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兴汉室

作者:武陵年少时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四十章 衔愆效命

书名:兴汉室 作者:武陵年少时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5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庄子人间世

依照皇帝接见诸侯王、列侯的礼制,侍中应该在皇帝站立相迎的时候跟着高声唱赞:“皇帝为诸侯王、列侯起”然后负责引导前行的太常会在一旁跟着唱和,于是双方见礼,依次坐下。

即便是接见丞相,皇帝也是照此礼节,在这个皇权尚未到达巅峰的时代,君臣之间的礼节充分体现了皇帝对王侯、大臣的尊重,以及对应的地位。

在琅邪王刘熙与阳都侯刘邈相继入殿的时候,侍中邓昌早已站立,就准备等皇帝站起后再依例唱赞,然而皇帝并没有站起来的举动,而是仍关注着手上的棉布,好像棉布上面的花纹是绘着山川的地图。

邓昌有些急了,不但是皇帝失礼,更是他没有尽到劝导的责任:“陛下”

这时陈纪已经带着刘熙等人进来了,看到皇帝仍坐着无动于衷,陈纪与刘熙等人的脸色俱是一变。刘邈的神色中是带着惊骇,而陈纪则是有些不悦,他直言谏道:“陛下,王侯觐见,依制当起。”

皇帝好像是这才看到他们了一样,随手将手上的棉布放下,慢条斯理的站起身来,虽然态度并无任何轻慢,但就是给人一种轻视。

陈纪吸了口气,不敢再作强谏,与邓昌二人互相完成了唱赞,便皱着眉,一副不高兴的样子退下去了。

“听说你明日就要启程回琅邪了”皇帝抬手让穆顺将桌上的棉布收拾到一边,转头对面色忐忑的刘熙说道:“行程都已打点好了你们琅邪国历代先王有德,近年来各处丧乱,青徐之间几次兵燹都未祸及王宫,你的家底可比淮阳王丰厚多了。”

“一切都是有赖陛下之德。”刘熙战战兢兢的说道:“其实袁谭、吕布、昌豨等逆入寇琅邪时,国中也是遭乱,多年积蓄为之一空。好在故室尚存,局势平静后方才启封,得以献金助战。”

琅邪国曾有两个国都,孝王刘京曾建都莒,穷极伎巧,殿馆壁带皆饰以金银。在几度残破后,刘熙还能从故存的地宫中发掘少数珍藏,在朱儁入沛县督战时献出报效。

“听说袁谭入琅邪时对你还算尊重”皇帝好奇的问道。

“唯唯。”刘熙额头不知觉的冒出了汗:“这是因为”

“因为你在国中改称了兴平的年号”皇帝面无表情的淡淡回道。

“陛下”

两人脸色大变,皆惊惶的拜伏在地。

这个事情他们很想解释,但又无从解释,当时刘硕在袁绍的支持下称帝,袁谭兵威临于城下,刘熙既不能、也不敢违逆袁氏的意志。如今刘熙自己的事情还没抖露出来,皇帝俨然是要翻前面的旧账,这让他该怎么答话

刘邈在一边接话说道:“当时形势迫于人,琅邪国无兵无卒,为保全国中祭祀,不得不如此,还望陛下睿鉴”

“当时多少士人争相附之,何况是琅邪王呢此事确实不能太过苛求。”皇帝点点头,似乎为刘邈所说动,他继而言道:“无兵无卒,这倒没什么要紧的,昔年吴楚七国,能抗天下乎怕的就是有心,阳都侯,你以为呢”

话头一时转向了刘邈,他倒是比侄子要沉稳多了:“陛下睿鉴,今朝廷威临海内,莫敢不从。陛下施行仁政,万民莫不悦服,此之谓人心所向。纵有奸猾不知大势,也是徒惹人笑耳。”

皇帝深深的看了刘邈良久,感慨说道:“话虽是这个道理,可我身居此位,却是一日不敢懈怠啊。”

“陛下是为万民计,治国自然要如履薄冰。”刘邈低声奉承道。

皇帝思索了一阵,忽然望着刘邈说道:“你还身担着太原太守,治理一郡十六县,民户十万,也不得轻心大意。”

他话里像是很看重刘邈,但似乎意有所指,刘邈回过味来,立即接口说道:“臣身为宗室,亦为臣子,愿为陛下走牛马、填沟壑,恪守职事,何敢不从”

这还算是个聪明人。

皇帝心里想到,宗室里有才能的不多,身居高位而且能用的目前只有刘邈以及豫州刺史刘艾。与其他朝代末期不同,汉代末期有太多出类拔萃的刘氏宗亲,他们都各有长才,只是都是一盘散沙,没能充分发挥出真正的潜力。

若是能将这些有才能的宗亲都利用起来,未尝不能成为皇帝推行改革的助力,毕竟他们不是世家豪强,今后改革的领域大多数都涉及不到他们身上前提是皇帝能完全驾驭这把双刃剑,不让宗室里出现一个过于强势而有声望的领袖。

道德完人是皇帝所不需要的,刘邈虽然才干不算特别突出,但好歹有把柄在,只要对方听话

“正旦大朝之后,幽州有三郡乌丸、并州有鲜卑等族首领请开市互贸,你久在并州,应当知道吧”皇帝在得到刘邈确切的答案后,又接着问道:“前度镇北将军张辽因此上疏,将互市视为资敌,极力反对,想要整军备战。而刘公却上疏赞成,想借此开边境和平你是如何看的”

刘公便是并州刺史刘虞,在回到并州后,他又重新开始处理起并州的民政夷务。早在他担任幽州牧的时候便一力促成与塞外乌丸的互市,赢得了偌大的声望,但也招致了公孙瓒的仇视。

后来幽州数年间没有胡患,刘虞将其归功于自己怀柔,而公孙瓒却认为是自己曾经几次征伐换来的和平。

如今因为边患的事情,张辽与刘虞又起了异议,这一次刘虞的坚持多少有些底气不足,因为他知道自己比不了张辽更得圣眷。然而刘虞的观念得到不少人的认可,不少朝臣认为当下最好是边境无事,少起争端。

刘邈深知这里面的关隘,斟酌一番后,他语速缓慢的说道:“依臣之见,镇北将军与刘公其实都没有错。不互市,是为了避免敌人因此强大;互市,也是为了避免边境滋生战祸。”

此时他仍稽首伏在地上,皇帝没有唤起,他也只能以这个姿势对答道:“如今塞外,鲜卑大人轲比能虽有智勇,但未能统率各部,眼前暂可称无虑。而三郡乌丸部族虽少,人马却精,又近居辽西等地,久之必为大患。”

“你是说,鲜卑可以互市,乌丸却不得交通”皇帝领会了刘邈的意思,这与他心里想的或多或少有些一致。

“即便是对于鲜卑,彼恭顺之部族,可与之互市,彼不恭顺之部族则与之隔绝。”刘邈自从入仕便是在太原,长期与匈奴、鲜卑人打交道,如今匈奴人早已改汉姓、移汉俗,比照汉民编户纳赋役。虽然没有以前自在,但许多底层的匈奴人都享受到了安稳的日子,不用再忧愁今日去何处放牧、也不用忧愁没有粮食铁器。

对于匈奴人逐渐忘却自己旧身份的境况,朝廷看在眼里,其他的异族如鲜卑、乌桓也看在眼里,当日他们之中的贵族们自然不会放弃特权去过这种日子,但羡慕匈奴人在汉地衣食无忧、能够自由贸易却是事实。

“塞外风俗与中原大为迥异,讲求恃强凌弱,不讲仁义道德。”刘邈以自己这些年的观察见闻,配合着一丝对皇帝的揣摩,微微抬起身子:“中原粮谷、布帛、铁器是塞外所需,倘或有一恭顺之部族因此而富,其他部族眼红之下,要么,会率众归顺朝廷,祈求恩赏、要么,会互相侵夺。届时漠北人人离心,局势动荡,朝廷可借此休养生息,十数年后,不需精兵,亦能得克敌之功。”

皇帝感觉不可思议,原本随意靠在凭几上的他此时慢慢挺起腰背,手抚桌案:“这都是你想出来的”

这种想法卓有远见,确实不像是刘邈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所能想出来的。

然而刘邈偏偏低下了头,笃定的说道:“此乃愚臣浅见。”

皇帝为此想了一想,声音也放缓了些:“既然这样”他好似才看到始终跪伏在地,不敢作声的刘熙:“都起来吧,琅邪王。”

“臣谨诺。”刘熙在地上早已跪的两腿发酸,他不知道自己的叔父是用了什么法子,能让皇帝不再追究前过。此时他总算得到皇帝如同赦免的一句,忙坐回席上,应声答道。

“你是宗室,如今是刘氏的天下,应要比士人更知道忠义。”皇帝略带警告的说道:“淮阳王虽遇黄巾,弃国而走,但到底没有留下附贼。如今我也许他复国,倒没有太过惩处。你也是同样,念在昔年琅邪孝王有贤名,今大罪可免,小罪难逃,不然何足以儆效尤,明白了么”

“臣谨诺。”刘熙高兴地心头一跳,压抑着喉间喜悦,低声应道。皇帝的意思他也稍许明白,可怜淮阳国本就地少,最后不仅没能得到朝廷的厚赏,还被分走了两个县。如今琅邪国也应该是同样,虽然刘熙贵为诸侯王,早已没有治民的权力,但土地一分走,自己的租税势必会相应的削弱,琅邪王室本就元气大伤,如何还能割肉一时倒有些舍不得。

在他犹豫的瞬间,一旁的刘邈便急不可耐的帮他果断应承了下来:“东莞、东安、莒县等地本为城阳郡,后封为王土,再赐予琅邪。孝王时因莒县有城阳景王祠屡兴不安,后竟致迁都开阳,乃得免二王同居。可见琅邪与城阳不适一体,今请分之,以重建城阳郡。”

“此事可下承明殿议。”皇帝一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复,而是看了眼刘熙:“毕竟是祖宗封赐的茅土,琅邪王确有此意,可具名上疏陈请。”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臣、臣不敢有所异议,琅邪国地广人众,臣常惶恐不能自守,今可退守修德,谨保王室。”刘熙此时也反应过来,努力在皇帝面前补救道。

皇帝微微颔首,转头对穆顺说道:“将这里的棉布赐给琅邪王。”

“臣无功不敢受赏。”这回刘熙学聪明了,立即拒绝道。

“那就赐给阳都侯。”皇帝也不在乎是赐给谁,总归是表个态,他又带着打量的目光看向刘邈,道:“阳都侯适才提议的方法大有可行之处,乌丸是眼前之患,不可使其壮大。而盘踞并北的步度根这几年来还算恭顺,他今年派人朝觐,提议互市,我这里的意思,是暂且答应他。不过条件是彼等退出朔方,释放归还汉人奴隶。”

历史上的并州早已大部分沦为了胡人牧马之地,直到晋朝统一也没能完全收回来,一方面是三国分裂、实力不允许,另一方面是南匈奴、鲜卑等族早在并州扎了根,实力盘根错节,积重难返。

如今皇帝早在经略河东时便趁着南匈奴作乱,派徐荣、段煨一举扫荡王庭,将匈奴编户齐民,推行汉化,收复了西河、定襄、上郡等故土,进一步将异族的势力往北压缩。就连乌桓也成了治下之民,与当地官府互不侵犯。

时至今日,并州只有朔方、云中、五原三郡仍在鲜卑的控制之下,而这三郡也是战略要地,朝廷必须要将其夺回来,鲜卑也视其为膏腴,不肯轻易舍弃。好在朝廷已经匡复天下,锋芒正盛,有南匈奴覆亡在前,互市之利在后,威逼利诱之下,步度根也只得做出让步。

“互市的地点限制在美稷,互市的货物也要有所限制,可用粮谷、布帛、珠玉珍奇交换牛马羊等牲畜,而铁器等物一律不得入市。”皇帝对互市的规矩做出严格的要求,虽然尚未交付承明殿共同商议通过,但他的语气却已是板上钉钉:“政策由朝廷定下,你在并州要全力督促此事,胆敢违者,不须管是几世三公,皆依法严惩”

“臣谨诺。”皇帝的命令无疑是一副重担压在刘邈的肩上,刘邈既欣慰自己尚有被皇帝看上的价值,又为难于这一项决定:“只是臣只是太原太守,美稷乃西河郡所辖,两地距离遥远,今后既要治太原之民、又要理美稷之市,恐怕难以两全。”

刘邈以为皇帝会将他调任西河太守,西河郡地域广大但民户稀少,他可以有足够的精力放在互市上,可是皇帝却给了他一个模棱两可的回复:“现在不好管,以后就管得到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