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皇明皇太孙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 分类:历史 | 字数:0

516 招贤纳才

书名:皇明皇太孙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58

对于大明来说,现在真心算不上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现在还没有四处歌舞升平、醉生梦死。

除了边军之外,四处的卫所多少也是有着一些任务。比如说剿匪,或者是就近出兵镇压一些蛮族叛乱等等,这也是卫所的职责之一。

可是谁也都能明白,尤其是一些个武勋, 他们更是清楚大明王朝的强盛、稳定,确实使得很多人都忘记了曾经的一些事情。

比如说此前被处罚的会宁侯张温,这不是第一个贪赃枉法的勋贵。不要说开国初期了,在大明没有开国前就有一些人因为掌握了一些权柄而忘乎所以、腐化堕落。

在开国后一批人更是飘了起来,自认为有功,或者说觉得江山稳固可以开始享受了, 这样的人可不少。

武勋这样的开国勋贵开始堕落,这样的群体其实不少。而各地的卫所当中, 其实也有一些不太好的现象已经出现了。

很多人都说卫所制度的废糜是从明朝中期开始,到了明晚期卫所制度更是名存实亡。那时候的卫所制度,也确确实实有些靠不住了,老朱骄傲的卫所制度也确实是被掏空了。

老朱曾经很骄傲,因为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大明朝的卫所制度,实乃吸取中国历史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

只是现在呢,一些内地比较平稳的卫所驻地,一些屯田的军户们,他们已经有些沦为那些军官佃户的意思了。

卫所官侵占军屯田地、私役军士耕种之事,这可不是说到了明朝中后期才有这样的局面,单纯的就是只要有人掌了权,那就要从中得到好处。顶多也就是这样的事情,到底还是少见,不是常态而已。

逃户这样的事情, 其实一直都是有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要成为军户,很多人也都觉得军户的生活实在是太凄惨了,逃籍什么的也是屡有发生的事情。

朱允煐自然知道这些事情,所以现在也可以稍微的去关注一下这些事情了,必须要去注意一些监督和改变。哪怕卫所制度不是最完美的,但是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确实是最合适的。

所以现在的朱允煐,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去废除卫所制度的想法,他需要做的是去完善卫所制度,是去尽可能的补漏。

让傅忠去替回来徐膺绪,自然也就是因为朱允煐觉得徐膺绪的身份更加适合去巡视卫所。

一方面是出于对徐膺绪能力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徐膺绪的身份,其实也不排除徐膺绪能力确实是朱允煐还算是比较认可的。

徐膺绪是徐达的儿子,是小小朱的舅舅,武勋方面自然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而小小朱的舅舅,自然也需要踏踏实实的为朝廷办事,要成为太子在外朝的力量之一。

更何况徐膺绪也是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好歹也是立过军功的。面对一些骄兵悍将, 徐膺绪也会比较有底气,不需要担心像一些勋二代那般也就是一个花架子、外强中干。

傅忠的资历, 相比起徐膺绪, 那肯定还是要稍微差一点的,还是让傅忠跟着老朱、跟着小小朱,稍微历练一番才好。

交代好这些事情,朱允煐自然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了,这一次的家宴也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

只是很多人也都很清楚,这样的一次家宴根本就是一个开胃菜。现在朝廷的大军在高丽看起来进展还算顺利,只是这就是一个开始而已,打江山难但是治理江山更加的有难度。

高丽,那显然就是被朱允煐看在眼里了,他派出朝廷大军过去,可不只是什么宣扬国威而已。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他不愿意做,他就是要得到实际的好处,而不是一个所谓的虚名。

甚至名声什么的,朱允煐也是可以完全不在意的,只要大明朝可以得到足够的好处,朱允煐的名声随时随地也都是可以给彻彻底底的给抛弃掉,这就是朱允煐的性子。

朱如意开开心心的跑了过来,说道,“爸爸,今个姑祖母夸咱,说咱的字最是好看,比曾祖、皇爷爷的字都强,咱皇兄的字都不如咱”

看着骄傲的女儿,朱允煐夸奖起来,“是这个理,咱家里头,现如今就是如意儿的字最是好看。就是咱如意儿字好看,也不能帮着你皇兄做课业,不能让他偷懒。”

练琼琼低着头,有些话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她其实也不知道自家女儿居然做了这般大的事情。

至于身怀六甲的徐妙清更是哭笑不得,本来以为足够了解自家宝贝儿子了,可是谁能想到这还是小看了顽劣的小小朱,那小子哄人的本事、糊弄人的本事,真的可以说说一等一了。

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嘛,现在仔细的调查起来,居然发现小小朱这小子的不少作业,其实都是朱如意代做的,都是被小小朱给哄得五迷三道的,心甘情愿的帮着小小朱在写作业。

朱如意好像有些不好意思,好像也知道害怕了,“爸爸,咱要是不帮皇兄做课业,皇兄就不带咱玩。皇兄给咱带了好些好东西,只要皇兄出宫,都给咱带好东西。”

这还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了,大明朝的宗室子弟,尤其是皇子、皇女,在没成年之前想要出宫,那实在是千难万难的一件事情了。

也就是小小朱有这样的待遇,隔三差五的跟着老朱出宫,也算得上是比较开阔眼界,以及让弟弟妹妹们比较羡慕。

“如意儿,你皇兄不只是给你带了好玩的东西,你皇弟那头他也赏了不少好玩具。”朱允煐耐着心,说道,“就算你不给你皇兄做课业,他也会带着你玩,你到底是他妹子,你皇兄还算有些兄长的样子。”

这样的话,也是朱允煐比较有信心的,这也算得上是他比较骄傲的一件事情吧,小小朱虽然黑历史不少,不过还算有着不少可取之处的,还算有着不少让朱允煐感觉到比较骄傲的地方。

朱如意一想,好像也是这个道理,“爸爸,埂儿的字最丑,他也是最不喜欢写字,一写字他就哭”

朱允煐默默的叹了口气,他的儿子们还真的是没有一个省心的。小小朱暂且算得上是合格的储君,还算的上是让朱允煐比较骄傲和满意的,也可以对小小朱有着更多的期待。

但是对于自家的皇次子朱文埂,朱允煐知道也就是没办法更多的期待了。这个皇次子就目前表现出来的品行,不出意外的话是一个合格的亲王,是那种比较暴躁、有恃无恐的纨绔子弟。

看到朱允煐在头疼,徐妙清笑着说道,“陛下也莫要多想,埂儿倒是臣妾疏于管教了,等到臣妾为陛下诞下子嗣,臣妾自然要管教好皇子皇女。”

亲了一下朱如意,朱允煐认真说道,“这一次,咱还是想着要你给咱添一个闺女,还算闺女贴心些。两个小子就让咱揪心了,要是再来一个小子,咱怕是不好过,还是闺女好,咱如意儿最好。”

这就让朱如意有些不高兴了,搂着朱允煐的脖子说道,“爸爸,母后再生一个弟弟最好,咱就是爸爸最喜欢的闺女”

好吧,小孩子很多的时候还算有着一些独占欲。虽然有着哥哥弟弟,但是朱如意可没有姐姐妹妹,她还是更加希望自己的父皇只有她一个宝贝闺女。

徐妙清实际上还算比较希望再给朱允煐添一个皇子的,这样对于她的地位、对于小小朱来说更好一些。要是可以的话,以后再为陛下诞下公主,现在可不需要急在这一时半会儿的。

和妻女们在一起,朱允煐也生感觉到比较放松,还算觉得比较开心的,这也是对于他来说难得的放松的时刻,让他有些紧绷的神经可以暂时的舒缓一会儿,毕竟朝廷内外的不少事情很多,让他没办法分心。

小小的放松后,朱允煐也明白自己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他知道自己必须要做好更多的事情。而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实际上也是在忙着自己的事情。

朱橚现在也是比较忙的,他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编纂大典,他也很期待在自己的主持下完成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

此前的一次粗编,让朱橚不满意,更不要说要求很高的皇帝更是不满意,这自然也就意味着还需要继续努力,也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的资源了。

现在来了一个大才子解缙,对于解缙的才华,朱橚是非常认可的,朱允炆也是无比的推崇,觉得有着解缙的帮忙,孝康大典势必会成为一部鸿篇巨制,肯定可以让皇帝比较满意。

只是一个解缙以及诸多监修、总裁、副总裁等等,这也是不够了。只是去翻遍文渊阁的藏书,这也不够,还需要更多的典籍和人才。

招贤纳才,这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孝康大典也是不折不扣的大事。这在不少人眼里,不只是造福子孙后代、彰显国威,这也是一个政治任务。

毕竟孝康大典,这个书名其实也能说明很多的问题了。

这是洪武皇帝对于他那逝去的嫡长子的怀念,这也是英示皇帝对于先皇的眷念。这部大典要是修不好,很多人估计都会因此受到惩罚、冷落,谁敢对这件事情不尽心,那就是不忠不孝。

朱允炆兴致勃勃,颇有些激动的说道,“五叔,王叔英举荐吉安府泰和县人杨寓,称其有史之才。”

王叔英,这也是方孝孺的至交好友。虽说对于方孝孺,朱允煐一直都没有重视。但是对于方孝孺的一些能力,朱允煐还算是比较认可的。

而王叔英,虽说也有些时候和方孝孺一丘之貉,在朱允煐也是一个比较头疼的腐儒。但是总体来说,王叔英的思想比较开明,注重实际,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比起那些迂执的宋儒,王叔英看起来有些像汉儒,还算注重实际。

朱橚立刻来了兴趣,连忙问道,“哦如果有大才,咱此前怎么没有听说其人,哪科进士”

此前的一次粗编,让朱橚不满意,更不要说要求很高的皇帝更是不满意,这自然也就意味着还需要继续努力,也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的资源了。

现在来了一个大才子解缙,对于解缙的才华,朱橚是非常认可的,朱允炆也是无比的推崇,觉得有着解缙的帮忙,孝康大典势必会成为一部鸿篇巨制,肯定可以让皇帝比较满意。

只是一个解缙以及诸多监修、总裁、副总裁等等,这也是不够了。只是去翻遍文渊阁的藏书,这也不够,还需要更多的典籍和人才。

招贤纳才,这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孝康大典也是不折不扣的大事。这在不少人眼里,不只是造福子孙后代、彰显国威,这也是一个政治任务。

毕竟孝康大典,这个书名其实也能说明很多的问题了。

这是洪武皇帝对于他那逝去的嫡长子的怀念,这也是英示皇帝对于先皇的眷念。这部大典要是修不好,很多人估计都会因此受到惩罚、冷落,谁敢对这件事情不尽心,那就是不忠不孝。

朱允炆兴致勃勃,颇有些激动的说道,“五叔,王叔英举荐吉安府泰和县人杨寓,称其有史之才。”

王叔英,这也是方孝孺的至交好友。虽说对于方孝孺,朱允煐一直都没有重视。但是对于方孝孺的一些能力,朱允煐还算是比较认可的。

而王叔英,虽说也有些时候和方孝孺一丘之貉,在朱允煐也是一个比较头疼的腐儒。但是总体来说,王叔英的思想比较开明,注重实际,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比起那些迂执的宋儒,王叔英看起来有些像汉儒,还算注重实际。

朱橚立刻来了兴趣,连忙问道,“哦如果有大才,咱此前怎么没有听说其人,哪科进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