,这一切也确实让郁新心里直打鼓,但是只能这样被动的等待着可能发生的一切。

相比起郁新的郁闷和被动,严震直在下朝后直奔武英殿。不只是因为他是皇帝的心腹,也确实是因为他得到了皇帝的召见,以及他确实有着很多的正事想要禀报陛下。

很明显不只是船的事情,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在朝堂上说的船厂不够、船匠不足,这也都是事实。但是这些,现在未必就是多么要紧的事情。

大明朝在持续不断的造船,相比起开国初期,现在大明朝的造船能力提升了太多。只不过是因为需求比较大,这才造成了缺口看起来不小的局面,这样的事情也急不来。

不管是船厂的建造,或者是船匠的培养,这都需要时间。包括那些海船的建造,也都是需要一定的周期,这都是急不来的事情。

对于严震直来说,船厂的事情虽然重要,可是他认为的真正大事,显然不只是造船的事情而已。

借题发挥这些对于严震直来说也是驾轻就熟了,好歹也是在朝堂上不少时间了,要是这些都没有学会,那也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那他也就没办法坐稳工部尚书的位置。

在这样的位置有着皇帝的信任和支持,这一点上毋庸置疑的。但是要是没有一点能力,显然也没办法做好尚书,毕竟这也是位极人臣,很多人都眼巴巴的盯着这个位置呢。

青史留名,这就是严震直现在的一些期待,他现在就是想要做些大事。

哪怕自己现在已经做了不少的大事,但是那还远远不够。他不只是要做名宦,更要做一个青史留名的贤臣。

治理黄河,这就是严震直的期许,现在的他也相信大明朝有能力治理好黄河,只要陛下给与他机会和资源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