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皇明皇太孙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 分类:历史 | 字数:0

532 平衡

书名:皇明皇太孙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58

徐辉祖刚刚到安边,就开始聚将准备开始准备接下来的大战。

丘福很激动,对徐辉祖请战说道,“大将军,末将愿立军令状。与末将五千骑兵,末将必克歙谷县,挥师通川郡。。”

“大将军, 先锋还是与末将为好”朱能也立刻喊了起来,“末将善驭将士、骁徤善战,此次前锋大军必遇敌大军,末将最是适合。”

丘福、朱能和张玉,当初都是在北伐之战的时候立下功劳,从中阶武将一跃成为高级将领、因功封侯。只是对于他们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他们还想着世袭罔替,想要成为国公。

对于这三位,徐辉祖也是有着一些认知的。

朱能是这三个人当中年纪最小的,可以说是勇冠三军,而且是每次遇到强敌都是身先士卒。朱能和丘福差不多,都是悍勇无双的,非常擅长硬仗、苦战。

而张玉则是比较擅长谋略,为人庄重沉毅,这是一员帅才。

看着这些手下班底,徐辉祖表情严肃,“五千骑兵就想攻克歙谷县敌也知歙谷县乃江原道门户,歙谷县被克,江原道门户大开,岂能不集结重兵”

朱能立刻抢先说道,“大将军,歙谷县到底只是蛮荒小县,城墙多是夯土,且不高。末将只需两千骑兵, 两千步兵,五百神机营就足够了。末将比如先轰烂城池,放任起退守通川,挥师与野外歼灭那股溃兵。”

丘福还想要再说什么,徐辉祖已经开口下令,“好,那你就是本次先锋。丘福与张玉整肃士卒,待朱能攻下歙谷县,丘福直取通川郡。张玉率先锋大军围困淮阳都护,将敌困守与此城”

在江原道北边,歙谷县是门户既然集结了一部分兵力。但是歙谷县身后的通川郡城池较高,也是集结了不少兵力。作为江原道北方的中心,淮阳都护府更是即将重兵,想要在这里阻止大明王师直扑铁原、威胁京畿道。

张玉好像有些不理解,立刻问道,“大将军,末将率大军围困淮阳就是”

徐辉祖点了点头,看着张玉说道,“围困淮阳, 不可让其中士卒有机会退守铁原。”

张玉好像能够明白了,大将军看起来在战事的策略上做了一些改变了, 此前的战事时大军实际上不介意高丽士卒退守, 大明要的是相对来说完整的城池。

所以有些战事,敌人在自觉坚守不住选择退守的时候,大明朝的军队也不愿意有太大死伤,所以很多的时候也都是选择网开一面的。

而这一次好像不一样了,这一次好像是有着一些想要将敌人杀伤的意思了,好像是真的打算给高丽的军队更大的打击与压力了。

看着眼前这跃跃欲试的三员大将,徐辉祖说道,“若是火药充足,自然可以炸烂城池,若是遇到那些顽抗士卒,无需手下留情。对于冥顽不灵之辈,汝等便宜行事就好。”

这一下丘福和朱能也是眼前一亮,对于抓俘虏这样的事情,他们实际上不是很热衷的。他们更喜欢割了敌人的首级收获战功,他们也不希望手底下的士卒还要分兵看管那些蛮野的高丽人。

张玉也是沉默着点头,看起来朝廷大军这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在夏天的时候就将战事彻底的推进到京畿道。

现在要开始加快进度了,如果现在就推进到京畿道,在入冬前攻克了开京,想来也是要顺利不少,这也算得上是大明朝的步步为营,要将高丽彻底的纳入版图了。

张玉等人也更加的有信心了,因为源源不断的火药、火枪乃至火炮也都是被运了过来,大军的火器相对来说还算得上是比较充足的。

虽然在此前的战事当中也有不少的消耗,不过在这段时间的休整当中,火器也迅速的补充过来了。

也不得不感叹皇帝的准备,在北平府的工部学院制作了很多的火药、火器,都是运往了辽东。显然这些都是为了这一次的战争而准备,就是为了更高效的拿下高丽。

徐辉祖不会掉以轻心,他可以说是比较稳重的性子。不像蓝玉或者傅友德那样带兵凶猛,徐辉祖带兵打仗说不定不会有奇功,但是不出意外的话,基本上也是不可能遇到大败,他用兵的四平八稳也是有徐达的几分风采。

不过真的要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夸张了,徐辉祖的天赋算得上很不错了。但是比起徐达还是要差不少,甚至比不上李文忠等人。要不是身份特殊,也很难超越蓝玉、傅友德等人。

只是不管怎么说,现在的徐辉祖还是值得信赖的,他也确实是英示皇帝手底下最可靠的统兵大将之一,这是大明朝的军方柱石之一。

在徐辉祖做好准备的时候,傅友德更是表情肃穆,他对小儿子傅让说道,“前些时日应天送来家书,你大哥随太上皇陛下、太子殿下巡视地方。”

傅让笑了笑,这个青年武将说道,“大哥到底是太上皇驸马,随驾一点都不足为奇。”

“你这跳脱性子,也就是陛下包容。”傅友德有些好笑的说道,“你大哥的事情咱不需担心,这一次你若是能立下功劳,以陛下心胸,必然赐以爵位。”

这也使得傅让激动起来,说道,“还望父帅下令,让儿子为先锋大将。到那时,咱颍国公府也是一门四爵”

常家的威风让人侧目,虽然谁都知道那是英示皇帝的有意照顾。但是也不得不说常家的风头,也是因为常家兄弟确确实实立下了好些个战功。

常茂早些年确实是犯了些错没有太多军功,只能承袭父爵。可是常森和常升,早些年可是镇守釜山卫因功封侯,这可是实打实的功劳,不是说是皇帝的二舅、三舅就足够了。

已经过继出去的傅春也连忙说道,“父帅,还是让儿子为先锋吧。让弟还是留在中军,让弟到底没有统兵在外,还缺少一些历练。”

“二哥”傅让急了,说道,“此次灭国之战哪里不是机会,非得这时候和咱抢咱早些年在太上皇跟前听用,也随陛下北巡,何时缺了统兵经历”

傅让,那也算得上是武勋的正常仕途,早年也是洪武皇帝亲兵、宿卫皇城。当年还只是皇太孙的英示皇帝奉旨建都北平、北巡的时候,被划归到太孙帐下的傅让也是太孙麾下一员小将。

看着两个儿子在争抢先锋官的职责,傅友德一点都不意外。如果他的小儿子傅添锡没有在早年战死,那这个先锋官的位置肯定是傅添锡的。

但是现在嘛,只能从这两个资质不是最好的儿子当中选择一个成为先锋官了。虽然很有可能再次经历丧子之痛,但是这就是武将的宿命,没什么好说的。

想要荣华富贵,想要封侯拜将,不只是说出身好就行,更需要在沙场厮杀,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封侯拜将。

更何况这另两个儿子也都是有了子嗣、有了血脉,所以就算他们遇到了什么意外。傅友德心痛归心痛,只是也不会多说什么,这就是军人的宿命和职责,这是他们的归宿。

至于说帐下的大将,傅友德南征北战这么些年,自然是有着一些精兵强将。更何况这一次征讨高丽,朝廷也派出来了精锐的士卒、战将。

当然也有其他人可以成为先锋大将,甚至可以说可能更合适一些。

不过哪怕是铁血军人,也是有着一些私心的。在不是特别危险的时刻,在不是关乎全局的战事时,傅友德还是希望让自己的儿子们可以得到历练,可以立下一些军功。

能够封侯拜将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因为英示皇帝是很大方的,只要有功劳就会封赏,不需要担心什么功高震主。

现在必须要做出抉择了,一个是虽然过继出去了,但是一直在自己身边的二儿子。一个是虽然是老三,不过现在已经成为了自己最小的小儿子。

手心手背都是肉啊,傅友德在现在看起来也是有着那么一些难以取舍的。或者现在也需要考虑公平一些了,或者要看看到底是哪一个更加适合成为先锋大将。

说到底是大军出征,还是需要对将士们负责,也要尽可能的避免出现一些意外。

还是需要考虑考虑最合适的选择,毕竟这是战场。都说水火无情,不过在沙场上,更是无情。哪怕是大将、哪怕是赫赫威名的名将,也很有可能因为无名小卒的冷箭马革裹尸。

灭此朝食是不可能的,傅友德知道这是一场拉锯战,他知道这是一次持久战,他更知道皇帝的意图,他知道自己必须要稳扎稳打。

大军能够迅速的平灭高丽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可是如果做不到这些也没关系,那也是要尽可能的消耗敌人、降低自己的损失,要将更多的土地纳入大明的版图。

毕竟现在坐在龙椅上的英示皇帝,可以说是对土地有着偏执的热情,这是一位无比喜欢开疆拓土的皇帝,是武将们最喜欢的皇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