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兴汉室

作者:武陵年少时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百零二章 谋主咨诹

书名:兴汉室 作者:武陵年少时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5

“召而不入,危而不持,亦天下之罪人也。”p

在皇帝的印象中,刘焉也就这一两年的活头了。若是趁着明年刘焉病死,内部群龙无首,外有大军逼迫,朝廷就只需要在汉中打一仗,然后便能顺势得到益州全境。只是明年将至的旱蝗却给这个计划笼上了一片阴霾,如果朝廷的军队在地形险恶的汉中陷入僵持,不仅耗费粮草,前方的战况不利也会影响到后方的人心。p

战况一旦不利,人心一旦浮动,最坏的结果恐怕就是关中再度盗贼四起,破坏生产,朝廷好不容易打造的中兴势头将岌岌可危。p

所以皇帝现在对是否继续坚持原计划攻略益州,而感到犹豫不决,这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他不得不谨慎考虑。p

“陛下。”荀攸语调低沉,却咬字清晰:“初平二年中,米贼张鲁据汉中自立,于今不过二载。前太守苏固颇有能名,在其死后,汉中吏民多有为其死难者,是所谓张鲁根基未稳,民心未附之故。米贼所奉行的五斗米道,与蛾贼所奉行的太平道师出同源,此辈极善妖言惑众,张角、张梁等贼首便是其例。如若任其蛊惑黎庶,数载之后,汉中岂可易得”p

荀攸等皇帝静静地想了一会,又缓缓说道:“旱蝗一起,即便朝廷早有绸缪,也会伤及元气。益州沃野千里,百姓殷富,高皇帝因之,乃有汉室四百载基业。若彼时能有益州相助,不仅关中民力可复,朝廷亦能势力大增,睥睨天下。”p

听他这么说,皇帝并没有露出惊奇的表情,反而轻轻颔首,显然是知道荀攸为何这么急切的想兵进益州。p

张鲁立足汉中不久,民心未附、根基不稳,正是出兵讨伐的最好机会。而朝廷将面临的旱灾不知道会持续多长时间,一个地方连续出现数年旱灾的情况不是没有先例。如果朝廷不趁着明年旱灾之前速战速决,解决汉中的威胁,打通关中与益州之间的联系,那么等朝廷处理好旱灾之后,汉中恐怕就没现在这么好打了。p

时局瞬息万变,如果不及时拿下益州,增强实力,数年之后,谁又知关东会有怎样的变化届时再想图蜀,所需顾虑的外界因素、限制条件将会更多。p

当然,这些原因都是从汉室的利益出发,对于荀攸本人来说,必然还有其自身的诉求。p

皇帝似乎想起了什么,借着刚才的题目,语气很委婉的说道:“惜乎蜀地崇山峻岭,粮草转运何其艰难,即便运至关中,也是十不存一,杯水车薪罢了。”p

荀攸先是一愣,旋即也很干脆:“蜀道艰难,若有所需,却不可不运。昔年孝武皇帝时,关东米粮经漕运转至朔方,路上损耗何止万千,依然是非运不可,毕竟国事为重。”p

“荀君说的对,要以国事为重。”皇帝简洁的做出评价,其实是将这话刻意重复了一遍。p

荀攸安然一笑,揭过了这个话题:“米贼断道,割据汉中,朝廷师出有名。至若益州牧刘焉听信谗言,错付下属,也是罪不容恕,不宜再任方伯。”p

皇帝点头笑了一声,说:“此次除开司隶、雍凉并等州以外,关东各州郡遣使上计的都有谁”p

“荆、徐二州,以及北海吕布都会使派人来。幽州公孙瓒想必也会派使者间道来朝,至于兖州,据说曹操也有此意。”荀攸小心的提道。p

“关东的事,等王端出使琅邪回来了,再一并谈论,此时不急。”皇帝呼出一口白汽,说道:“依我汉家制度,诸王三年一朝,彼等去年遣国内太子、宗室来过了,路途不便,于情于理,也不好教他们今年再来。故而今年岁旦大朝,恐怕没去年那般热闹。”p

闻弦歌而知雅意,荀攸立时说道:“可遣使入荆州,溯江而上,诏益州牧来朝。”p

“快十二月了,来得及么”皇帝怕刘焉用时间不够来搪塞。p

“主要是看他有没有这个心。”荀攸说道:“无论如何,光是接到诏书之后,他也知道该做出取舍了。”p

皇帝垂眸思考了半晌,最终点了点头。p

诏刘焉入朝,不过是给他一次机会,顺便为明年拿下汉中后可能会扩大化的军事行动做个名目而已。p

荀攸忽然说道:“刘范、刘诞等兄弟三人”p

“事关紧要,彼等的举动,平准监都看在眼里。”皇帝悠悠说道:“这次声东击西,都以为是要征讨宋建,他们未必能探听出什么来。”p

“但是”荀攸欲言又止。p

皇帝断然言道:“黄公是个聪明人。”p

荀攸这才住了口,明白皇帝对黄琬还抱有回护之意,于是不再尝试着说下去,转而另道:“至若汉中,臣以为,除了张鲁以外,还有一个人需要留意。”p

皇帝眸中微露探询之色,好奇的问道:“是何人”p

“骆曜。”见皇帝露出回忆的神色,荀攸提醒道:“熹平至光和年间,妖贼四起,冀州有张角传太平道,汉中有张修传五斗米道,三辅有骆曜教民缅匿法。骆曜此人收纳黎庶,带百姓躲避赋役,聚众谋逆。中郎将盖顺去年清剿关中盗贼匪患,骆曜其时就在覆车山为贼首刘雄鸣画策献计,刘雄鸣降时,他便趁乱脱逃。此人长恶不悛,始终与朝廷顽抗,如今应在汉中,朝廷要留心提防才是。”p

皇帝喔了一声,模模糊糊的记起这么个人来,当初他还好奇过此人能在山林中藏匿百姓身形、不使其被人发现的缅匿法与后世的伪装迷彩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当骆曜遁逃之后,皇帝便逐渐忘记了这么个人,此时经荀攸的提醒,他又再度回想起来:“那个青牛角的供词里也提到过此人,彼二者曾经所图非小。”p

“唯。”荀攸点点头,说道:“前两年朝廷衰微,天下丧乱,便有人想效绿林、赤眉等前人事迹。然则智略不足,又不明大势,终至死地。”p

皇帝将两只手在炉上烘烤得暖暖的,此时将其收回袖中,在凭几上舒展了一下姿势,放眼望向沧池上空漫无边际的碎雪:“若是此辈真有智谋,当初张角等蛾贼造反,青牛角、骆曜等人何不出面力挽狂澜骆曜在关中经营十载,也未成气候,到头来还不如一个刘雄鸣。可见此辈尽皆宵小,就算一时逃窜,也不足为虑。”p

荀攸深深看他一眼:“臣也是作如此想,只是念及益州牧刘焉笃信方士,故想到这其中会不会有所关联。”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