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作者:崛起的石头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六百二十九章:武定候郭培民

书名: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作者:崛起的石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7

众人一听这话,都是知道了一个意思。

定国公徐希皋这是在向英国公张维贤让位,其实想想也能理解,毕竟这种领头的,争起来全无好处。

谁知道这次整顿卫所,最后会是个什么结果,留条退路总还是好的。

何况来说,英国公一脉,也是天启皇帝钦定的南北勋贵领袖,去争这个,不是等同于和他老人家作对吗

和皇帝作对,下场肯定不怎么样。

张维贤在心里还是松了口气,眼下这个时候争头一把交椅,只会推迟行动的速度。

既然说定下了整顿卫所,最好就要立刻下手,迟则生变

定国公都已经发话,余的勋贵们就更没什么好争的,纷纷落座,厅中的声音也逐渐安静下来。

过了一会儿,大家都不约而同看向前面,等着英国公发话。

“陛下托付重任于本公,我甚为惶恐,不过皇命在前,也由不得再如老夫人一半拖延了。”

“镇西卫属右军都督府管辖,兵部还政后,军屯事务也要交接,如今掌印的是谁”

闻言,众勋贵嗡嗡一阵,走出一人。

这人穿着合身的常服,抱拳说道:

“在下武定候郭培民,万历三十七年时袭爵,现掌右军都督府官印,还请英国公吩咐”

张维贤上下打量一番,见他颇有一番英武之气,惊讶说道:

“武定候郭英将军的后嗣”

“先祖正是营国公郭英”郭培民垂目说道,话语中有一丝难以察觉的自傲。

郭英,传说中的淮西十二将之一。

早先担任朱元璋亲卫,而后被委任外出领兵,协助徐达、常遇春攻打陈友谅、张士诚。

洪武建国后,郭英开始担任主帅,率明军先后平定中原、云南等地,身经百战,重伤十七处,立下赫赫战功。

洪武十七年,因功被朱元璋封为武定侯。

永乐元年,郭英寿终正寝,朱棣追赠营国公,赐谥“威襄”,许子孙世袭武定候爵禄。

郭氏一脉,乃是正儿八经当年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勋贵集团后裔,土木堡以后,留下来的淮西勋贵可是不多了。

正因如此,郭培民在在一众勋贵当中的地位极高。

张维贤惊讶的原因,是因为掌管右军都督府的居然是郭培民,这样一来,镇西卫的阻力能小不少。

郭培民这个人,他多少知道。

万历三十七年袭爵,今年三十一岁的年纪,却不是那些混吃等死的无能之辈。

郭培民,能耐如何尚且不论,但看他多年来的做派,多少带有些先祖之风。

这样的人下去打点镇西卫,也能令人放心。

勋贵们在京商议了小半天,最后决定,动作不宜过大。

其余地方掌管各都督府的勋贵们,暂且如常行事,只有武定候郭培民,要去到山西,从镇西卫开始,干点大事。

毕竟这次的事是由镇西卫开始,既然说兵部已经还政于都督府,那右军都督府那一块,就需要郭培民去搞了。

郭培民在山西的动静,肯定是会遭到反对的,这次勋贵们商量的目的就在这。

他们已经拧成一团,接下来就需要静静等待,看看是谁先冒头,然后联手给按下去。

其余地方上的勋贵们,自然都各自前往都督府辖地准备。

勋贵们这么些年来,除了混吃等死外,也都是各交了不少的酒肉朋友,势力同样不小。

真玩起来,有皇帝当靠山,还真是不怕。

只不过朱由校这次的两道圣旨,委实是让全天下的文武官员们都是心惊胆颤了一番。

显而易见,皇帝这是要对卫所动手了。

虽说眼下还仅限于山西,可郭培民的动作,其余地方的文官、武将也都盯着。

他们同样知道,勋贵集团不可能放任郭培民在山西的整顿行动就被这么抵制下去。

双方一旦交手,这乱子可就大了。

话说回来,兵部这次出的事儿可真是完全令人没有预料到。

以往出了事,大家伙的靠山都是朝廷的六部重臣。

现在可倒好,朝廷里的那些靠山,要么被皇帝吓住,还在观望,要么就是如户部尚书赵秉忠那样,直接站到皇帝那头去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势力想要反对这次朝廷降低军屯税,可就不是那么好做了。

至于说朝中阻力的问题,更是不可能有了。

掌管这件事的兵部自己都怕得要死,甩包袱似的把卫所屯政一股脑还给五军都督府。

让他们出言反对,比登天还难。

如果说让朝廷对卫所的改革破产,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武定候郭培民把事情搞砸。

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郭培民的身上,期待他是个只靠祖上战功荫福的无能之辈。

可惜事与愿违,郭培民恰恰是众多勋贵中少见那个有志气的,这么大的担子落在肩上,只觉是恢复祖上荣光的时刻到了。

朱由校发旨的当天,郭培民带着人就奔往山西,一到镇西卫,直接大刀阔斧的开始查屯政。

这可把当地卫所的文官武将吓坏了,虽说指挥使于伟已经死了,可他们这些人还活着。

让武定候这么查下去,迟早都要查到自己的头上。

镇西卫城,一群人正聚在一起商议。

这里的人,都是当地的掌权者,这次武定候郭培民下来,侵损的是他们所有人的利益。

以往官场相争的这些人,也是临时站到了一起,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朝廷这次是要动真格的。

“郭培民已经在都督府衙门待三天了,镇西卫的屯政再多,也经不起这么查”

指挥佥事说道,愤恨地喝了一口酒。

岢岚州的知州眼珠一转,也是说道:

“你们说,这武定候如此嚣张,简直是不将我们在座的各位放在眼里,会不会是有陛下撑腰”

一名千总嗤笑一声,道:

“武定候屁”

“也就是命好,生了个好人家,带兵他会个der指挥作战,老子能甩他十八条街”

众多卫所武将也是不服,纷纷说道。

“于指挥使死的冤屈,多年兢兢业业,忠君报国,居然换来此等的下场”

“朝廷居然纵容此举,就不怕令天下间的武人心寒吗”

“我们这种地方,朝廷连管都不会管”一名副总兵冷笑一声,看了一眼周身的武将们,自嘲道:

“当今陛下即位以后,九边各镇,就连山东的欠饷,都陆续补齐了,崭新的盔甲、军械,那是年年都有。”

“我们呢我们多年为朝廷守卫内地,换来了什么”

“整顿卫所说的好听,就是想拿回弟兄们手上的兵权,交给那些什么也不会的勋贵”

“砰”一名游击猛然间拍案而起,抽出刀按在桌上,“吗了个巴子,要我把兵权交给那些勋贵,痴人说梦”

“这么多年下来,老子的兵都是自己养的,没花朝廷一钱银子,现在一句话就想拿走搞笑”

文官们看着义愤填膺的卫所武将,个个都是露出了笑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