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作者:崛起的石头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百五十七章:皇家秘史

书名: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作者:崛起的石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7

天启三年五月初二。

这天,京师的上空一直都是天朗气清。

圆圆的太阳挂在头顶,使人心中逾越,百姓们走出家门,互相问好,小贩们沿街叫卖,这真是难得的好日子。

自辽东而归的骑兵手持一份捷报,伴着“嘚嘚”的蹄声,掠过京师的沿街小巷,卷起一缕残风。

紫禁城,西暖阁。

这里是满眼的青葱木,暖炉香。

琳琅暖风伴着辽东的血雨腥风,吹入天启皇帝正待着的暖阁之中,拂过他的脸庞,为静谧的皇家庭院增添了几分肃穆。

朱由校卧坐在西暖阁御案之后,忽闻牌子跪在门外请旨,说是辽东有捷报传回。

侧头听了一阵,朱由校没有放下手中书卷,神色中也没起什么波澜,只是开口吩咐道:

“进来吧。”

牌子行了礼,得了魏忠贤的眼色,进入西暖阁后第一眼瞧见的,就是已满一岁的皇长子朱慈燃。

未来,他还将是这个帝国的皇太子,乃至于皇帝。

朱慈燃趴在朱由校身侧的明黄色软垫上,小小的眼睛闪着大大的疑惑。

他一会儿看看正手不释卷的父亲,一会儿又瞧瞧恭身进来的太监。咦,奇怪,这人怎么好像很害怕父亲的样子。

“父、父皇。”

没等御前牌子道出捷报内容,朱慈燃就说出了他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句话,虽然尚显稚嫩,但却令牌子浑身一凛。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皇长子会说话了,是陛下之福,也是大明之福”牌子赶紧匍匐在地,看他的样子,好像是比朱由校这个当爹的还要高兴。

朱由校放下手中的书,凝神看了一会儿朱慈燃,眼中少见的闪烁出些许动容,随即又归为平静,道:

“皇长子的事,尽快告诉皇后,叫她去拜见太妃,亲祭太庙,感谢大明的列祖列宗。”

牌子擦了几滴眼泪,道:

“奴婢一定把话带到,今儿可真是个好日子,陛下,大明是双喜临门呐”

朱由校捡起书继续看,颔首笑问:

“这上面说了什么”

牌子直起腰,清了清嗓儿,装腔作势地念起:

“辽东副总兵满桂奏大捷于京:建奴蓄谋已久,围我沈阳,臣率诸将校督战一昼夜,终击退建奴进攻,斩贼首近千,叩乞圣闻。”

朱由校听了一半,转过头去,淡淡说道:“这的确是场胜仗,可我军损伤也不比建奴要小,算不得什么喜事。”

“我大明将士的性命,难道还比不上蛮夷吗”

牌子满腹委屈,愣了半晌,嗫嚅着说不出话来。

朱由校一脸的波澜不惊道:“满桂既是奏捷,也不要凉了军心,你且传朕口谕到辽东,给边关的将士们听。”

“卿等所奏之功,朕尽知晓。然福余战事未定,奴兵未退,诸位守土用命,皆为国家栋梁。朕心慰然,定不吝赏赐。”

说完,朱由校环视四下,对门外候着的魏忠贤道:

“你亲自去一趟兵部,就叫兵部官员再发一道详细的叙功名录到沈阳。还有,战死的将领,千总及以上,皆可入京师祠堂,英魂永传后世。”

“朕这个先到,兵部的后到。”

“每一颗建奴的首级,都要算得明明白白,军心可用,城才能守得住,熊廷弼在辽东撑的也很难。”

魏忠贤自然知道如何为天启皇帝分忧,点了点头,随即转身离去。

禀报的牌子有些尴尬,站在当场,酝酿少时,方才扭捏地道:“陛下,那这份捷报,是不是还要交给京报,当做捷报宣扬”

朱由校将视线从书中移开,笑问:

“边关既是奏捷,为何不当做捷报”

后宫里,皇后张嫣得了谕旨,即沐浴更衣,前往慈宁宫拜见刘太妃,叫上裕妃童静儿及其余两名后妃,再去太监祭祖。

朱慈燃是大明的皇长子,今日叫了一声父皇,这在皇家之中,的确是件大事。

当然,有件事大家都是心照不宣,这大明朝的皇长子,只能是天启皇帝最为喜爱的朱慈燃。

裕妃童静儿所生皇二子朱慈烁,其实比朱慈燃要早出生几月,但一个是后妃所产,一个是中宫皇后所生。

这皇长子的名头到底给谁,后宫之中,也是心照不宣。

天启皇帝虽说对朱慈燃和朱慈烁都同样喜欢,并没有什么偏袒之意,但却对这件事一向讳莫如深,不闻不问,连提也不提,不知有心还是无意。

起初倒还好,一岁左右,这俩哥兄弟的地位,还是被周围的宫人们习惯性分开。

毕竟,一个中宫所出,一个却是临幸的小妾。

其母亲地位和受宠情况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朱慈燃和朱慈烁的成长历程。

现在他们还是哥俩好,朱由校也没怎么在意,可是日后到底会怎样,这又有谁能知道呢

且不说这皇家的秘辛,大事还得是国家事。

兵部得了牌子的请旨,崔呈秀立即召开部议,商讨对沈阳一战的叙功之事,这不是个好活儿。

说起来,这还是自萨尔浒之战后,大明对后金作战少有的大捷,其斩获的建奴首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

但这次只是守城之战,后金还没有完全退却,吹得太早,万一沈阳失陷了,不好收场。

兵部官员对此颇为束手束脚,商议了一夜,只是决定中规中矩的对他们叙功,也就是单纯的列名。

告诉每个还活着的人,他们立了什么样的功勋,等这次战争结束,就会得到如何如何等级的封赏。

沈阳如今已经被后金围困,朝廷能做的就这么多。

这么多,对现如今沈阳城内的将士们其实就够了,他们现在一不缺吃穿,二不缺甲仗兵械。

所缺少的,就是个一个认可。

来自朝廷文武和天启皇帝的认可,对现在的沈阳城将士来说,比赏赐一百万两白银都重要。

很快,朱由校的口谕和兵部的叙功名录,自京师先后发出,飞速前往位于前线的沈阳城。

这一道谕旨,让所有人都知道了。

他们在这里与建奴死磕的时候,遥远的京师正在看着他们,对他们的每一刀每一铳,都有所记录。

每个人在战场上的表现,都会在战后化作一笔笔功勋,为现在的大明,更为他们的子孙后世造福。

那道谕旨的内容,更为人所津津乐道,朱由校的每一个字,都化作了沈阳将士继续作战下去的力量。

一想到这里,沈阳城内的将士就浑身充满了干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