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兴汉室

作者:武陵年少时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兴

书名:兴汉室 作者:武陵年少时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5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p

荀拿起一柄小剪刀剪短了过长的灯芯,又顺势挑了挑,好让它燃烧的更亮一些。室内立即明亮了几分,吴硕嫌有些闷热,忍不住起身将窗子打开一条缝,他站在窗边嗅着冷冷的空气,侧身面对着荀,道:“文若可是有什么法子”p

见荀不语,吴硕脸色变了便,好似下定了决心,走到荀身边,躬身低声道:“此事关乎朝廷大计,办好了,可上解君忧、下纾民困。文若,你纵然信我,便不该这样瞒着。”p

“我这只是一家之言,论及经营之道,我不如糜竺多矣。”荀慢慢放下剪刀,开始整理起桌案上的书简。p

“文若”吴硕心知对方定然不会有什么好主意告诉他,但这却是一个让他自证的途径,只要能因此与荀达成一次合作,以后就可以慢慢的铺好双方紧密联合的桥梁:“即便是一家之言,只要于国有利,吾等大臣亦不能轻忽,至不济,可先以我的名义去禀明陛下,坏事皆由我来承担。”p

“我也不是这个意思。”荀脸上浮现出一丝为难,他持着半卷书简,犹疑了一下,然后道:“只是近来有不少人向我请托,想入国子监。”p

“想入国子监”吴硕不由得直起身来,国子监内人数不多,但皆为二千石子弟,策试出来后更是前途无量。今日皇帝才决议授予策试优秀的监生贤良的身份,择入三署郎,他日出来就会走一地令、长的路子。国子监地位远高于太学,收到世人重视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而要想进国子监,除了父辈为二千石以外,也只有皇帝特诏恩荫才得以入读,旁人要想让子弟混进去结交人脉,难度堪比每年在本郡争夺那一个两个孝廉的名额。p

“是哪些人”吴硕追问了一句。p

荀忽的抬起了头,目光幽幽的看向了吴硕。p

吴硕立时明白过来,除了彼等地方大族豪强,谁还有资本却没资格挤进国子监呢p

国子监充盈着众多高官子弟,一个士人,要游学多少次、拜谒多少门第,才能一次性接触如此之多的资源结交权贵虽是主要,但国子监祭酒任安,教习孟光等人俱是熟读五经、名重一时的大儒,教学质量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这样优渥的条件,就连部分大族都闻之心动。p

“如今国子监只许二千石以上官员及功臣勋旧子弟入学,若非特诏,恐怕旁人轻易是进不去的。”吴硕如是想着,国子监由于生源限制,至今只有一百多人,在关东诸州一一归复以后,也不过两百多人。要是想上疏请皇帝扩招的学子的话,或许还得费一番思量p

他想了一会,看向默不作声的荀,脑海中蓦地前后联系起来,忽然想到了什么,念头一转,假意叹了口气:“如今太学有生员五千,每年所耗衣食、薪米等物不下千万,房屋修建、桌榻添置之费也不在少数,这还不算陛下从少府特拨给贫寒学子的劝学钱。而太学生每年仅交束不过一人几块肉,即便豪富之家也不过几百钱,长此以往,朝廷固然得士,但入不敷出,也是让人难办啊。”p

荀安静的坐在席上,闻言笑道:“育才大计,再多花费也是应该的。但是朝廷用了钱,自然要从别的地方寻补,所谓损有余以补不足,此乃天之道。吴公以为呢”p

“物贵稀而不贵多,人也如此。”吴硕说着在荀身边跪坐下来,目光炯炯的望着对方,凑近说道:“国子监如今不过两百人,依我之见,可增至五百人。彼等阀阅之家不乏良才欲求上进,而太学又是给寒微之家出路,岂能再与彼等争之”p

“是这个道理。”荀轻叹一声,低声道:“有不少人向我提过此事,说国子监与太学地位等同,但学生却不多,太学明经科每年招入都有定额,多少人进去不得。我这几日本想上书陈情,但正旦在即,一切事都应放在年后去说,于是便耽误了。”p

尽管太学五科实行了数年,但在没有见到成效的情况下,时人的思维惯性依然没有得到改观,许多人仍是以明经科为重,治剧科次之,其余诸科皆为末学。每年的太学招生,都是明经科报的人多,豪强大族也都是选择的明经,至于其余四科则多为寒微。不能在名师大儒座下学习经义,而州郡举荐孝廉、茂才的力度一年比一年严苛,如今不光是被举荐者要统一到公府进行策试,就连未来三年内被举荐者若是出了道德等方面的过失,举荐者也要受到连坐。p

经过朝廷对察举的日益整顿,地方郡守县令也不敢轻易举荐,豪强大族少漏子可钻,为了进入仕途,只能寄希望于朝廷中央开办的学校。与太学拥有各类科目相比起来,国子监只按经义分科,对于传统豪强士族来说,国子监是比太学更要好的去处。p

选官任官的方式与途径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大量人才被引流至太学,按照皇帝所制定的策试规则进行选用,虽然皇帝并没有直言要废除察举与征辟的制度,但在有识之士的眼里,就算不废除,以策试选任官员的制度必将取代以往一旦举荐便能授官的粗犷流程。p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不适应潮流的改变,试图提出异议并阻挠;而有的人却懂得主动顺应时势,并将身边的人拉入这股潮流中去。p

“只不过,朝廷养士不易,国子监虽比同太学,但到底是尊贵些。”吴硕直直的盯着荀的眼睛,似乎想从中捕捉到一丝确定:“所以这束自然不能如太学那般流于形式,记得当初我拜名士为师,光是束便交了上千钱。”p

名士大儒收门生往往逾千数,只有天资过人、或者是亲故、其他大族子弟才是象征性的收取束,而像是一般站听、旁闻的门生则是会收取很高的束。荀听到这里,心里顿起轻视之意,吴硕既然没有说出师傅的姓名,想必也不是什么名士。p

“新招国子监生三百人,只收束千钱”荀微微挑眉,说道:“区区十五万钱,于朝廷而言不过杯水车薪。”p

吴硕有些讶异的看向荀,一时竟弄不清楚对方究竟是什么意思,在对方的注视下,吴硕只好说道:“那就万钱,如何这样一来,国子监每年可得三百万,这钱可以用于太学,正好合乎文若所言损有余而补不足。”p

“一切都依吴公。”荀微微颔首,做足了仪态,仿佛他才是货真价实的尚书令,吴硕只是向他问询意见的属吏。p

有些人天生就有名臣的风范,而有些人无论怎么去模仿都像是跳梁小丑,吴硕很快也察觉到了两人之间异常的相处模式,神色不由尴尬了几分,轻咳一声,旋即起身走回自己的主位坐下。p

事情到此就算了解,吴硕以本人的名义在年后向皇帝提出扩招国子监的献策,算是他邀买士心的举措。而每名新晋监生需纳的万钱束,也能为朝廷提供一笔财源,虽然在荀看来,皇帝势必会将这束的钱再往上提,而提的越多,所受的压力与非议也就越大,承压之下,再谈妥协就容易了。p

夜色已深,承明庐依然亮着灯,今夜在此值宿的正是侍中荀攸。p

明天一早的正旦大朝是最重要的大典,不仅是皇帝光复天下之后的第一次大朝会,更是要在此宣告决定未来数年大势的时刻,不容有丝毫差池。所以司空、录尚书事赵温;侍中、平尚书事荀攸;尚书令吴硕等人纷纷值宿宫中,以备非常。p

夜深难寐,荀攸裹着厚厚的大氅,在温暖的承明庐内烤着炭火,斜靠在凭几上借着火光看书,一只陶壶半埋在热灰里,正滋滋的往外冒着水汽。p

门从外间被人敲响,荀攸眼皮动也不动:“有何事”p

皇帝有时晚上谈兴大发,常会半夜命小黄门至承明庐唤人共叙,有的人不堪其扰,有的人则视其为接近皇帝的契机,每每在夜里熬夜晚睡、守株待兔。荀攸不常值宿,但也知道皇帝有这个扰人的癖好,好在皇帝也通情达理,每次都会预先使人过来看值宿的睡着没有,倘若睡着了便作罢,没有睡,便径直往点灯的房间过去。p

荀攸想着,或许是小黄门见自己的房间尚未灭灯,故才过来请示。p

“闻到里面的酒香了,快开门”门外是一人清朗的声音,那玩笑一般、毫无顾忌的态度,仿佛这里是他家似的。p

听到这个熟悉的声音,荀攸心里一惊,立时丢下书本,忙走过去打开房门。p

只见皇帝身披一件深色大氅,独自立在门边,在屋檐外的夜空中纷飞着鹅毛似的大雪,穆顺等几个人提着灯笼瑟瑟发抖的站在后面。p

“侍中臣攸叩见”荀攸大惊失色,下意识的拜倒道。p

“嘘,不要惊动别人。”皇帝在唇边竖起一指,眼角流露着一丝狡黠。他挺拔如松的站在雪景里,脸庞不知是被冻的还是被雪光所映照,显得格外的苍白,使皇帝的气质冷峻了不少,但他的眼睛依然是那么的深邃有神,仿佛比夜色还要深:“既然来了,不邀我进去么”ァ首发、域名、请记住p

“喔、喔。”荀攸才从皇帝亲临的惊讶中回过神来,忙站在一边,伸手邀请皇帝入内。p

皇帝手上还很有雅兴的提着一只灯笼,他进去后将灯笼交给身后的穆顺去吹灭,自顾自的走到炭盆边,指了指那只陶壶,扭头笑看向荀攸:“今日你我君臣才在承明殿定下禁酒之令,你便知法犯法,还是在宫中,该当何罪”p

穆顺上前将皇帝身上湿冷的大氅脱下,挂在一旁的梁柱上,又接着从随身带来的食盒里拿出几碟炙肉,一一放在炭盆边空着的桌案上。p

荀攸见到这里,便笑着说道:“诏书尚未发下,臣如今算不得公然犯禁。”p

“不行,我还是得罚你。”皇帝故意瞪了一眼,转而笑着招呼荀攸与他凑在炭盆边坐下。p

只见皇帝翻出两只酒碗,朱漆龙纹的漆碗在他手中灵活的翻转着黑红两面。酒碗被放在桌案上,皇帝又拿铁钎试图去炭火中挑出温酒的陶壶,穆顺见到,忙伸手欲要抢过:“陛下,这还是交给奴婢来”p

皇帝拿着铁钎的手驱赶似的一摆,穆顺的手便僵着缩了回去。p

炽热的陶壶被稳稳地挑起,放在地板上,发出吱的灼烤声。p

“就罚你为我倒碗酒吧。”皇帝将铁钎放在一边,轻拍了下手掌。p

荀攸轻轻一笑,也不多言,拿起两根筷箸将陶壶的壶盖夹起放置一边,然后从旁拿出一只竹制的酒勺,从中舀出其上有不少绿沫的酒分别倒在君臣之间的酒碗里。p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皇帝从记忆里十分应景的顺口诵出诗句,他指着那碗泛着绿沫的热酒说道:“这是新酿的酒”p

所谓绿蚁往往是古人酿酒技术尚不发达,新酿的酒往往未经过滤,底下的酒渣会经过煮沸后浮起,其色微绿、其状似蚁。p

“前不久家人从颍川来,特为带来的。”荀攸不紧不慢的解释道:“那时朝中尚无禁酒之议,故而家人送来,臣便收下了。”p

“这是小事,无关大碍。”皇帝拿起酒碗,与荀攸碰了一下,便小心的吹了一口,稍微抿了点微烫的酒。热酒下肚,在外面冻的有些僵硬的身躯登时暖和了不少,皇帝惬意的叹了口气,若有所思的说道:“我记得四民月令里有提过,正月里恰好是酿春酒的时候。”p

荀攸也只是用热酒润了润唇,并不急着大口饮下,如是说道:“春酒用来祭神祀祖,宴请宾客,以供寻常之家一年之用,虽各地酿法不同,然民俗皆是如此。”divdiv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