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兴汉室

作者:武陵年少时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百五十一章 以类度类

书名:兴汉室 作者:武陵年少时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5

“圣人何以不可欺日:圣人者,以己度者也。”苟子非相

离开承明殿后,皇帝来到更衣后室换上一套轻便的燕居服,忽然瞅了眼桌上的一盘点心,这才想起将法正叫来:“是什么情形说来听听。”

法正恭敬的端坐在下首,细细的将刚才发生的一切都说了出来,当他说道杨修的反应时,忍不住说了自己的看法:“臣前日到灵台查阅荆州雨水册,桓治献象那天荆州的确有大雨,河水暴涨,道路阻绝。可见桓治在路上因故迁延确实是真,而送至尚书台的献贺文书前后纸张并不相同,留有印款的纸张是交州的麻纸,前文写有陛下与太子的纸张却用的荆州藤纸,且字迹也略有不同,想必就是在荆州的时候臣适才察看杨德祖神情微妙,其定然是知情的。”

“所以你还是想让他到交州去”皇帝坐在榻上,手上拿了把干枣慢慢吃着,吮吸着枣核的最后一丝果肉,一边考虑着:“他虽恃才傲物,但这几年倒是没生什么是非”

法正立即道:“虽无是非,但杨修在谒者台经年,往来送迎,获知机密甚多,再如何也应历外任。何况如今朝廷已迁一陵,孝灵皇帝神思有慰,而世祖以降皆无邑守,后人岂不有非议之声何况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陛下威望正隆,实不必等到以后,且弘农杨氏负天下名望,也不可不预防为上。”

“那你说说,让他去交州做什么安排何职”皇帝嘴唇微张,穆顺立即有眼力的将手伸了过来,可皇帝却没有领情,一扭头将枣核随意的吐在了桌上:“你们都是秘书郎出身,王粲、韦诞他们几个都是做了将军记室,杨修外放,可不能差了。”

“交趾郡文学如何”法正有些心虚的低下了头:“那里蛮夷不靖,士民不服王化,让杨德祖去,想必能以一人教化抵十万兵。”

空气仿佛静了一瞬,就那么一瞬。

“孝直啊。”皇帝另吃起一枚干枣,异常清脆的声音仿佛让人回到了炎热的夏末:“我记得你与杨修的关系不好多年前他曾得罪过你,是么”

杨修的性格得罪过很多人,法正没有立即否定,似乎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段回忆。

“也罢。”皇帝咀嚼着枣肉里的甜味,站起身来,拉住法正的手,往他手心里塞了几枚红彤彤的干枣:“你的想法很正确,但这件事就到此为止,我只需要知道太子这两个字是何时加上去的就行了,至于背后的是谁,并不是最重要的。”

法正的后背已是汗津津的,他身上燥热,手心上的红枣仿佛是几块烧红的炭,他紧张的答应道:“臣谨喏。”

这真的不重要么法正退下时还在想着皇帝的话,如果是伏氏与杨氏等人暗中谋划,皇帝真的会像现在这样毫不在意么

当诏书下来时,本想置身于庙堂之外的司徒杨彪心里纵是万般不愿,也不得不亲自去往雒阳走这一遭,因为有些事情他已无法避免,尤其是在得知儿子杨修被拜为南海督邮,即将与桓治等人同行回交州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件事已经不容许他拒绝了。

尤其是在临行的时候,自己前一天还在与之谈论雒阳迁豪诸事、欲要有所辅助的司徒长史、左冯翊人游殷被突然调任京兆丞,取而代之的,则是奉诏接替游殷的尚书左丞法正。

在灞桥,杨彪看到笑嘻嘻的法正,心里仍是有些郁结,皱着眉躲在车内不出,而法正却是不以为意,作为长史的他理所当然的招呼起了户曹掾徐英等司徒僚属:“走吧皇命加身,我等得星火赶往雒阳。”

“不是去告谒文陵、抚慰迁来邑民么”徐英嘴上好奇的问着,一双眼睛却忍不住往杨彪紧闭的安车上瞟来瞟去:“可是还有其他要事”

对这样的试探,法正付之轻蔑一笑,反讥道:“难道告谒孝灵皇帝文陵就不是要事了”

徐英不再多言,这里最权威的杨彪不说话,他也拗不过法正这个长史。

一行人连日赶路,不久之后很快东出函谷,来到雒阳。河南尹刘备,雒阳令王凌等人早已久候多时,双方寒暄多时,杨彪一行人休整一天后,便率河南地方官员前往文陵祭拜,然后在文陵,杨彪接见了年纪轻轻的文陵长仓慈。

“仓孝仁年纪虽轻,但办起事来却不逊于经年循吏。安置迁来邑民,本是一件难有头绪、十分烦剧的事情,可他却处理的样样不差。”刘备对杨彪极力夸赞着,那副自豪的语气仿佛仓慈是出于他的门下:“太学五科选士,策试抡才,可见一斑。”

杨彪笑着回应道:“国家一直关切的便是迁来邑民是否安定,彼等在冀州等地时也算是乡里豪强,一旦抛弃祖茔家业,离乡至此,心中难免不平。是故牧民者治此要不在农桑,而在何以安静人心。”

刘备点头称是,深以为然,王凌在一旁毫不客气的说道:“河南尹曾是京畿,至今也是特奉朝请的中二千石大郡,多少人愿居此而不得,如今彼等轻易改籍,守护帝陵,是何怨之有”

杨彪有些不高兴,河南尹的地位再高,那也是过去的事了,想要迁居这里的都是些普通人家,真正在乡里有名望的豪强哪个愿意到这里来除非是雍凉那些边陲之地看到王凌说出这样口无遮拦的话后,刘备没有丝毫表示,杨彪也知道他们肯定都是一样的观点,并不觉得迁豪是什么坏事。

如今并州诸大族势力微弱,像王凌这样的只能依靠皇帝才得以自立,要想他们与杨彪一样反对迁豪,恐怕没那么容易,因为皇帝早已明确表示过,像并州这样的边陲之地是不在迁豪之列的。

而刘备皇帝制定的政策似乎从未真正影响过这些刘氏宗亲,反倒是近年来朝中得受任用的宗亲逐渐多了。

对此,杨彪也不想再说什么了,只是道:“如此最好,地方少事,朝廷和国家也能宽心。”

之后他心不在焉的接见了仓慈,又在私下里接见了来自冀州等地迁移至此的士人,代表朝廷对他们嘘寒问暖,杨彪本来想听听他们会不会有什么怨言,准备回去后以此向皇帝进谏。可听到的全是安于现状的好话,没有一句指毁,这让杨彪深感奇怪,难道是仓慈做的太好了

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杨彪打心里也不愿来走这一趟,因为这相当于是从侧面宣告了他支持皇帝的政策,正当他熬到时间差不多了,准备通知法正开始动身回去的时候,朝廷来的一道诏书让他立即明白自己此行绝非这样草草结束。

“以司徒杨彪录尚书事,留守雒阳,择迁冀州、青州、荆州等地豪民,建邑守世祖以下雒阳诸帝陵,如文陵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