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皇明皇太孙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 分类:历史 | 字数:0

400 放不了的长线

书名:皇明皇太孙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58

坐在龙椅上的朱允煐心情不错,看着文臣们继续在大乱斗,他的心情莫名其妙的感觉到比较愉快了,就是这么的奇妙。

这大概就是老朱好些年不愿意明确一些尚书的位置,现在礼部和刑部的尚书空缺。先不说这两部自认为有机会升官的官员在四处寻找门路的时候,也是在疯狂工作、表现。

就算是其他部的尚书、侍郎等等,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官员,也都是在这个时候积极的表现,想要把握住这个机会。

办事效率一下子提起来的同时,也基本上是不会犯错。这些个官迷们,一个劲的在表现,自然也就让朱允煐一下子看到了好些个能臣干吏,让他对官员们的办事能力刮目相待。

这大概就是皇帝的快乐吧,这大概就是资本家的享受吧。一个个的基本上都是画出来大饼,让手底下的人咬着牙拼命往前跑,这样的用人成本比起以前可是要小不少。

朱允煐现在体会到了这样的快乐,所以大家继续表现吧。趁着大家热情度比较高的时候,让这些文臣们继续踏踏实实的多办事,朱允煐觉得不需要立刻急着做些事情。

在朱允煐坐山观虎斗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一些事情,那可是影响他改革计划的一些事情。

有意无意的提起市舶司的事情,这一下不少文臣开始转移注意力了。而武勋集团们也开始认真了,毕竟市舶司来的钱实在是太多了,大家当然需要在意了。

武勋集团早就下南洋、去东瀛,分润了不少利润。而文官集团早就想要将市舶司从皇室和武勋集团抢来了,这可是一个无比重要的财源。

从东瀛运回来的白银没的说,那肯定是要入国库、内帑的。可是从南洋运回来的香料、珠宝等物,从大明运出去的瓷器、茶叶或者铁器等等,也可以带回来很多的好东西。

户部早就想要将市舶司的权利纳入管辖,可惜到目前为止他们的作用也就是打打下手而已,他们在市舶司根本插不上手。

皇帝此前也曾经表达了态度,市舶司是皇室、武勋的基本盘,其实不少文臣也能够明白。武勋基本上都是比较能花钱、会生活、讲排场的,只是靠朝廷的俸禄或者土地的产出肯定不够。

皇帝愿意带着武勋,除了武勋集团是大明军事力量的支柱之外。多少也是有皇帝不希望武勋插手地方,或者做些贪赃枉法的事情。想要将这块大蛋糕夺来,可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

境内的世家大族,只能成为供货商、经销商,他们虽然眼馋海贸的利益。可是一旦私自出海,抓住了肯定是砍头、抄家的下场,大明的商船可不只是商人而已,船队里肯定会有各种战舰的。

在农耕文明重农抑商是很正常的事情,也就是两宋时期对于商人友好一些。

朱允煐自然不会严格的重农抑商,他知道商业能够为大明的经济注入更多的活力,但是朱允煐也不希望看到所有人都是在忙着做生意,更不希望看到一些富甲天下的商人在富有后想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商人,就要做好商人的本分。尤其现在的封建王朝,一些富商在赚到了一定的家资后就不会太满意,他们想着要社会地位的提升。

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培养读书人还好,但是就怕这些人想着用黄金白银去腐蚀大明的官员。或者说这些人培养出来的读书人,他们当官不是为国为民,而是为了保护家族的产业,或者是官商勾结。

继续抛饵,很有耐心的朱允煐准备放长线钓大鱼。更何况他的舅舅们估计已经按捺不住了,他们肯定是已经开始准备起来了。

要说带兵打仗什么的,朱允煐的三个舅舅都是中人之姿,哪怕是曾经被重点培养的常茂也没有太多的才华。

可是要说现在要让他们做些见不得光的事情,做一个纨绔、为富不仁的事情,他们只是需要稍微领会一下朱允煐的意思,然后就可以十分尽职尽责的完成,甚至效果还要超出朱允煐的预期。

下朝后的朱允煐立刻让督察院的练子宁来到武英殿,这是提醒督察院要开始进入工作状态,要开始准备全面的得罪人了。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勋,或者是宗室,都有可能要一口气得罪了。

督察院确实要开始忙碌起来了,本来督察院就是由千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

老朱时期的督察院就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

所以现在提前给督察院透露一下,接下来要开始准备十三道御史要巡视地方了。督察院和户部也要开始准备,巡仓、巡江、巡城、屯田、印马、巡视粮储、监收粮斛、点闸军士、管理京营、比验军器。

这可不只是单纯的要开始造册,清点耕田和人口,也是要看看大明的粮食储备、备战或者是民生等等事情。

老朱在位的时候,因为老朱的强力手腕,所以大明朝清点户籍、耕田比较顺利。而现在朱允煐也是要正式摸个底了,他此前的资料、数据,也只是根据以前的一些资料进行推测。

虽然不出意外的话大概的差距不算大,只不过还是需要好好的摸摸底。毕竟距离老朱上一次大规模的摸底调查,已经过去超过六年了,现在是时候再次开始摸底了。

这也是因为朱允煐登基第二年了,很多的事情自然也就是需要在这个时候准备的更加充分,这样才好方便他后续的一系列计划了。

大明朝的国力在增加不假,只是很多的东西还是要眼见为实,这样才是更加的心里有底,这样的计划才能够更加扎实,执行的可以更加可靠。

练子宁确实不怕得罪人,他的身份特殊,他的抱负也比较崇高,所以作为左都御史,也算得上是七卿了,位高权重的他也是应该为大明朝多做些事情了。

这里面朱允煐也不无一些其他的想法,明年就要开始科举了,到时候又有一批进士入朝了。所以如果底下的知府、同知贪赃枉法,朱允煐不介意用一些人的人头来杀鸡儆猴。顺便挪出来一些位置,让一些久在中枢的年轻官员下去历练一下。

没有亲民官的经历可不行,不接地气、不了解民生,如何为君王分忧、如何治理大明天下

得罪人的事情,其实根本不只是练子宁在做,不只是督察院的人在做。他们开始行动起来,很多人都能明白那肯定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意,到时候说不定很多文武百官、贪官污吏都是人心惶惶,不少世家大族也要焦头烂额。

练子宁还是很老道的,他知道重任在肩,他绝对不希望辜负皇帝的信任,他也确实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大明带来一个盛世。

所以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提前开始准备。比如说督察院的自查,如果督察院这边都不干净,那么他们去监督、调查,自然也就不可能带来让朱允煐满意的消息了。

哪怕即使督察院自查,甚至到时候朱允煐势必要派东厂和锦衣卫的人暗中调查,也难保说就是绝对的清廉、大公无私等等。但是现在开始自查,多少还是可以给接下来的行动带来很多的帮助。

看了看王承恩,朱允煐说道,“让人备膳,咱去乾清宫用膳。”

王承恩表情一苦,对朱允煐说道,“陛下,代王回宫了,太上皇在奉先殿呢。”

这有些话就不需要明说了,老朱在奉先殿的话,带着儿子。不出意外的话,除了是祭拜祖先,最多的还是在执行家法,基本上是除了大朱之外,其他的子嗣都是这个待遇。

朱允煐随口问道,“哦咱的十三叔又怎么了”

代王朱桂,这可是和朱允煐同龄的,仅仅比朱允煐大三个多月,母为滁阳王郭子兴之女郭惠妃。可以说朱桂,在皇宫当中还是比较体面的,也是比较难得的可以就藩的亲王。

毕竟他和朱允煐同年,抢先就藩了,朱允煐也不好动手。不过在朱桂之后,老朱的儿子就没有就藩的了。而朱允煐的那些个堂兄、堂弟,甚至包括侄子们,都不要指望就藩了,哪怕是已经就藩的,也不要打算实封了。

王承恩说道,“皇爷,代王擅役军民、敛财物,国人甚苦。”

朱允煐的脸色一下子沉下去了,这就是他不喜欢藩王的原因。

虽然按照老朱当初的政策,藩王是没有行政权的,藩王手里的兵马也不会特别多。但是就藩的藩王们可不在意百姓疾苦,横行不法是一回事,地方官员不能治罪是另一回事。甚至很多的地方官为了讨好那些藩王,也会迎合那些亲王。

朱允煐豁然起身,冷着脸的他朝着奉先殿径直走去。皇叔,朱允煐该尊重的还是要尊重,该给与体面的还是要给与体面。

但是他的皇叔们要是横行不法,朱允煐也不会太过客气。哪怕他是晚辈,但是现如今的朱允煐是大明天子,是名正言顺的宗族之长,这些事应该他来做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