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皇明皇太孙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 分类:历史 | 字数:0

576 我就无赖,怎么了?!

书名:皇明皇太孙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58

凌晨再起床,这对于朱允煐来说是无比奢侈的事情,一年到头也就是那么几天可以赖床。毕竟这是一个勤快的皇帝,自然也就意味着需要早早的起床了。

朱允煐也很清楚,这一次的早朝说不定要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波澜,未必就是什么等着奏报一些政事。对于不少人来说,他们现在是憋着劲的想要当一个直臣,想要当一回魏征。

英示皇帝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臣子们自然不能视若无睹,他们需要做好臣子的本分。

还是像以前一样,在朱允煐起床的时候,文武百官已经在午门等着了,按部就班的入朝。只是这一次的早朝比较正式,不是说因为要谏言才穿了朝服,而是因为本来就是正朝。

三声鸣鞭后,在文武百官入殿后,朱允煐也出现了,自然的坐在龙椅上俯视着满堂文武。

还是按照以往的程序,比如说一些接见外国使臣、离京官员等等,包括五军都督府也都需要奏报。看起来和以往没什么不同,只是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也都是在等待着。

终于,很多人有些期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现在可以奏报政事了。

练子宁做好了准备,作为言官之首,他应该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这是他的本分。

但是有人更加着急,比如说礼部尚书陈迪,“起奏陛下,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朱允煐立刻忍不住皱眉,这上来就是引经据典,看起来很多人是做好了准备啊。

陈迪继续滔滔不绝,说道,“礼记曰: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廷对有言:正人心以立国本,活民命以寿国脉。太子国之储君,岂能轻出宫闱”

朱允煐这个时候就开口了,直接问道,“哦爱卿为何有此言语”

陈迪更加严肃了,说道,“陛下,臣听闻元宵佳节,陛下领太子殿下出宫赏灯。虽有与民同乐之意,只是陛下当以江山社稷为重,不能以身犯险。”

朱允煐就诧异了,奇怪问道,“哦爱卿何出此言朕这几日都在宫里,莫非是外头有人假借朕的名义招摇撞骗”

常茂立刻低着头,不少武勋也忍不住在偷笑,陛下看起来是根本不打算认这件事情了。

陈迪被噎了一下,有些羞愤,“陛下”

朱允煐这个时候直接打断,不给陈迪继续发挥的机会,“爱卿,朕在宫里,莫非是外头有何谣传那看起来得让东厂、锦衣卫调查此事了。”

练子宁这个时候也挺身而出,说道,“起奏陛下,礼部尚书并非虚言。有人在宫外有幸得见天颜,更有千古佳词现世,为陛下所作”

朱允煐顿时乐了,还是不认账,“还有这事那看起来外头还真的有人和朕很像了。不过想来也是谣传了,堂上诸位爱卿可是在宫外见到了朕还是说有人牵强附会,误以为是见到了朕”

当皇帝开始不要脸的时候,当皇帝打死都不认账,其他人看起来也是真的没有什么办法了。

这个时候的朱允煐甚至还会岔开话题,将一些事情的风向给完全的扭转过来。

朱允煐表情严肃,好像有些不高兴一般,“还是说朕的百官,整日令人盯着宫门,或是想方设法的在探听宫城里的事情”

陈迪和练子宁一愣,立刻诚惶诚恐的跪下,“臣等不敢”

这样的事情可大可小,这样的事情要是较真起来,显然也是非常犯忌讳的一件事情。

其实道理大家都明白,很多的文武百官都是想要知道皇城里的一些情况。未必就是想着什么阴谋,想着什么掌控更多的权力或者篡位之类的,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向上爬。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情在皇帝看来就是非常犯忌讳的。历朝历代也都是一个样子,臣子要是表现的过于对皇城里的事情感兴趣,那基本上也就没有太好的下场。

朱允煐看起来面无表情,只是说道,“有些事情,朕自会让人去查。汝等,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朕说了,朕在宫里,那就是在宫里”

这一下也算得上是彻底的将一些人的话头给堵住了,虽然也可能有着一些头铁的人想要去说些什么,有些人还是想着要成为魏征那样的直臣。

只是他们现在看起来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因为英示皇帝根本就不认一些事情,臣子们也就没其他的办法了。

毕竟现在的英示皇帝大权在握,大明朝的皇帝一直都是手握权柄,现在的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甚至不夸张的来说,皇权几乎是没有任何制约的。毕竟洪武皇帝很霸道,丞相制度就是在洪武皇帝手里被彻底终结的。

像董卓、曹操那样的权臣,在现在的大明是想都不敢想的。可以废立皇帝的霍光,在大明朝目前看来更是绝对的不能想。

当皇权不受制约的时候,很多的臣子也就真的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哪怕有些事情他们心知肚明,只要皇帝不认,他们看起来也是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他们或许能够做的事情,自然也就是要在接下来的奏折里继续骚扰皇帝了。至于皇帝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这些事情自然也是这些臣子们根本没有什么底气的。

这元宵才刚刚过去,很多的臣子本来还是有着一些好心情的。新春佳节才算完全过去,要投入到工作当中,要进一步的去向上爬,或者是想着要施展自己的一些抱负等等。

可是现在倒好,直接被英示皇帝来了一个下马威,看起来大明朝的权力结构依然没有任何的变化。

皇权依然是至高无上的,这一点也是无可置疑的一些事情。想要从皇帝手里的刀更多的权力,这是任重道远的一件事情。

甚至可以说,这些文臣想要得到更多的权力,务实一点的想法就不是从皇帝手里争取权力、限制皇权,而是将一直在他们脑袋上作威作福的武勋集团稍微的削弱一点就好。

可惜这样的事情对于不少文臣来说,他们现在也就是想一想而已,他们现在可没有办法、没有地位去争取更多。

朱允煐坚决不认一些事情,哪怕很多人可能也对于一些事情是心知肚明的。但是这个时候就是坚决不认,其他人自然也就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了。

这不是什么难得湖涂,单纯的就是皇权至高无上,其他人只能想着一些办法稍微的恶心一下朱允煐,而没办法实质上的给英示皇帝带来一些影响。

这一次的早晨看起来气氛也是稍微的有些沉闷,大概是英示皇帝的无赖让不少人心塞吧。

只是他们就算心塞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了,还是继续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事情。皇帝的很多决策,这些人也就不要多想去干涉了。这甚至不只是朝政上的事情,甚至包括皇帝的生活。

大明朝的皇帝可不是臣子的提线木偶,大明朝的皇帝对于臣子的意见,现在看起来也是可以做到置之不理的,臣子的任务就是办好皇帝交代好的事情就行。

常茂也觉得自己松了口气,他现在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做了,因为皇帝就这么轻松的化解了一些事情了,完全就不需要他这个滚刀肉出面将朝堂上搅和成一团浑水。

其他人可能是心塞,但是常茂不在意,甚至还是有着那么一些骄傲和得意的。

皇帝要是没有大权在握,显然也就不会看起来这么有恃无恐了,这就是皇帝独断乾行的侧面印证而已。

有些事情就这么被朱允煐轻松的化解了,虽然稍微无赖了一点,只不过效果很好耶就足够了。朱允煐也不在乎那些细节,他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

还是继续讨论一些政事吧,新的一年开始了,还是有着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好,朱允煐的雄心壮志还在继续。他可不是什么空想家,他需要的是将自己描绘的美好蓝图一一实现,这才是他想要做好的事情。

早朝还算是顺利的结束了,朱允煐整体上来说也是比较满意的,群臣们的状态看起来也不错,这是做好了继续呕心沥血做好臣子本分的准备了。

对于这样的好现象,朱允煐自然是非常乐意支持的,这也是他希望看到的一个样子,哪怕他自认为勤政、还算英明,可是也没办法做到一个人将所有的事情都做好。

早朝结束后,朱允煐将常茂和李景隆叫到了武英殿,他自然还是有着一些事情是需要交代的,有些事情也是有些迫在眉睫了。

比如说羽林孤儿改为羽林卫这件事情,实际上从去年年底就是做出了决策,也是在有序的进行着。但是这显然也是不够的,因为现在虽然才是正月,但是羽林卫也是需要准备开拔的事情了。

在高丽那边,虽然在整个冬天几乎是没有太大的战事,大明朝的天军看起来也是比较谨慎的,没有在苦寒的气候下大举进攻,他们现在只是固守防线,绝对不能丢失已经打下来的城池、土地。

而高丽那边自然也是无比头疼的,求和之类的事情虽然也是偶有提及,但是大明朝看起来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意思,也根本没有打算和李成桂、李芳远父子谈和。

既然要开始准备着在高丽封王,不说毕其功于一役,那也应该是有序推进,绝对不能半途而废,更不存在为了所谓的虚名就裹足不前,那绝对不是朱允煐的性格。

听着李景隆的汇报,朱允煐心情不错,“看起来羽林卫整合比较好了,这一趟表兄也是要准备着,这一趟灭国之战,必然是有大功之臣。”

对于朱允煐这么一个说法,李景隆自然也是比较认可的,实际上这也是很多人的共识了。

高丽虽然看似不够大,但是这片土地千百年来也确实有着政权在延续,也一直在传承,想要完全打下来也不是简单的事情。

李景隆这个时候也连忙说道,“臣也一直在收集军情,此番战事,多有一些勋贵之佼佼者脱颖而出。”

对于李景隆这个回答,朱允煐自然很满意,“那自然是好事,勋贵到底是要重视些。只是也莫要寒了其他将士的心,他们也都是于国有功。”

李景隆自然也都明白这些道理,武勋集团的利益当然需要重视,这是皇帝掌控军权的重要工具,这也是和文官集团抗衡的重要砝码,自然不能看着武勋式微,这也是需要英示皇帝不断扶植的。

除了这些武勋需要重视和扶植,但是在战场上都是刀口舔血,很多出身卑微的将士也可以凭借着军功改变命运,对于这些人自然也不能忽视,他们才是大明军事实力强大的根本。

看着常茂,朱允煐问道,“大舅,粮草筹备之事,可稳妥了”

常茂连连点头,无比肯定的说道,“陛下尽可放心,粮草筹备早已完毕,天津卫海船也已准备好,只待化冰就可运往高丽。”

这可不是过冬的物资,这些都是为了接下来的春夏大决战而准备的粮草军械,大明朝显然是不打算在高丽那边继续耗下去了,需要尽快解决了。

看起来很多的事情都是在井井有条的推进着,这自然也就让朱允煐更加满意和开心了。

只要这些事情有序的进行着,自然也就意味着很多的事情都是在控制之中。

这也给了朱允煐更多的信心,或许现在的他也是真的要确认一些事情了。战事他不需要操心太多了,那就需要考虑战争之后的治理、安排了。

除了需要一个特殊的通道去控制釜山三卫、对马岛,遥控东瀛。朱允煐也需要考虑在高丽最少分封两名亲王了,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去给不分管教的女真三部一些颜色看看。

这些事情,都是大事,由不得朱允煐马虎。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