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活埋大清朝

作者:大罗罗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九十一章    施琅大将军(求收藏,求推荐)

书名:活埋大清朝 作者:大罗罗 字数:2.7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1:29

“皇上,”翰林院掌院学士熊赐履赶紧出班奏道,“那都是蛊惑人心的瞎话,都是骗人的。”

康熙皇帝看着这个平时挺能讲大道理的儒臣,忍不住就皱眉了。这个“翰林院说书”是怎么了?三国他都能说,怎么今儿到了天下为公和原儒他就不肯说了?原儒啥意思不大明白,可天下为公是出自《礼记》的,熊赐履怎么会不知道?难道这段时间他的心思都在说三国上,不会讲大道理了?

“熊赐履,”康熙皱着眉问,“你有什么根据说他们是骗人的?如果他们不是在骗人,而是真的要天下为公,要儒道复古,要当原儒,又会如何?”

是啊,你熊赐履熊说书有什么根据说朱三太子父子在行骗?

南书房内的众人都把幸灾乐祸的目光投向了向来能说会道的熊赐履。

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天下为公”,这个“原儒”对于翰林院掌院学士而言,都是非常凶险的问题!

“皇上教训的是,臣太武断了。”熊赐履的认错态度很好,马上又给康熙皇帝跪了,不过他也不会真的和康熙讨论什么“天下为公”和“儒道复古”......他当然知道朱三太子父子在搞什么,但对他一个汉人儒臣而言,这两个都是有可能要掉脑袋的话题!

必须干净利落的把“球”踢出去,哪怕踢飞了!

所以他接着又道:“不过臣实在不相信朱三太子父子真的会搞天下为公......至于儒道复古,更是无稽之谈,何为复古?又如何复古?

臣觉得,朱三太子父子不过是觉得反清复明信的人不多,所以才搞了这么一出,实在不足为信,亦不足为虑。”

然后他话锋一转,“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速发大兵,选派良将,水陆并进,直捣贼巢!”

康熙皇帝眉头皱了皱,抬抬手:“平身吧。”

“谢皇上。”熊赐履松了口气儿,马上起身退到了一边。

康熙又把目光投向了翰林院侍讲学士的薛章,“薛侍讲!”

“臣在!”薛章赶紧出列向康熙皇帝下跪行礼。

“你是前任潮州知府,该知道潮州地方上有哪些儒者吧?”

“臣略知一二。”其实薛章压根不知道,潮州的儒都说潮州话,他根本听不懂。

康熙道:“那你就走一趟广东,替朕摸一摸这些原儒的底。”他顿了顿,“朕授你个提督学政的官吧!”

薛章这可真是中奖了!翰林侍讲才当了几日啊,这就提了学道,这样下去,部阁封疆都要不了太久了。

薛章叩谢皇恩,而康熙则把目光投向了满人的首席大学士图海。

“皇上,”图海也和熊赐履一样,压根不愿意谈什么“天下为公”和“原儒复古”,而是向康熙推荐起了良将,“刚才熊学士提及水陆并进,臣也觉得有道理,不过广东福建两省的水师实在太弱,恐怕难以担当水路进兵剿贼的重任。

所以臣想向皇上推荐一员良将,只要皇上启用他去整顿福建水师,就足以讨平朱三太子和郑经二贼!”

“他是谁?”康熙问。

“前任福建水师提督,现任内大臣施琅!”

“施琅......”康熙皇帝想到这人,眉头就轻轻皱了起来。

这施琅现在所任的官职是内大臣,从一品的官,看着挺大一只,但实际上是个屁用没有的闲差,他每天都工作就是在太和门那边看大门。

原来这清朝的内大臣其实就是侍卫处里面管侍卫亲军的官,是护卫皇帝的官......似乎挺重要的,但是这个内大臣的数量有点多了。总共有六个内大臣,八旗中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出二人。另外,在六个内大臣之上,还有六个领侍卫内大臣,也是上三旗各出二人。

也就是说,一个小小的侍卫处里面有十二个大臣!而被他们这十个大臣管着的侍卫,拢共才五百多人,平均一个就管四十几个侍卫。

而施琅又是镶黄旗汉军的奴才,而且不是“陈汉军”,而是资历浅薄的新汉军。

所以在侍卫处的十二个大臣里面,施琅永远是垫底的存在!

别说其他大臣不买他的账,就是下面的侍卫也不当他回事儿。稍微上点档次的侍卫不是满洲权贵出身,就是资格很老的陈汉军......譬如替多尔衮刷过马桶的邓忠。

最奇葩的是还有个名叫孔四贞的女孩子,也在施琅当内大臣的时候,开后门进了侍卫处,还直接当了一等侍卫!

施琅这个内大臣见了她还得跪下磕响头自称奴才......男上司见了女下属得跪下磕头自称奴才,职场上谁见过这事儿?

而更让施琅郁闷的是,他还没钱可捞,施琅可是大贪官啊!历史上他打下台湾之后,就把台湾良田贪了三分之二,还把台湾岛圈起来当成了自家的庄园,年年收“施侯大租”一直收到甲午战争!

可他现在不可能在侍卫处贪啊,在侍卫亲军吃空额喝兵血的不可能。

皇帝再糊涂,总能搞清楚有几个侍卫保护自己吧?而且那些侍卫大多都是有后台的,能让施琅克扣他们?而且他们也不会给施琅送礼,施琅上面还有十一个领侍卫内大臣和内大臣呢!

实际上那些狗眼看人低的侍卫都不大愿意理睬他。他一个“胡建人“,一口的闽南话。而别的侍卫不是老东北就是新北京,开口都是京片子或东北话。两边对话就是鸡同鸭讲,多费劲儿啊!

康熙皇帝也不愿意和施琅多说话,不过他是勤政的明君,所以看过施琅的《边患宜靖疏》和《尽陈所见疏》。这两份上疏都是说怎么对付延平王府这伙明朝残余势力的!

施琅的意思就是要打,而且要尽快用武力解决。而且施琅还认为延平王府就是纸老虎......因为延平王府下辖的人口太少,无力支撑大军,所以全军不足两万,大小战船不到二百。

只要朝廷能信任他施琅,让他训练两万水师,就能一举荡平延平王府!

这可比傻乎乎的搞杀敌一百,自损三千都不止的沿海迁界强多了。

不过这两份上疏交上去的时候,执政的还是鳌拜。而鳌拜压根不信施琅,不是不相信施琅的建议,而是不相信施琅这个人!

施琅是四臣啊!

他最早是明朝的臣子,然后跟着郑芝龙投靠清朝,后来在清朝这边混得不如意,又投了郑成功,再后来又和郑成功闹翻又投了大清。这来来回回倒戈了三回,谁知道会不会有第四回?

而且施琅还想去福建练兵两万,这可都是福建兵啊!

八旗子弟连他们的话都听不明白,而且也玩不了水战,当然不能去统带,所以带兵就只能是施琅的同乡故旧,还一搞搞两万!

耿继茂那么忠心的奴才,手里才三千旗军六千绿营,拢共九千人马啊!

鳌拜要能让施琅这个四臣搞那么大,那一定是脑子进水了。

不过现在的情况和鳌拜把持朝政的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因为现在没有鳌拜,也没有穆里玛了!

而且还出了个特别能打的朱三太孙,不仅本人打出了一个揭阳大捷,还把本来不大会打陆战的郑家军、邱家军给带起来了,连着夺了大清三个县城。

康熙皇帝一时间也找不出可以稳赢朱三太孙八旗宿将,如果在没有鳌拜、穆里玛这种级别的名将压阵的情况下,就冒冒失失的派出压箱底的王牌八旗天兵。一旦失利,那吴三桂和其他手握重兵的汉人或汉八旗军头就真的要反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清朝廷就只能以量取胜——多搞点绿营兵,少派点八旗兵,用八旗押着绿营一波波的去消耗朱家和郑家的人马。

在原本的历史上,康熙对付三藩之乱的时候就用得这一招。

既然要以量取胜,那么有能力在福建拉起一支军队的施琅,当然就有了利用价值了。

炮灰可不嫌多!

不过康熙也知道要防着一定施琅这个四臣,免得他有了实力后又想入非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