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作者:崛起的石头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九百四十三章:发展海军

书名: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作者:崛起的石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7

既然说大明此后要参与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如今这个大航海时代下,势必就要大力发展水师。

在天启九年元日后,朱由校开始重视大明水师的战斗力。

在元日举行的大朝会中,做出了一个对未来影响较大的改动。

内阁决定将每年一千万两投入到军器司的费用削减三百万两,这三百万两本该用作研究火器的军费,全都被拨给了各地水师。

这还只是第一年,在第二年,应该还会增加水师的军费。

大明对水师的重视,很快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注意,但他们只能看着,毕竟现在朱由校手里的大明,不缺钱。

话说回来,大明水师已经多年未曾经过较大的变动。

在仁宣之后,水师便再没得到过任何皇帝的青睐,就算是在天启一朝的头十年,朱由校也因为应付边疆的战事而没有顾得上。

在这十年里,大明的水师只有过两次重大的变动。

其一,天启二年,朱由校启用了袁可立作为登莱巡抚,并且每年拨给登莱水师二百万两白银作为军费,任其自由发展。

其二,扩编福建水师,以应对逐渐恶化的沿海形势。但是主要对手也不是西方的舰队,而是那些经常骚扰大明海疆的海寇。

除此以外,接下来的数年里,大明水师没有任何变动。

这次定下发展水师的基调以后,整个天下才知道,大明是真的要开始重视发展航海了。

大航海时代,一个国家能否有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海军力量是否强大,很不幸,现在的大明除了登莱水师,全国上下没有第二支拿得出手的海军舰队。

而且就算是登莱水师,现在的主力战船,也不过是在天启六年更换的三桅炮船,而此时的西方,大量的国家已经开始组建战列舰的舰队。

发展海军力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而海军力量,主要便是依靠战船和火炮的战斗能力。提到战船,就必须要知道,现下全国规模最大的造船厂是清江督造船厂。

在朱由校眼里,清江督造船厂可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一个船厂这么简单。

清江督造船上的总厂在今淮安市中心有名的清江闸一带,位于淮安府山阳、清河二县之间的运河沿岸,因濒临淮水,故以“清江“命名。

除此以外,清江督造船厂下又设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个大厂,以及八十余个分厂。

它的厂区沿运河绵延伸展,总长达二十余里,可见其规模之宏大。

此前,福建水师曾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扩编,在一个月之内,就完成了近千艘以沙船、苍山船为主的战船制造。

之所以能有如此强的动员力,正是要归功于清江督造船厂,但是想要发展海军,仅仅一个能制造内河漕船的清江船厂是根本不够的。

众所周知,朱棣当政后的一大壮举,是派遣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率领麾下数以百计的大型海船,出去转了一拳,就建立起永乐一朝在东南亚范围内的海洋霸权。

而这些进水极深的大型海船,清江督造船厂是根本造不出来的,起初分别在南京龙江宝船厂及福州长乐船厂建造。

朱棣及郑和相继去世后,下西洋行动中止,海船需求量大减。

因此,龙江宝船、长乐海船的业务逐渐萎缩,取代其造船业中心地位的,便是专造内河漕船的淮安清江督造船厂。

现在看来,清江督造船厂,天启三年时一个月造浅海战船近千艘的战绩已经很令人震惊。

但是谁能想到,永乐年的龙江、长乐两大造船厂,曾创下三个月造战船近万艘的奇迹

当年造船需要大量木材,船厂本应就地取材,如洪武年间,供应辽东粮饷仍实行海运,除南京龙江船厂造一部分外,大多数海船由木材主要产地湖北、四川修造。

永乐年间的漕船船厂规划,却放弃“群商四会,百木交集“的长江重要口岸芜湖和仪真,反而选在远离原材料产地的清江,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永乐初年,江南民间征纳的粮饷,都是先经运河集中送到淮安常盈仓,再由“漕军“转运北上。

淮安地处大运河与淮水交汇处,南接长江,东近大海,为“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喉吻“,对明朝的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所以,朱棣的船厂选址有更高层次的战略考虑,木材采办之远近,反成次要因素。

当然,淮安的漕运造船业中心地位,并非是在一开始就确立的。

永乐年间,朝廷曾分别在淮安及山东运河城市临清兴建清江、长乐、龙江三船厂。

在当时,清江船厂负责制造南京、湖广、江浙等南方地区的内河漕船,长乐、龙江船厂则分别负责制造用作海运的遮洋船,以及郑和船队的大型海船。

后来经过近百年风雨辗转,随着下西洋行动的终止,长乐、龙江管理日渐松散,造船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发生厂家中途拆旧船充数,或卖船卷款而逃的荒唐事。

直到嘉靖三年,经工部尚书上奏廷议,决定裁撤长乐和龙江两大船厂,将其下属所剩的十八个分厂完全并入清江船厂,与清江原来辖下的京卫、中都、直隶三大厂并列。

这,便是如今这个规模极大的清江督造船厂的由来。

也是在嘉靖一朝以后,大明彻底放弃远洋海船的建造,全部的战船都选取内河漕船,水师力量也开始停滞不前。

清江督造船厂一跃成为唯一的国营漕运造船厂,其他地方造船厂,虽仍归属地管理,但计料修造,都要受清江督造总厂监管指导。

天启初年,朱由校信任权阉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以酷吏取代只会纸上谈兵的东林诸党。

作为全国最大且唯一的国营漕运造船厂,清江督造船厂自然为阉党所重视。

早在天启二年,魏忠贤便派遣心腹太监前往清江任提督,东厂厂役也在清江督造船厂各地的分厂坐班。

阉党插手以后,漕运制度日渐完善稳定。

到天启九年春,工部上奏,额定天下各地水师战船,船数总计一万一千七百余艘,漕军在十二万人上下。

这其中以内河漕船为多,仅登莱水师有成建制的远洋船队,便是在登莱造船厂建造的三桅炮船约五百余艘。

这一万多艘战船,便是大明全部的海军力量,由清江船厂监制统辖的船只便有六千八百余艘,接近总额六成

根据魏忠贤上奏称,在天启三年至天启九年这六年间,由于东厂的监管,清江督造船厂的战船质量有明显提升,每年实造船只数量大体稳定,年均五百艘上下。

这就是现在大明航海业的全部实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172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