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活埋大清朝

作者:大罗罗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12章 世子是书生,汝当勉励之!(求月票、求订阅)

书名:活埋大清朝 作者:大罗罗 字数:2.5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1:29

大悟山行在,吴三桂的行辕书房当中,一片沉寂。

吴应熊、吴应麒、吴世霖、吴世琮和刘玄初已经把该说的都说了,而其他没有说话的人,应都低头不语——说话就要亮明立场,就要站队了!

虽然吴应熊、吴应麒两兄弟的关系过去一直挺好,但这是争江山啊!

如果现在吴家的造反事业不景气也就算了......可是现在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别看朱三太孙那边势如破竹,转眼就能席卷江南了。但是卷江南不等于得天下。要得天下,还得占有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北直隶这五个省。

而要夺取这五个省,就必须要有一支适合在北方平原作战的马队。现在朱和墭手里只有两三千骑兵,在长江流域是够了,可是在中原那是完全不够瞧的。

而吴三桂的老底子就是关宁铁骑,在云南骑兵的时候就有三四千骑兵,在建阳水大战中又击败了数万八旗马队,缴获了大量的战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整编和训练,现在的吴周已经可以拿出一个两万人的骑兵集群了!

而且这个骑兵集群还不是传统的以弓马刀枪为主要兵器的骑兵集群,而是一支冷热兵器混合使用的骑兵集群。

虽然不像朱和墭的“近卫铁拳骑兵”那样,带着“铁拳”和手榴弹上战场。但他们还是拥有足够多的骑兵炮、小臼炮、糖药炸雷......这样的一支骑兵别说现在的八旗兵了,你就让皇太极的八旗马队来打,也一样不是对手。

另外,从建阳水之战到现在,吴周军队都在襄阳囤积粮草。现在囤在襄阳的粮草,绝对可以支撑十万大军的北伐!

而吴周军如果要东进,襄阳这边囤着的粮食就用不大上——因为长江水道还在诸葛丞相的封锁之下,诸葛丞相可不是关二爷,想要偷袭是根本不可能取胜的。如果打不通长江水路,襄阳的存粮要走陆路搬过大别山送去淮南,那是想都不要想的。

所以吴周的东征大军就只能随战随征,而清军和明军围绕安庆的争夺已经进行了好几个月,虽然在香口之战后,清军没有敢再发起大战,但是他们的大军却依旧在安庆以北徘徊,可把淮南祸害得不轻。

所以吴三桂的大军想要在淮南搞到大量的补给也不容易......

想到这里,吴三桂叹了口气,看着自己的好友兼军师方光琛,方光琛和吴应麒的关系不好——吴应麒有一张得罪人的臭嘴,还喜欢乱开玩笑,又比较贪婪,且挥金如土,看着就不像个名君。

虽然这两年被他儿子吴世琮管得好了一些,但是本性难移啊!

相比之下,吴应熊就是个非常会做人的谦谦君子了......只看他现在和孙延龄的关系有多好就知道了!

连孙延龄都能心甘情愿地把母老虎孔四贞送给吴应熊,吴三桂手下的那些文武重臣就更不用说了。包括吴应麒在内,就没有不说吴应熊好的。

只有吴世琮是个例外!

想到这里,方光琛只能很抱歉地看了吴应熊一眼,然后叹了口气:“机会只有一次!”

“什么机会?”吴世霖颤着声问。

方光琛实在说不出口。

“当然是北伐中原的机会!”吴世琮却没那么多顾忌,“现在让我父子提精兵十万北伐,当有七八成的胜算!如果现在不去......那以后就不用去了!”

方光琛点了点头。

看见方光琛点了头,吴应熊、吴世霖两父子都面如死灰,而吴世琮却是说不出的得意。

吴三桂叹了口气,看着自己的次子吴应麒,一字一顿地说:“世子是书生,汝当勉励之!”

吴应麒笑了起来:“好好,爹爹您放心,我和世琮一定好好打......今年腊月三十之前,一定让爹爹您当上恢复中原的天下雄主!”

吴世琮也傻傻地笑了起来:“爷爷,您这是答应北伐了?这可太好了......康麻子可死定了!”

吴三桂不想看吴应麒、吴世琮这两父子小人得志的模样。挥挥手道:“今日就到次为止吧......应麒、世琮、玄初、一锋,你们回去好好合计一下,北伐需要调多少兵,什么时候出发,走什么路线。尽快搞好,给我送来!”

“得令!”

吴三桂挥挥手,“累了,都散了吧!”

......

“爹爹......爷爷今天的话是什么意思?”

吴世霖陪着吴应熊回了住处,才一进门,就留着眼泪发问了。

吴应熊只是唉声叹气,低着头往里走。

吴世霖赶紧追上去问:“什么叫世子书生,汝当勉励之?”

“世孙,您说错了,当年朱棣是这样对朱高煦说的:‘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

说话的是个女人,正是孔四贞。

“四贞,”吴应熊不想孔四贞和儿子讨论“兄友弟恭”的事儿,于是就问,“你什么时候到的?是不是带了广东神药?”

原来被吴应熊派去广东买药的戴良臣是孔四贞的人,孔四贞听吴应熊这么一问,就转身走进了堂屋,过一会儿便捧着个匣子出来了。

匣子上面赫然写了“公医堂制药”五个字儿。

“里面一共有八个木塞加上蜡封的小瓶......一共是八份神药,广州公医堂的大夫称之为抗菌液。”孔四贞笑着说,“这种抗菌液的产量很低,需求又大,供不应求。

这些是戴良臣花了一千两银子才买到的!”

一千两银子的大蒜素当然是很黑心的......不过朱和墭并没有把这笔钱装自己兜里。

他的那些“发明”,除了香水的好处自己吃了,其它都是天下为公的,大蒜素也不例外。

他早就把大蒜素的制作方法交给了广东公医学堂和公医院的医生,而贩卖大蒜素的收益,则是用来养活公医学堂和公医院。

而且公医学堂是不收学费的。除了大蒜素之外,公医院的其它药品和医疗服务,也只收个成本价。

所以公医学院和公医院,就是靠大蒜素在养活。

吴应熊则问:“四贞......广州公医堂的人不知道这药是给我爹用的吧?”

“当然不知道!”孔四贞说着话就把木匣子交给了吴应熊,“我哪儿能泄露这样的秘密?连戴良臣都不知道......我只和他说是我儿子要用。”

“那就好。”吴应熊说着话就拿过木匣子,走进屋子里面,在一张桌子上打开了匣子。然后取出里面一个药瓶,仔细地看了起来——这药瓶不大,小小的一只,乳白颜色,非常漂亮,而且还有一点透光。

只要把药瓶搁在光线下面,就能看见里面满满当当的液体。

药瓶的封口是软木塞加蜡,一看就知道完好无损,没有被打开过。

吴应熊一只药瓶一只药瓶地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这才把药瓶放回匣子,一起交给了儿子。

吴世霖似乎还不放心,问了一句:“真的不会被姓朱的下毒吧?”

“怎么可能?”孔四贞笑道,“戴良臣什么都不知道,广州公医院的人就更不知道了......他们这可是一千两银子一盒药的好买卖!怎么可能病人下毒?你要不信,到时候我亲自试药!”

吴应熊点了点头,对孔四贞道:“四贞,那就辛苦你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