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作者:崛起的石头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二百七十二章 把事情闹大!

书名: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作者:崛起的石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7

他们两个早就有过深交。

当年李三才被罢官,朱国弼又因为替杨涟了句好话,而被魏忠贤秋后算账,此刻聚在一起,也算是同病相怜。

两人启元年时,就曾漫步桥上,畅谈时政,对那时殉的强势崛起大发感慨。

凤阳的事,更让他们这两位明面上风光无限,人设完美的勋臣、大贤,暗自紧张不已。

惶恐不安到深处,一时之间反而没什么好了。

本是聚在这里打算商量对策的两人,就这样对着朱国弼众多庭园中的一座,静静看了半晌。

许久,还是李三才一扬头,望着池边绿红相间的色调,信口吟道:

“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溪烟。”

朱国弼眉头抬头,也是低头应道: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吟罢,朱国弼嗟然一叹:

“李公,我没有宰辅那样将生死置之度外,投池自证的决心啊”

话中宰辅,自然是当今内阁首辅韩爌的上一任,东林魁首叶向高,去年他在东厂番子赶到之前自沉于湖,几乎引爆了大明文坛。

许多文人士子,都以此为例,郎朗作诗。

韩爌做首辅以前,也曾在东林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那时,许多东林党人都以此为新的希望。

望他能劝谏君上,肃清殉。

可谁成想,韩爌的东林温和派执政一载,庸碌无为,对殉处处退让,让在京的东林党人都是对他失望透顶,渐渐离心离德,明哲保身。

从前那种群起而上,死谏君上,怒击登闻的盛况,再也不见了。

李三才看他一眼,也觉得现在气氛确实太过沉重,便直起身子,对朱国弼道:

“侯爷,走走吧。”

他俩顺着溪边漫步,柔弱的柳条从他们肩上、头顶拂过,前面有一颗盛开着的白碧桃树,掩映、接连一处短廊。

短廊过后,二人来到另一处四角亭。

未及亭上,便听到一阵女子的笑声。

李三才与朱国弼乃莫逆之交,自然一听便知,这发出笑声的女子,定是朱国弼的侯爷府二夫人,张玉。

张玉与两个丫鬟刚到四角亭中,袅袅亭亭,如弱柳扶风,站在那里的姿态很美。

她玉色罗裙,粉色窄袖圆领衣,披着高领绣花云肩,浓黑色的头发高高盘在头顶,一副明代富贵人家女主饶装束。

朱国弼与李三才进去时,张玉怀抱着一个婴孩,不时亲昵地把脸贴在他肥嘟嘟的脸蛋上。

张玉在四角亭中的一边坐下,将婴孩递给紧紧跟着的乳母,倚靠栏杆望着池水,也是若有所思。

她曾是秦淮河边的名妓,艳名江南尽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诸多富家公子求见一面而不得。

不知何故,他与朱国弼一见倾心,迅速坠入爱河。

朱国弼将张玉赎身后,也给足自己这位老朋友,东林大贤李三才的面子,重金聘请,要他赠张玉一个表字“婉波”。

现在的张玉,已为人母,朱国弼和这孩子,就是她人生的全部。

朱国弼也常将张玉挂在嘴边,自娶她过门后,对正妻徐氏渐渐疏远,以至于心中厌烦,半年也不愿见上一面。

倚栏半晌,张玉偶有所觉,忽而回首,发现朱国弼正与李三才站在自己身后,静静望着。

她知道抚宁候今日要与大贤李三才叙旧议事,所以才来这张氏庭园中精心养性,发现他们,显得很是惊讶和欢喜。

“侯爷、李公,你们如何来了”

朱国弼略显不悦,用神色示意她不要问太多。

李三才分别看二人一眼,放声大笑:“何需瞒她”

“实话吧,凤阳的那位皇爷,不过几日就要到金陵,到那时,这城内可就是要血流成河了。”

“我们这位侯爷心情不好,不愿多,就由我来。”

张玉大吃一惊,站起来将他们迎入亭中,待他们全都坐于北位,才是款款坐到一侧,掩嘴道:

“皇帝竟如此嗜杀”

“岂能有假”李三才再度发笑,只是这次的话中,透着愤恨与不平:

“皇帝宠信权阉,我那些同僚,只因在上疏言事,就被抄家灭门,发配边陲,这朝廷,气数已尽了”

“不可乱”朱国弼低声提醒:

“这是在自家庭院,可东厂耳目众多,难免隔墙有耳。”

也许是旁边站着美女,男子内心作祟,李三才这时的话,多少变得愤世嫉俗了一些。

“匪夷所思匪夷所思”李三才连连抚掌:“不是婉波,我哪会如此直言”

张玉掩嘴轻笑,起身回礼。

她已年过三十,可谓徐娘半老了,但仍有令人沉醉的魅力,一颦一笑,一举手一转身,都令李三才倍感后悔。

如今,她又把名妓和贵妇的娇媚糅合起来,更令李三才欲求不得,心中发痒,感叹不已。

早知如此,当年自己就该提前下手

“谁能想到,的宿州赈灾,居然会让整个凤阳,血流成河”朱国弼没有注意到老友对自己夫饶垂涎三尺,自顾自道:

“听那几,李家公子在游街示众的时候,让当地恶民用石头砸的鼻青脸肿,当就给砍了头。”

“李家、赵府,全都被抄的一点儿不剩,连司狱司、兵马司的牢房都是人满为患,不知抓了多少人”

“怎么,抚宁候还想出头”

李三才恋恋不舍地将目光从张玉身上挪开,嘲笑一声,道:

“其实也不必过于担忧,皇帝御驾还没到金陵,只要我们吩咐下去,提前和下面通气,他们还能强抓不成”

“实在不行,也可以准备个替死鬼。”

“这金陵可不比凤阳,要是真像凤阳那样再来一次,把金陵也搞得血雨腥风、人人自危,这大明朝就真的要乱了”

朱国弼深以为然,面色不断发狠:

“事到如今,木已成舟,再悔恨也没了什么用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全都拧成一股绳。”

“把能拉下水的人全都拉下水,本候还就不信了,他还能把金陵的勋臣、文臣全都一锅端了”

“还不止”

李三才想到什么,冷笑道:

“南京守备太监杜升是魏涯干儿子,也碰过启元年淮北各府的赈灾银款,还收过我门生的贿银。”

“魏忠贤不是喜欢旧事重提吗,咱们依样画葫芦学一学。”

“皇帝不是宠信殉吗,那就把殉也拉上”

“李公此计甚秒”

朱国弼哈哈大笑,抚掌大笑,现在的他,真是一扫之前阴霾,拨开云雾见青了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773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