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活埋大清朝

作者:大罗罗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40章 吴三桂,只要北京城!(求月票,求订阅)

书名:活埋大清朝 作者:大罗罗 字数:2.5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1:29

江陵府城,冰封雪飘,银妆素裹。

小冰期的天那真是冷啊!连位于长江岸边的湖北江陵,前几日都下起了接地连天的暴雪,气温更是降低到了冰点之下。连滔滔长江上都出现了大面积的浮冰......看着要封冻啊!

就这气温,别说习惯了温暖气候的朱和墭和他的广东兵、福建兵有点受不了,只好在长江沿岸猫冬了,就连自幼长在关外苦寒之地的大总统吴三桂也被冻了个够呛。

他这些年都住在冬暖夏凉的昆明,已经习惯暖和的冬天了,再加上年纪老了,阳气不足,入冬后一个没注意,就是一场风寒,连着咳了半个月,直到这两天才好些。

不过病好之后的吴三桂也不敢再逞能了,连今儿给出征北伐的吴应麒、吴世琮、吴国贵、马宝、王屏藩、高得捷、刘玄初等将帅送行,都没敢去室外,就在大总统府中一间暖烘烘的大堂内摆了两桌。

现在酒宴已毕,吴大总统正坐在一张“总统椅”上,给几个即将要统率十万大军北伐的将帅面授机宜呢!

他的长子吴应熊,女婿郭壮图,心腹重臣方光琛、万斯同则在边上作陪,倒是一派和谐团结的场面。

“应麒、国贵、世琮......”吴三桂看着这回北伐的主帅、副帅和先锋大将,正容道,“你们三人记好了......老夫只要北京城!

只要北京!你们什么都别管,不分兵、不守城、更不攻敌之坚城,就往北京一路打过去便是了。

除非清虏的主力自己来找死,否则不必理睬。对于清虏大兵驻守的城池,绕过去就是。沿途拿下的城池,也不必分兵把守,交给当地的豪强或是投靠咱们的官员即可。”

“爹,这么个打法,后路是不是太虚了?南京方面会不会......”吴应麒还没明白他老子的“战略思想”,于是就问了一句。

“南京那位能干什么?”吴三桂拈着胡子,笑吟吟看着吴应麒,“应麒,你应该知道朱三父子在南京召开的咨议会上发生了什么吗?”

“南京咨议会?”吴应麒愣了愣,好像听说过,但是又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吴三桂摇了摇头,这个儿子啊,打是能打的,但是政治上的事情真的是一窍不通,而且也没兴趣.......这事儿昨天万斯大报告的时候他也在场,不过现在看起来是什么都没听见了。

“老大,”吴三桂瞄了眼老大吴应熊,“你说吧!”

吴应熊笑道:“朱和墭在南京咨议会上宣布要在南直隶、江西、浙江三省均田,还宣布要渐废科举、代以学堂,还宣布要逐渐加强商税征缴。”

“这有什么不对吗?”吴应麒想了想,“除了废科举可能有点不对,均田和收商税的事情我们也在做啊!”

吴应熊笑道:“均田我们的确在均,但是我们的均田是不损害田主利益的......至少在表面上不损害。至于商税,我们当然要收,可我们收得很粗,可减可免的人也不少。”

吴周手里拿着个没人的四川,当然不需要去割地主的田来均了......虽然佃户被均成自耕农后,地主的土地也租不出去,只好自己随便种种。

但是地毕竟还在!

只要多生点儿子,以后都可以派上用场。

可朱和墭统治下的南直隶、浙江、江西虽然人均耕地面积也不小,没有十亩也有八亩,均一均就是户均富农的水平——一个五口之家分到四十亩水田绝对很幸福了!但是毕竟没有大片无主的空地可以分配。所以南直隶、浙江、江西的均田肯定是均存量,必然会有许多大地主失去土地!

另外,吴周治下的地盘工商业很不发达!

所以吴周也不是很重视商税,自然不会为了一点儿商税去得罪境内的士大夫。

吴应熊接着又道:“不过朱和墭这回最得罪人的举措还是渐废科举!他不仅要逐步废除科举,而且还要广开学堂,大办教育......要让人人都有书读,让所有天资聪明之人都有机会读书上进。这是要掘士大夫们的根啊!”

其实在科举上进的时代,真正能走到高中进士这一步的,都是脑瓜子特别好使的学霸。

但是士大夫阶级对土地和教育资源的垄断,也阻挡了大批家境不好的聪明孩子和他们抢夺上升通道。

另外,科举考得是文科,而八股文章又比较容易“刷题”,所以垄断土地和教育资源的士大夫阶级也就容易“固化”了。

这一点和后世某些国家的私立教育精英化、公立教育快乐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吴应熊又道:“而且朱三父子自广东起兵以来很少招纳清虏的降臣降将......还经常处死被俘的清虏大员,对于入旗籍者尤为严酷!

虽然有紫金山之战这个例外,但是清虏的那些带兵官和守臣,还是知道在清虏失其鹿的时候该投靠谁的?所以二弟只管北上,无需占据州府郡县。只要二弟的大军可以迫近北京,河南、山东、陕西、山西之地皆传檄可定!”

吴三桂听完长子的分析点点头,对二儿子道:“老二,你可明白了?”

吴应麒重重点头:“我明白了......爹爹,大哥,你们只管在江陵等好消息吧!我的十万大军从襄阳北进北京不过就是两千里地,一天走五十里,一个半月也就到了!若是那康麻子还敢决战,哼哼......一把送他归西,到时候天下就姓吴了!”

吴三桂听着这话哈哈大笑,“好好,为父等着你的好消息!”

吴应熊也跟着应景一般的大笑,“二弟,愚兄也等着你的捷报!”

......

长城以北的漠南草原上,今年的气候还是一如既往的寒冷。入冬时候的一场大雪就下了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地之间就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寒风卷过,原野之上,茫茫似雾。草原上蜿蜒流淌的那几条河流,到了十二月份的时候,早就冻成了一整块,坚硬如铁,得用大锤子猛砸,才能砸下一点来用牛粪、铁锅烧化了才能使用。

对于分布于长城以北,漠南草原和辽河河套草原上的察哈尔诸旗的牧民而言,这样的寒冷绝对是非常难熬的......因为大清朝廷的规定,他们现在没有办法在冬天来临前驱赶着牲口去南边比较温暖的地方避寒,也很难通过劫掠或是贸易获得汉地的物资过冬,只能年复一年的苦熬。

可是今年冬天却是个难得的例外,原本被满清朝廷分置各地,严禁大范围迁徙的察哈尔八旗和察哈尔旗(察哈尔八旗和察哈尔旗是两个系统)的牧民,不知怎么就大量集中到了张家口以北,属于察哈尔八旗中的察哈尔镶黄旗的地盘上。

在口外冰雪覆盖的草原上,一个个蒙古包猥集在一起,数量怕是上了万!

而在这上万帐蒙古包的中间儿,则是一顶特别耀眼,特别巨大的金顶大帐!

金顶大帐之前,还竖立起了在风雪之中依旧顽强招展的一面察哈尔鹰旗!

这面蓝色鹰旗可不是从察哈尔八旗或是察哈尔札萨克旗的标志,它属于蒙古人心目中光荣的察哈尔中央万户,也可以看成是蒙古大汗的标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