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作者:崛起的石头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百零六章:七帅三十六将

书名: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作者:崛起的石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7

“东施效颦而已”

正这时,帐外传来一道轻蔑之音。

却是半月以前,自四川来京的督师朱燮元到了。

这位诸将领翘首以盼的督师,一路风尘仆仆赶来,入帐时身后还系着红色披风,腰间悬着的那柄尚方利剑,令人不寒而栗。

帐内静了片刻,包括上首那三名大帅在内,诸将领全都停住口舌之争,转过身来,抱拳齐声说道:

“参见督师”

“兵马储备、行军路线,皆已规划好了吗”朱燮元走在前往位子的路上,尚差几步距离,便就火急火燎地发声询问。

榆林总兵姜让出列道:

“禀督师,兵部相关此战的兵马储备,行军地图,沿途兵驿设置,都已被末将整理完备,进呈案上”

“好,你做的不错。”

朱燮元指示督标营将领将地图挂在身后,坐在座位上,将天启皇帝御赐的尚方宝剑以黄缎包裹,摆在身后一丈余长的条几上。

做完这些,他仿佛记起什么似的,抬头问道:

“这位大帅叫什么”

姜让正上下打量,见到尚方宝剑先是气息一凛,闻言连忙垂首禀道:“末将榆林镇总兵官姜让,愿为督师效死”

“末将等愿为督师效死”

诸将领齐声喊道。

朱燮元一愣,然后示意诸将坐下,拱手道:

“先自我介绍一下,本督朱燮元,先前在任四川巡抚,承蒙陛下抬爱,做了这次出关的督师。”

“还请诸位不吝指教,共建大功”

诸将领七嘴句的议论,朱燮元等了一会儿,待他们话音全数落下,方才继续说道:

“姜大帅本督已经知道了,就从这位大帅开始,大家先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互相熟悉一下。”

“毕竟都是要互帮互助,摒弃前嫌的。”

被指到这位,其实也是个“姜大帅”。

他站起身说道:

“末将姜弼,宣府镇总兵官,榆林卫人,世受武职出身。”

朱燮元有些惊讶头前两名大帅,竟然都是姜氏子弟,但并未多说什么,抬手示意继续。

第三人起身,抱拳说道:

“末将张万邦,大同总兵官,阳和卫人。”

“祖父张勋,曾任嘉靖、隆庆二朝阳和卫指挥使、左都督,死后因战功被朝廷荣赠劳禄大夫、一品正职。”

说这话时,余的诸将都在窃窃私语,张万邦脸上也洋溢着光彩夺目的笑容,显然,他很自豪能有这样的出身。

朱燮元点了点头,看向下一个。

这名将领比前三位都显得壮实许多,生的虎背熊腰,手上还布满了刀伤造成的疤痕,看起来十分凶猛。

他站出一步,用浑厚的嗓音说道:“末将蓟州总兵王威,通州人,祖上贫农,自幼父母双亡,家徒四壁,一无所有”

说完,就这么站了回去。

他这副与众人自报家门,恨不能把祖上及自己的功勋全部念出来截然相反的样子,倒是吸引了朱燮元的注意。

现在,很少有这样实话实说的武将了。

祖上贫农,自幼父母双亡,这种出身引得诸将哄堂大笑,朱燮元却是对这位总兵深深看了一眼。

这样的出身,如今蓟州总兵的位子,这却也证明了这个王威,是真正靠自己打上来的。

朱燮元打量一眼,发现这个王威双目熠熠有神,似有精光,步履之间,稳健而有力。

一下子,心中对他赞赏不已。

正要问出什么,却是榆林总兵姜让见朱燮元不断去看那个王威,心中不爽,在一旁插嘴说道:

“督师,这个王威,本来是做不到总兵的。”

“去年,他在蓟州给魏忠贤修祠,据说还到京师登门拜访了军机重臣,这才得以晋升。”

“他可不是什么好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朱燮元闻言,的确对王威的印象降低不少,他文士出身,无论如何,与阉党是不对付的。

不过他也没说什么,抬手示意继续。

姜让与姜弼对视一眼,回到队列中不断冷笑,对王威,更加是冷嘲热讽,低声讥笑他是小太监。

后列一人闻讯出列。

这是一位年过四旬的老将,他尽量直着身子,说道:

“末将萧如熏,肤施人。”

“历任宁夏镇游击将军、平罗参将等职,万历二十年春,平定刘东阳兵变有功,升宁夏总兵。”

一名身材瘦削的将军出列,抱拳说道:

“末将郭钦,初为诸生,后弃去。承祖荫,历官固原游击、分守协总兵,万历四十七年时录前功,进固原总兵官。”

郭钦说完,又有一名将领紧随其后,垂首道:

“末将姜爽,祖上姜汉,授世职出身,万历四十七年凭祖荫,进甘肃总兵官,协领团练。”

朱燮元忽然问道:

“你们三位”

榆林总兵姜让笑着回道:“亲兄弟,督师,姜弼是末将二弟,姜爽是末将三地,出于同门。”

“原来如此,姜氏真乃朝廷之山西柱石。”

除这次没算在内的辽东、山西二镇外,其余七个九边重镇的总兵官,仅姜氏将门就占据了三个,其中更有榆林、宣府这种险要之处。

朱燮元面上和他们打着哈哈,心里却是警惕起来。

这个现象,朝廷不得不防,需将这种情况禀明圣上,尽早对榆林姜家进行处理。

九边总兵官自报家门以后,余的诸将尽都一一出列,但这个时候的朱燮元,显然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细听了。

“”

“末将尤世威,榆林卫人,天启元年,累功积官至榆林镇建昌营参将,天启二年三月,调守墙子路。”

“末将候世禄,榆林卫人,授世职出身,今累官至凉州副总兵。”

“末将李昌龄,字玉川,镇番卫人,以世职出身,今累官至墙子路参将,守建昌营。”

“末将渠家祯,父亲渠世芳,祖父渠风,曾祖父渠亮,高祖父渠进。原籍安徽合肥人,授世职出身,今为大同镇广昌路参将,协守桃花堡。”

“”

并不是什么级别的将官都能到督师大帐来升帐议事的,除七大边镇总兵外,将衔最低的也是个参将。

自报家门以后,朱燮元对眼前这三十六名主要将领有了一定了解,也让他们各抒己见,畅谈战法。

在场的三十六名将领将衔都不低,出去以后,至少也是领带一军的人物,若非是朱燮元来了,常人只怕还真的难以镇服。

朱燮元明白,自己虽然有充足的西南作战经验,但毕竟没有去过辽东和草原,不熟悉当地的地势与风土人情,也没有同女真人和蒙古人交过手。

而眼前这三十六名将领,要么是世职出身,自小就受祖上名将熏陶的将门之后,要么就是久经沙场,以战功升迁的猛将。

其中更不乏如宁夏总兵萧如熏这种常年驻扎边关,与蒙古人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

如此重要的战事,朱燮元必须事先做好几个计划,对女真人和蒙古人的战法有一些了解,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看起来,还真要向他们适当的取取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551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