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兴汉室

作者:武陵年少时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五百九十四章 凉飕雾晦

书名:兴汉室 作者:武陵年少时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5

“何谓隐之天大寒甚暑,疾风暴雨,大雾冥晦。”

建安四年夏初,秋谷未出,但好在拥有冀州之后,大军短时间不缺粮草。五月底,皇帝趁张辽与袁熙、高干在河间大战之际,率领南北军及樊稠等部兵马出安平,沿漳水东进,直击南皮。在平原国的监军谒者鲁肃、中郎将太史慈也率于禁、李典等部兵马北上,连破重合、东光等县,在南皮城下与皇帝会师。

此时皇帝已知雍凉羌胡不成气候,遂不再顾忌,挥军直入,途中更是将凉州的捷报晓谕三军。军中将士这半年来多是忧心乡里家小,士气不高,如今知道家乡平安,全军上下当即就振作了起来。

南北军本就精锐,饶是南皮乃渤海重镇、袁绍起家之地,积粟十万,居然在一开始险些顶不住官军猛烈的攻势。袁绍不得不鼓起勇气登陴拒守,与几名将校喝令杀敌,这才勉强守住。大军退后,刘晔督造的霹雳车在城下一字排开,再度发挥了极具视觉冲击的作用,河北袁军从未见过这样犀利的工程兵器,一时吓得抱头鼠窜、哀嚎遍地,就连没见过此物的于禁、李典等将也是当时被吓了一跳。

李典白着脸对于禁咋舌道:“国家有如此利器、精兵,也无怪乎能振兴汉室。”

于禁也感慨道:“五年修养,便凭关中一隅,横扫天下。这是汉祚未绝,得天之助,还是国家一人之力”

他们没有继续再说下去,而是默契的对视一眼,心里既是在庆幸城中被石雨洗礼的不是自己,又在暗自坚定早已选择好的立场。

“南北军今日上阵只是为了杀袁军锐气的。”在于禁等人后面坐镇指挥的监军谒者鲁肃目睹飞石如雨,轰飞无数砖石碎屑,早已看过霹雳车威力的他语气平淡的对太史慈说道:“南北军当用于野,接下来的攻城之战,还是要先留给于文则他们。”

太史慈自然懂得前期攻城的时候,就是要借此最大程度上消磨于禁他们这些外兵的实力,他如今统率的兵马也有不少,零零总总算起来有两万多人。这些人里除了跟他一起打过仗的校尉陈到还算认识以外,其余人都不是他的亲近。消耗他们的实力,做起来并不难,太史慈相信只要他一声令下,多的是人为了急于表现、昭示态度,会上赶着请求打前阵。

毕竟死的是兵,不是将,只要有功劳,一将功成万骨枯又何妨

只是让太史慈犯难的是,有个疑难需要与鲁肃拿个主意:“鲁君应当知道。陛下命我所节制的,实则可分为两部兵马,一部是于禁、李典等原属征西将军麾下,另一部则是关羽、张飞等原属刘侍中麾下。”说到这里,他顿了顿,观察下鲁肃的神色:“鲁君,我不知陛下属意于谁,如何才好办事呢”

“关、张是猛将。”沉默了一会,鲁肃看着太史慈会意的神色,忽然慢慢悠悠的转了话风:“所以厉害的,得先留在后头。”

太史慈抿了抿唇,他此时方觉不能以貌取人,本来看着鲁肃的面貌还以为对方是个忠厚老成的,谁知想法却也这么跳脱:“我知道了。”

你根本就不知道。

鲁肃不着痕迹的乜斜了眼太史慈,心里忍不住想着。皇帝心里有宏图壮志,爱惜将才,借由攻城的机会消耗这些人的兵力,只是为了打磨锐气,方便以后任用驱使。他们这些人里要是有人想改换门庭,效命于皇帝,就一定得出死力表态。舍不得部众、不肯出死力的,日后自然会当做立场不坚定、被皇帝逐渐边缘化。而舍得付出代价、用实际行动来与以前划清界限、证明自己另投新主决心的,自然会在事后得到丰厚的回报。

这段时期的攻城,就是皇帝在借此考察于禁、李典等人能否堪用。至于关羽、张飞,他二人与刘备情同手足、恩若兄弟,辗转颠沛也不曾背弃,可见这不是寻常办法就能分化的。所以在皇帝眼里,关张二人身上的标签其实比于禁等人的还要牢固。

看着得到授意后的太史慈命人去请诸将会议,意气风发的样子,鲁肃觉得幸好对方是从皇帝身边出来的,不然这一身武略就白费了。诸将在帐下聚齐后,太史慈当面授予机宜、分派指令。由李典领兵两千配合将军樊稠进攻南门,于禁则与路招等将率兵四千进攻东门,至于关羽、张飞、陈到等部则按兵不动,充当后备。军令既下,诸将纷纷领命而去,鲁肃也亲自绕城而过,赶赴城北的皇帝军营中,将此间做好的安排一一奉告。

“这样的布置就很好,南皮虽大,但到底不如邺城坚固。袁绍虽为主将,但麾下坚守之心也未必比得上昔日邺城守军。”皇帝手上捏着块磨刀石,正仔细擦拭着一柄长剑,这柄剑虽然剑格上的白玉被磕破了一角,略显残破,但看他珍惜小心的程度,显然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在子敬你来之前,樊稠立功心切,要请战做先锋。看他勇猛敢战的份上,我已许他三日之期,这三日由他主持攻城。”

说到这里,皇帝顿了一顿,将手中长剑微微抬起,从侧面看过去,那柄长剑的剑刃虽然锋利,但仍是有不可磨灭的划痕。皇帝叹息一声,他的本意似乎也只是将剑刃重新磨锋利,至于其上的划痕,倒是不在关注之列了:“这三日他要怎么攻城,就怎么攻城。我已嘱咐了刘子扬,这回也同样嘱咐你一声,让太史子义他们多让着些。”

像是刚看了剑锋的缘故,皇帝的目光里有几分寒意,这意味不明的神色让鲁肃一时难以揣测。他能通过自己的才智与观察,看出皇帝对于禁等将分化收服的心思,却由于对长安朝堂缺乏全面的认知,竟是看不出某人如日中天的背后,竟隐藏着汹涌的危机。

鲁肃下意识的认为樊稠是当朝太尉、外戚董承的亲信,所以皇帝任用也是理所当然:“臣谨诺。”

“你回南城时,再替我传句话下去。”皇帝此时磨好了剑,将其稳稳的插进一只崭新的鲛鞘中,鞘上缀着暗色的翡翠,除开那缺了一角的白玉剑格以外,被剑鞘遮住了划痕的长剑立时变得华贵起来。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将剑交给一帮侍立的穆顺,再又看向恭敬候听的鲁肃:

“先入城者侯,赐千金。”

这句话仿佛是一碗补药,顿时让全军上下齐齐振奋起来,有出战任务的恨不得现在就趁夜色登城作战。不仅是普通士卒被激发出了对封侯爵赏的狂热,就连将领们也都摩拳擦掌,踌躇满志。可谁知到了第二天,天色突然昏暗,黑云从天边滚滚而来,霎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

已经立下军令状的樊稠不肯浪费时间避雨休战,催促着麾下部将、以及分布在南城、西城的于禁、李典等将合力攻城。在隐隐的雷鸣声中,将士们身披轻甲手持斫刀,在主将的号令下发起总攻。

因为风力太大,许多守军根本无法在保持身体平衡的条件下拉开弓弦。箭矢被风吹去了准头,樊稠率大军趁势攻上城墙,挥刀乱斫,在城头展开血战。樊稠自持甲厚,冲入城头阵中乱砍乱杀,在他身上,凉州人剽悍的作风显露无遗,哪怕身中数创也浑然不觉,依旧继续砍杀。他一连砍倒了十余个人,大呼畅快,正要指使麾下随他厮杀,一声怒雷突然在头顶炸响。

大雨如注浇下,狂风呼啸,竟都朝着城西的方向吹过去。樊稠被风雨淋得满脸是水,刚抹了一把又立即被风雨淋上,这个时候,鲜血已经顺着铠甲从他里面的戎衣浸出来,一片血红。他眼前的景象模糊了一下,樊稠登时心惊,连忙趁着昏暗的雨色朝着四周胡乱挥舞几下斫刀,便在亲信的护卫下二话不说,匆匆撤离。

剧烈的暴雨像是天漏了一样,后续登城官军越来越少,袁军开始趁着大雨展开反击。虽然于禁在东城是顺风,作战处境不利的是袁军,但作为主将的樊稠在西城吃了亏、匆匆铩羽以后,于禁也不敢冒险恋战,顺手砍下一名袁军校尉的头,便指挥着部下退了。

这一战在皇帝看来简直虎头蛇尾,樊稠丢下千余人不顾,匆忙撤离,折损最多;于禁步步稳慎,很大程度上保全了实力,损失最小。本来能一举克敌的战斗全因为暴雨而不得不中止,樊稠心里惊惧,这一回失败可不是上回在魏郡那么好糊弄了。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失败的樊稠不敢怠慢,当夜在皇帝御营外跪伏请罪,最后皇帝还是好言劝慰了他一番,让樊稠继续戴罪立功,等雨停再战。

在劝慰樊稠的时候,皇帝曾冷不防的说过一句让樊稠心惊胆战的话:“我记得你麾下多是凉州兵马,精锐自不用说,怎么今日在城头上还没来得及退下来,就一战而降了呢”

樊稠吓得差点吐露实情,他的精兵在当日早被张郃、蒋奇二人伏击歼灭,如今大都是败退时从附近坞堡劫掠强征的部曲青壮,数量虽然与当初持平,但战力已是明显下滑。这个变化自然瞒不过皇帝身边那一群谋士良将毒辣的眼睛,樊稠强颜说道:“当时有暴雨雷电,天威可怖,纵然是末将都有些腿软,遑论其他”

“喔。”皇帝似笑非笑,对他扬了扬手,示意他退下:“既如此,那你去吧。”

樊稠离开之后辗转反侧的想了一夜,认为自己的事情迟早会瞒不住,尤其是当日亲手打败他的张郃,如今已经投降、归张辽统率赶往河间。如果他多说一句不该说的话,那么樊稠讳败的事迹就会立即暴露出来。他思来想去也没有办法,最终还是只能将主意打到贾诩身上。

“贾公当年仁义,在长安城下救过卑下一命,卑下这些年无以偿还。如今事急,却还想来寻贾公开解,实在是万死”樊稠当年投机取巧,抱上董承大腿以后便与贾诩拉开了距离。如今又厚颜相求,让他先是不断反省自责,然后再说明来意:“眼下我已犯大错,还望贾公看在朝中凉州人式微、立足不易的份上,顾念点当年共事的情谊,救卑下一把”

贾诩眯缝着眼睛,沉静的面容让人看不出丝毫情绪,对方夤夜造访,看似鲁莽,其实早已存了逼迫之心。此时若闹得皇帝、或是其他人知道了,贾诩就与樊稠脱不开关系了。他心里气恼,语气却仍是温和从容:“你且起来,我等凉州人势力孤单,本该同声共气。这些年你虽与我疏远,但却使我少了许多猜嫌,我倒是该谢你才是。”

樊稠愣了一愣,竟分辨不出对方话里的真情假意,他只顾着道:“还请贾公救我一救”

“诶。”贾诩无奈的叹了口气,任由他跪伏在地上,轻声说道:“我救不了你,但别人能救下你。”

“贾公是指太尉”找董承出手帮忙确实最好,但长安到这里千里之遥,一来一回又如何赶得及樊稠将自己的考虑如实相告,又说道:“太尉援手难伸,在下也只能央求贾公你了”

这话说的实在是不明智,若非贾诩心里已有定计,此时更是帮也不会帮他的:“你虽是犯了一件事,但却需要做两件事才足以挽救。第一件在于长远,就是写封言辞恳切的信,将事情说清楚,托人带去长安,请太尉看在唇亡齿寒,以及曾经同为袍泽的份上出面相帮;第二件则在于眼前,此次攻城正是大好机会,一旦攻破南皮,就是大功,那时将功折罪,我也好在天子身前为你美言几句。”

樊稠听后高兴不已,可他又面有难色:“可是末将麾下的精兵折损过半,要说攻城”

言下之意,还是想让贾诩为他出破城之策。

贾诩帮人帮到底,顺口言道:“于禁、李典、关羽等将骁勇,彼等的兵马在这三日之期里,不是都任你调用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