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兴汉室

作者:武陵年少时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风铎音

书名:兴汉室 作者:武陵年少时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5

“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乾转坤,关机阖开。”潮州刺史谢上表

万丈金光照耀在沧池水面之上,无数碎金块银似得水纹觳皱在临水的栏杆下涌着,屋顶倒映着金色的反光,随着不远处的声音一高一低的进退着。

另一个沙哑的声音说道:“依臣之见,当初就该审慎用事,不该臣不是有意非议君上,臣的意思是,当初既是朝廷封拜袁术为扬州牧、后将军,如今彼等不仅聚众作乱、侵犯徐州,更是以朝廷给他的权位征辟僚属,全然辜负了君上的一番苦心此人虽要严惩,但如何照顾朝廷威严,也得慎议才是。”

这声音粗糙沙哑,让陈纪不由得想起了经常在战场上嘶喊大叫的武夫,联系到此人对皇帝独有的称呼,他不难猜出此人的身份。

那少年的声音在周遭的风声、水声中依旧清亮:“你有一句话说得对,袁术此人的确辜负了我一番苦心,他在南阳割剥富室、纵兵劫掠,这些事我都有所耳闻。但念在他袁氏累世清名,不忍加罪,便给他第二次机会,让他悔过自新。怎奈此人冥顽不灵、不识抬举,最后也莫怪朝廷先礼后兵吴硕,将适才这话加入诏书,要写明白,要使天下人知晓朝廷之心。”

“臣谨诺。”一个在此前从未发表过意见的声音应道。

第二次机会这倒是暗合君王仁恕之道,陈纪点了点头,但追述起来,依然掩盖不了皇帝以名制人的手段。

少年的声音在台轩之中回响着,像是有清泉涌于石上、或是有个好学的孩童在一字一句的朗诵经传:“着即罢黜袁术扬州牧一职,夺其假节,惟留常备员吏以供官署,再让其罢兵不要用诏书,用戒书,词句严厉些,要好好的训斥一顿。”

吴硕唯唯应下,没有再说话,显然是在当场拟诏,遣词调句,不敢分心。

只听少年又说道:“至于扬州我听说庐江太守陆康在该处屡施恩义,又乃吴地名士,深孚众望。我看,就由他来署任刺史,替朝廷经营扬州。”

“臣以为不可,依三互之法,陆季宁乃吴郡人,不宜为扬州刺史。”一个听起来很是忠厚的声音说道:“臣举荐豫章太守魏桀,其是右扶风人,素有清名、又曾为北军步兵校尉,知晓兵事,忠于朝廷。若以此人为扬州刺史,足以安集一方百姓、为朝廷牵制袁术。”

“这是司徒马公。”见陈纪面露疑惑,赵俨在一旁轻声解释说道。

原来是扶风乡党,陈纪这才勉强听清马日磾的声音,刚才应是此人在暗地里附和御史弹劾傅睿,想必是私心自用。他心下虽有不齿,但也认为对方此刻的理由确实很充分、跟陆康比起来,也更为合适。

“可,就让魏桀做扬州刺史,到底是从我手上走出去的人物,知根知底,用着也放心些。”少年也不犹豫,似乎忘记了刚才才呵斥过对方。他爽快的应了下来,接着又说道:“诏拜陆康会稽太守、加平南将军、封都亭侯、食邑三百户,再拜其子入朝为郎中。有此二人在,江东之事,当可无虑。”

还是那个低沉的声音:“吴郡都尉许贡与太守盛宪私下不和,未免龃龉生乱,有碍大事,不妨调其为豫章太守一来笼络江东士人之心,二来以免日后纷争。”

“嗯。”少年说道:“扬州的人事安排完了,也该说说徐州之地,沛相刘备派来的使者简雍,现在何处”

“尚在东海邸,预备明日传见。”有人如是说道。

少年雷厉风行,当即说道:“不用等明日,诸公今日就在承明殿将其唤来一见,徐州如今是什么情势,还劳诸公先为我探下底。”

简雍没有太重的官身,本就没有直接觐见皇帝的资格,让执政的三公代为接见附和朝廷的正规程序。简雍这一路跟着陈纪的车驾来到长安,陈纪心中有愧,不愿主动去见对方,此时听见皇帝说起简雍的名字、又说要询问徐州的情势,他心里不由得一突。

“臣等谨诺。”众人一齐唱喏,看样子是准备散会了。

“赵公留下,穆顺,去传召陈公。”

陈纪精神一振,适才默默在旁偷听了那么多机密的话,自认为对皇帝的才智性情颇有了解的他,此时不免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他察觉到里头的动静,赶紧站在正中央,恭顺的垂手而立。他所在的小轩与皇帝等人所在的地方由一条庑廊连通着,皇帝的座次应是正对着沧池,背后的来时的路自然不会在此刻让人走,所以马日磾等人皆选择从一旁的庑廊里走出来。轻柔的帷幕被拨动了几下,随即被穆顺给拨开了。

先出来的自然是马日磾、董承等三公,随后再是侍中杨琦、尚书令杨瓒等人。

这些人里头几乎全都是熟面孔,当初董卓把持朝政,大肆征辟名士,陈纪因此而被拜为侍中。所以算起来,他与马日磾、杨琦等人算是当年在雒阳时的旧相识了,只是后来他忤逆董卓迁都之议,惹得董卓不快,这才赶紧接过封拜他为平原相的诏旨,急忙跑出去赴任了。

当时朝廷打算让他担任司徒、后来见他走了,又有玺书追拜太仆,征尚书令。陈纪畏董卓之势,皆不听命,若非有这些故事在里头,他此时少说也是三公宰辅、与马日磾等人并肩而立的人物。

见马日磾等人依次走来,陈纪兀自不动,等他们离自己尚有数步之遥的时候,他这才动了一下身子,作势欲拜。

“慢、慢”杨瓒连忙跨了一步,伸手扶住陈纪,笑说道:“陈公乃先辈旧齿、德配上公,该是我辈拜你才对。”

“世上岂有三公拜九卿的道理不可、不可,切莫为我乱了制度。”陈纪不为所动,坚持要依礼下拜。

董承在一旁冷眼瞧着两人虚与委蛇、互相客套,心里很是想说此处自有大汉朝臣,无有名士之分,该拜则拜。但他也知道这么说定会引起众怒,索性改了口,微微有些不耐的说道:“朝廷制度不可废,我等与陈公平揖即可,君上还等着见呢。”

杨瓒脸上尴尬之色一闪而过,很自然的接受了这个说法,于是马日磾、董承、以及杨琦、杨瓒等人与陈纪互相拱手平揖,吴硕则是以晚辈的姿态对陈纪拜了一拜。

虚礼过后,陈纪在经过杨瓒等人时,轻声留了句容后叙旧的话语,这才在穆顺的引导下,走进钓台正中。1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