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作者:崛起的石头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二百六十四章:下下之策

书名: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作者:崛起的石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7

林丹巴图尔话说的硬气,但他有没有铁骑四十万

那肯定是没有,要是这小子真有四十万蒙古铁骑在手,别说和大明结盟了,南下征你,恢复大元霸业的心都有。

就是因为这位可汗手里头没有那么多人,这才“屈辱”地选择与大明结盟,以威慑女真,统御诸部。

自然,察哈尔部同大明结盟的消息传到草原上,各部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对察哈尔的好处是,大明受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威慑草原的漠南诸部那是够够的,就连外喀尔喀五大部听见这消息,再和建州交好时也得在心里寻思寻思。

当然,大明在辽地尚处守势,西南大捷的影响力在蒙古和建州的影响力也远不如在原、江南地区。

后金那边,据此分析一通,倒也没有多大的担忧。

努尔哈赤及诸贝勒基本上都把这个结盟当个乐呵看,谁都知道,察哈尔部和大明各有心思,绝对不是铁板一块。

对漠南蒙古这些直接受到影响的诸部来说,林丹巴图尔这一手釜底抽薪,实在是惊到他们了。

察哈尔部同大明以前可以说是世仇,因为这货有事没事就要去南下打一波草谷,掳掠一些汉人回来。

谁也没想到,察哈尔部直接把这些掳掠来的汉人放了,为赚取明朝每年五千两的赏银,两边结盟了。

这一套操作下来,最难受的就是内喀尔喀,他们以前是跟着大明干的,还挺忠心。

萨尔浒之战,内喀尔喀诸部最有实力的大部汗王孛儿只斤宰塞对建州的看法和林丹巴图尔一样,那是一百个看不起。

宰塞招募本部骑兵万余驰援明军,本来是想分一杯大明灭金的残羹剩饭,顺手再拿一波赏银,谁成想,路上就遇见了刚歼灭北路马林军的努尔哈赤。

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宰塞倒是没怂,双方骑兵在旷野大干了一仗,最后宰塞没干过,和两个儿子都被俘了。

自那以后,余下的内喀尔喀诸部,一则为了尽快赎回老大宰塞,二则也是觉得大明要不行了,开始不断向后金示好。

谁成想,他们刚转向后金没几天,察哈尔和大明就来了这么一手结盟,这是恶心谁呢

除此之外,林丹巴图尔对努尔哈赤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也说明了问题,可能大明现存实力,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强。

结盟之前,努尔哈赤在国书公然侮辱林丹巴图尔这位骄傲的黄金家族后裔,说蒙古汗庭已经不行了,大明也要玩完了,咱入关是迟早的事儿,趁早跟着大金干吧,也能给你个旗主当当。

林丹巴图尔心里妈卖批,明面上倒是一声没吭。

因为那个时候,察哈尔虽然号称大部,还有漠南诸部的尊奉,但本部实力的确不太行,林丹巴图尔觉得自己干不过努尔哈赤,不想硬上,去步宰塞的后尘。

这边刚一结盟,林丹巴图尔觉得自己有大明爸爸的帮助,差不多行了,所以就正式回信了。

且先不说林丹巴图尔前后这两个态度令人不可思议的转变,漠南蒙古诸部都是心叫苦连天。

你察哈尔和女真正式决裂了,察哈尔离的挺老远倒是没事儿,首当其冲要挨干的,是我们漠南诸部啊

叫苦归叫苦,漠南诸部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搁他们看来,察哈尔部作为蒙古汗庭大部,其实力还是有的,铁杆小弟也有不少,和大明一结盟,未必就干不过号称满万不可敌的女真人。

如果像科尔沁那样,做个回不了头的二五仔,万一大明再站起来了,那后果可不是闹着玩的。

毕竟,汉人在原掌权的时候,你不能以常理度之。

回京路上,冯铨反复想起的,就是博尔济吉特氏的娜木钟,当今草原的大可敦。

这位大可敦对自己这个天朝上使尊敬有加,但是一转头,就在诸部领主大臣一副女主人的样子。

面对林丹巴图尔时,却温顺的像只绵羊。

娜木钟给足了作为大明使臣冯铨的面子,他也就不好再咄咄逼人的说出什么话来。

那个时候,娜木钟再以建议的温和口吻去撺掇林丹巴图尔,让后者在诸部领主大臣眼前有台阶下,还留有进退的余地。

明面上看,娜木钟是帮助察哈尔部与大明结盟的英明大可敦,但冯铨是谁,这老哥是玩阴谋诡计上位的行家。

没点真本事,不可能让魏忠贤看重,派到蒙古来签订盟约。

他一眼就看出来了,娜木钟看似给自己面子,实则是给自己的丈夫林丹巴图尔面子。

林丹巴图尔之前以本部认汉字的人不多为借口,想提高价码,获取更多赏银,遭到冯铨拒绝后,其实已经有些骑虎难下。

娜木钟这么一搞,倒是把整个局面扳了回去。

回到京师,促进明蒙结盟的工部侍郎冯铨自然是春风得意,名声远播,不少大臣登门拜访,送礼搭桥。

出使察汉浩特在之前可不是个人人都想去的美差,冯铨不仅去了,还一趟就完成了目标,谁都知道,这小子晋升是早晚的事儿了。

朱由校人才出京师,还没到凤阳,江南一带便就风声鹤唳。

但凡是稍有远见的人就都能猜出个一二,朝廷官面上给的目的一个都不能信,什么祭拜皇陵,什么视察地方,那都是冠冕堂皇之词。

天启皇帝亲自下来,真正原因显而易见,各地百姓都很高兴,但是有一批人却连觉都睡不安稳了。

这些人,就是江南的士族和财阀。

从万历四十八年登基开始,朱由校就在利用厂卫和阉党,跳出规则之外,不断在江南地区安排忠心于自己的官、武将。

可尽管如此,到了天启二年,江南一带的政局,依旧不是自己这个皇帝说能管就能管的。

暗地之,有一群人在操控着一切。

江南已成尾大不掉之势,自天启二年开始,各地的天灾人祸愈发凸显,朱由校明白,这些是避不开的。

在日后为期二十年的灾祸之,江南如果继续这种尾大不掉之势,不仅很难对朝廷起到该有的益处,还会彻底拖垮整个北方。

所以,今年的第一次南巡,朱由校势在必行。

彻底打死江南士族和财阀这两头老虎,单凭这次是根本做不到的,这是长久之功,但是为了能渡过二十年的天灾人祸时期,朱由校必须要下去一趟。

做皇帝的亲自入局,这是下下之策。

但这次如果不掰断他们两口牙,要这个富庶、繁华的江南,真正起到一点用处,大明真的很难撑过未来二十年的天灾人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077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