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作者:崛起的石头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二百三十四章:天灾人祸

书名: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作者:崛起的石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7

当天,朱由校想了一夜。

孔府延绵至今,历朝历代的皇帝,不说心底是如何想的,反正在明面上都要尊奉孔圣之后,以拉拢天下士子与士大夫阶层。

这次恶心孔府,就是变相的告诉他们不要太跳,要是孔府能就此消停下去,倒还好办。

可若是孔府不依不饶,非要鼓动天下士子与士大夫反对朝廷呢这个力量不容小觑,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读书人影响力虽然大,也能凭悠悠之口颠倒黑白、歪曲是非,可弱点也很明显,他们的力量不够

对孔府的态度,朱由校这个做皇帝的很简单。

让他们好好在曲阜待着,只要不惹事,当代衍圣公的面子,朝廷还是会给,可要是他们蹬鼻子上脸,这事可就不那么好收场了。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顾大章提出将曲阜一县赋税交予孔府的要求,到底是他一家之言,还是官们的意思。

亦或者,是孔府在暗运作

这个时候,魏忠贤的作用便凸显出来,起码来说,他手下的东厂查缉能力还是出色,情报遍及天下,各路狗腿子,就更不用提了。

对付孔府这种自诩圣人之后的无赖家族,就得以恶制恶

将这个事交给魏忠贤,朱由校也放心。

察言观色是魏忠贤最基本的能力,传过去的那些话还有宫内传言,应该能让他把捏轻重。

至于最后该怎么办,朱由校还没个主意,毕竟孔府不是一般的地方豪门,说杀也就杀了。

几千年下来,他们在士子、士大夫阶层,甚至百姓心的影响力,已经不弱于当权的朝廷了。

接下来的几天,朱由校一直在等待着一个消息,就是较事府对于顾大章上奏这事,最终的密奏结果。

结果如何,决定着对孔府的手段是否强硬。

三日后的夜里,紫禁城上空电闪雷鸣,沛然雨丝冲破了连续几日的闷热,西暖阁里,正批阅奏疏的天启皇帝,轻轻蹙眉。

“云南巡抚蔡名生奏请圣闻:

天启元年十二月初,祥云大震有声,压垮房屋一千三百余间,百姓流离失所无计,又有二十余名地方官员死于震。地方秩序崩坏,请朝廷从速决断。”

手捏着笔的朱由校轻呵一声,居然又地震了,他伸出手蘸上墨汁,似乎早已见怪不怪,御笔朱批:

“发内帑银一百万两赈灾,由锦衣卫督办司全程督办,敢伸手赈灾银款者,抄家、立斩另从临省调驻军往祥云,安定秩序。”

写完,朱由校怀着沉重的心情,拿起另外一份。

意料之,也是坏消息。

“督办司田尔耕直奏陛下知道:

九月底时,黄河决口于睢阳,当地官府隐瞒不报,不做处置,致如今徐、邳上下一百五十里内悉成平地。”

看到这里,朱由校胸起了一丝波澜,沉吟片刻,即御批道:

“蠲免睢宁县天启二年、三年各项钱粮、徭役。南直隶巡抚何茂才革职查办,着军机大臣王在晋赴睢宁,主持赈灾。”

接下来的半个多时辰,朱由校就这样坐在西暖阁之,伴着头顶的电闪雷鸣,还有自阁内宣德炉传出的淡淡熏香,批完了刚刚送来的六十余份奏疏。

眼见皇帝批完了本子,一直侍候在侧的乾清宫管事牌子王朝辅,忙向阁外打了个眼色。

一名小阉默默走进西暖阁,抱起六十余份本子,转身就走。

朱由校伸了个懒腰,在心默默感叹,在明代做皇帝,这真不是个让人省心的活。

还不只是不能省心,想要事事握在手里,想要加强央集权,就得每一份本子都亲自过问、御批。

设立军机房,只是为以后发圣旨能方便点,慢慢形成绕过内阁,从司礼监拟旨,自军机房直发的模式。

现在的军机房,还不是后世鞑清的完全体军机处,但已经在自己这个皇帝有意无意的重权下,作用越来越大。

当然,光批本子还不行。

这六十多份奏疏批完,就得是六十多道谕令,上行下效不然和后世崇祯皇弟一样,花力气费工夫批完却不顶什么用,那怎么行

保障这六十多道谕令下达至地方的要素,其一是要有兵权,其二是要有听命的官僚系统,其三,就是要有相应的监察有司。

督办司、东厂,还有至今只有朱由校自己才知道的较事府,都是这种机构,专门为皇帝服务。

某个地方接到谕令后,官员依旧我行我素,督办司和东厂的作用就来了,他们会搜集罪证,奏往京师。

朱由校会使用这些证据以绝人之口,堂堂正正把那些不停自己话的地方官,换成听话的。

时间一久,地方上就会有所掌控。

天启二年逐渐开始的各种灾难,对大明朝是个沉重的打击,但是也有好处,那就是让朱由校不用再去编排什么理由,可以名正言顺的开始大力整顿朝廷官员。

山东三省大震,朱由校提拔了一批以温体仁、杨嗣昌为首的保皇派新锐官,他们现在已经在基层任职,发光发亮。

这次黄河决口,灌淹南直隶睢宁一百五十余里也不是什么小事,地方官府无为已是众口铄金的结果。

根本不需要朱由校再去用京报造什么势,直接下谕换一批官员就行了,因为在这个节骨眼上,朝廷赈灾救民的当口,绝对不会有人反对。

“轰隆”

恰在这时,朱由校陷入思绪时,空响起一道炸雷,闪电劈空,令殿内瞬间明亮,如同白昼。

燃着檀香的宣德炉轰然倾倒,声彻玉殿。

王朝辅连滚带爬地冲进西暖阁,双手颤抖,奉着一份刚由曲阜较事送来的一份密奏,看着没有丝毫慌乱的天启皇帝,松了口气:

“爷您等的密奏到、到了”

朱由校闻言抬起头,双目死死盯着他手那份密奏,微眯起双眼,用毫无感情地声音道:

“念”

王朝辅颤颤巍巍地打开密奏,只是将眼一望,便知此事结果将会如何。

他自然了解这位皇爷的秉性,岂是能让他人骑在头上的主,孔府,这次是要大祸临头了

他双膝死死抵在殿上,也就在这时,殿内微弱的烛火被忽然而来的狂风拂灭,透过又一道闪电,他赫然看见跪在周围的太监们,还有皇帝那张冷淡的脸。

较事的密奏简洁而又有力,只有一小行字,但足以令上头的天启皇帝明白整件事情原委。

“经查:系孔府所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4301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