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皇明皇太孙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 分类:历史 | 字数:0

609 激励

书名:皇明皇太孙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58

朱允煐是一个好皇帝,或许不会是所有人都认可这一点,但是大部分人应该认同这些。

对于朱允煐来说,他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可不少,很多的事情也需要更好的去发展。

明宪宗期间,车驾郎中刘大夏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毁掉,言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即使还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这是一种说法,也有人不认可这些,因为大明律严禁销毁官文书。历史上的刘大夏只有藏匿征安南档案而没记载其销毁下西洋档案。

但是朱允煐需要警醒啊,他虽然可以自己去改掉很多老朱的万世之策,但是有些东西绝对不能改。这件事情,朱允煐也存在严重的双标,必须要双标起来才好。

比如说大明朝的皇位,肯定是立嫡长,这个是必须要遵守的万世之策不能动。

比如说现在的朱允煐就接到了密报,他的宝贝儿子小小朱在应天府鞭挞应天府知府,朱允煐只是微微点头,他看起来没有打算去处罚小小朱的意思。

他不只是不会处罚小小朱,还要摘下应天府知府的乌纱帽,督察院那边的御史也要受牵连。

按照老朱在祖训录的规定,皇太子不管是出远方,或离京城近处,不管大小过失都不会差人传旨问罪,止是唤回面听君父省谕。

老朱自然是疑心病重,但是后世子孙被蒙骗,出现扶苏那样的事情。假传圣旨逼杀太子这样的事情,在以前也不少没有发生过的。

这一次小小朱在应天府衙门前鞭挞知府,单纯的就是因为应天府知府胆子不小,居然敢阻拦百姓敲响登闻鼓。这简直是不将老朱、不将小小朱当回事,老朱这才设立登闻鼓多久啊

老朱时期可没有官员敢这么做,实际上也确实有官员敢阻拦百姓上诉,下场自然是很惨的。而现在朱允煐才给了一些官员相对来说宽松一点的环境,有些人就想着要蹬鼻子上脸了。

这样的事情绝对不允许有,朱允煐会重视文官,也会扶植文官集团。但是朱允煐也一直都是要限制文官,让文官集团所期待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只是奢望。

以后会怎么样实在是太难说了,但是朱允煐要不断努力的事情,就是制定一些规则,要去限制文官集团的快速发展,这才是他应该做的一件事情。

随手发落几个官员,对于朱允煐来说也没有太多好在意的,大概也就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对于朱允煐来说就是日常,这就是一个皇帝的权力,这就是皇帝的职责。

至于小小朱鞭挞官员,明天的早朝时说不定会有一些官员弹劾,只是这也没什么好在意的。

那些官员与其想着去弹劾太子,还不如想想怎么开脱。英示皇帝要是发怒,那也不是好对付的。

朱允煐仔细想了想,刘大夏以后会不会登上庙堂不知道,但是丝毫不影响朱允煐怀疑刘大夏这样的官员出现。刘大夏或许是好官,也确实有政绩,只是凭借着自己的一些认知就去藏匿一些资料等等,那显然不是好事情。

就在朱允煐还在思考一些事情的时候,王承恩小声说道,“皇爷,严尚书在外头候着。”

朱允煐立刻忍不住头疼起来,没好气说道,“他又来作甚咱就不该给他念想,他工部的事情还没理顺,户部那边还不够他缠着,这是要缠着咱了”

王承恩也不说话,虽然他是皇帝的跟前人,也一直都是非常受到皇帝的信任。可是他到底只是一个宦官,想要和严震直这样的朝廷重臣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

朱允煐摆了摆手,问道,“他可是说了什么有什么事情要来见咱”

王承恩苦着脸,说道,“皇爷,奴婢哪敢问啊。严尚书所请之事,想来都是朝廷大事。”

这么说也没问题,为了防止宦官干政,老朱可是做了不少的安排。哪怕现在的王承恩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但是也没有多大实权,不存在什么内相的说法。

在老朱看来,司礼监的职责可以是一些生活中的琐碎事项,其余的政治性任务,不要过多的委托他们。老朱也看不上宦官,他觉得宦官机构大多是用心险恶的人。

内臣不得干予政事,犯者斩,这道悬在宫门的铁牌,就是对宦官最好的警告。实际上王承恩算半个睁眼瞎,老朱是不许宦官读书识字的。

严震直到底有什么样的心思,朱允煐大概能猜到。实际上不只是朱允煐能猜到,王承恩刚刚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这个工部尚书的心思,也算得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只是就算知道严震直的心思和想法,朱允煐还是需要召见严震直,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

说到底严震直也不是没事来找朱允煐唠嗑,肯定还是有些事情的,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国家大事。

见到朱允煐,严震直立刻跪拜,“臣工部尚书严震直,拜见皇帝陛下。”

朱允煐抬手,笑着说道,“平身吧,这也不是早朝,震直也就无需多礼了。”

严震直也无奈啊,他本名是严子敏、字震直。但是被老朱赏识,老朱经常称呼严震直的字,这就是荣耀了,所以严震直就改名了。再加上英示皇帝得寸进尺,严震直不改名都不行了。

朱允煐看着严震直,笑着说道,“可还是黄河的事情震直,你也该知晓这件事情不是小事,咱这边还需要好好的合计一番。真若是治理黄河,发动民夫怕是逾二十万。”

严震直眼前一亮,别看皇帝好似是在敷衍,只是这也是给这件事情稍微的定调了。这是需要二十万民夫,这绝对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了,这就不是小修小补了。

看着严震直有些振奋的样子,朱允煐笑着说道,“外头好些人也说咱好大喜功、贪大求全,这一点咱也懒得多说。咱大明既然要治理黄河,那就该治好。震直,咱现在筹措的钱粮、民夫还不够,你可能明白咱的意思”

严震直连忙起身,更是严肃、振奋的说道,“回陛下,臣能理解陛下苦心。治理大河本就是大事,朝廷上下必然当好好规划、筹措。”

朱允煐笑着点头,他就是这么意思,“震直既然明白这些就好,咱不打算简单的缝缝补补,这黄河入海的入海口,咱得明确下来。这黄河的河道,咱也需要给它定下来。”

严震直忽然间觉得自己好像还是小看了英示皇帝,英示皇帝对于黄河的治理,显然是更大的一个工程。

黄河频繁的改道,自从宋末开始就是有些不受约束,河道总是会有着那么一些小小的变化。现在大的决堤是没有发生,但是小的改道还是存在的。

而现在呢,英示皇帝的要求更高,这是要彻底将不受约束的黄河给固定住,这必然是无比浩大的工程,这必然会意味着这项工程需要花费更多的财力和人力。

二十万民夫,数百万两白银,这不出意外的话就不够用了,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事情了。

看着严震直,朱允煐交代着说道,“有些事情现在不好放在朝堂上,现在提起必然引起一片嘈杂,这各说各的理,实在是误事。虽说咱要是发火,也可以逼着满朝文武认了这些个事,只是这到底不太好,震直也该体谅咱。”

严震直自然也明白,都说洪武皇帝霸道,洪武皇帝决定的事情没有人可以改变,满朝文武只需要听令行事就好。只是严震直也明白,洪武皇帝也不是什么事情都不顾及文武百官的感受。

连洪武皇帝都是这样,英示皇帝自然也该尊重文武百官,哪怕只是表面上的尊重。

要是现在就将治理黄河的事情放在朝堂上讨论,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会有各种声音。

实际上这些天也有不少的消息传出,只是皇帝不承认,也有意识的在朝堂上避开这些事情,所以很多人哪怕私下里在猜测,但是那也只能是私下里猜测而已。

朱允煐想要一锤定音,只有前期的准备工作更加的充分,那么当将这些事情放在朝堂上讨论的时候,那就是准备周全了,就是一锤定音了。

前期的准备工作更加充分一点,也是可以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办事上,而不是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朝堂上扯皮,这才是朱允煐的真实想法和心思。

朱允煐看着严震直,说道,“需要多少民夫、需要多少钱粮,河堤如何加固、入海口如何确定,这些个事情你都得给咱想清楚了。不只是要想清楚,更是要给咱一个确定的答复,这个事情不该是随意说说。”

严震直跪下,重重叩首,“臣领旨,臣定当不辱使命”

朱允煐笑着点头,说道,“震直,咱以后在史书上如何评价难说。但是你记好了,若是治好了大河,你可青史留名,咱要在入海口给你树碑立传这些个事情利国利民、遗泽万世”

严震直有那么一点心情激荡,他可以说位极人臣了,从一个地方乡绅、粮长,成为大明朝的工部尚书,成为了帝王心腹,可以说严震直已经位极人臣了。

他此前提出想要治理黄河,确实是因为他想要成为名宦,想要做治世能臣。但是这何尝不是严震直有些小心思,想要自己在任上做一件大事,一个可以真正青史留名的大事。

这样一来,或许大家就不会再议论他不是正统读书人的出身了,或许文臣们也会更好的接纳他

其实严震直相比起朝堂上的很多同僚,有些时候也是有些自卑的。虽然英雄不问出处,但是严震直在文管系统有些格格不入,他不是文臣们认可的读书人。

哪怕是大明朝开国初期,甚至更久远的洪武皇帝打天下的时候,身边的李善长虽然没有功名,不过确实是正统读书人。而刘伯温,更是在元朝时就是进士,这可是不折不扣的有功名的。

尤其是大明朝现在开国三十年了,数次科举也使得大明朝堂上都是一些正统的读书人,严震直这样的出身和经历,基本上是不可能再复制了。

严震直是如何激动,或者是有着什么样的抱负,朱允煐实际上不算特别在意。

只要严震直能够办好一些事情,朱允煐就很满意。先不说严震直此前的功劳,若是严震直真的可以治理好黄河,朱允煐肯定舍得各种赏赐。

到那时候,封侯都是可以的事情。虽然严震直看似没有带兵打仗、没有军功,只是治理黄河这样的事情,比起很多的军功实际上要来的更加伟大。

不对,这又是要打破老朱的一些规定了,最重要的是很有可能开一个不好的头。

治理黄河的功劳很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若是以后有着一些文官有着什么功劳,到时候说不定就可以找到理论依据,哪怕是比不上严震直的功劳,也可以自吹自擂啊。

真要是到了那时候,朱允煐好不容易才限制了宗室的待遇,他和老朱好不容易才削减了一些勋贵。说不定到时候,大明朝的各种勋贵就爆炸性的增长了。

果然,作为皇帝还是不能拍脑门做决定,很多的事情还是需要三思而后行,需要考虑长远点。

还是继续批阅奏折吧,治理黄河的事情很重要,但是眼下还有其他的一些事情需要处理,更是不能耽搁。

就在朱允煐批阅奏折的时候,侍候在旁的王承恩轻轻的到了殿门口,听到一个小太监的汇报,立刻就不敢耽搁下去了,有大事啊。

轻轻的来到朱允煐跟前,王承恩说道,“皇爷,太子殿下在殿外求见。”

朱允煐立刻乐了起来,也颇为开心,“咱的太子,这是长大了,这还是收礼了。比咱强,咱老朱家努力了四代人,总算是越来越讲规矩了。”

所谓的三代才出一个贵族,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老朱泥腿子出身,看似规矩很大,但是很多的时候也是骨子里改变不了不收礼。

大朱和小朱,看似还算守规矩,但是那也是相对的,主要还是老朱太偏爱。哪怕这些年一直在完善礼制,只是好些时候也有点不守规矩。而现在,小小朱的表现让朱允煐开心,当浮三大白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