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兴汉室

作者:武陵年少时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

书名:兴汉室 作者:武陵年少时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5

“胸中甓积千般事,到得相逢一语无。”p

到了年底,未央宫的宦官宫女们明显忙碌了起来,过去的这三年里,宫里上下各色人等在董卓的阴影下,都饱受了太多的困窘与抑郁。如今皇帝亲政之后的首次岁旦大朝即将来临,人们急于摆脱董卓专横、关东混战给汉室造成的影响,粉饰一片太平出来,对这场新年大朝的要求比以往看得更重。p

皇帝自然是不想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形式,但架不住杨琦、马日磾与黄琬等人的一致劝说,只好尽量俭省的前提下兴办这次大朝。p

荀攸当初主持过一场燕礼,忙得脚不沾地,这回皇帝没有再难为他,将事情托付给了别人,反倒让荀攸一下子清闲了下来。p

走在前殿一侧的廊道上,荀攸看着来来往往的宫人,以及庞大巍峨的路寝殿,心里也是感慨万分。无他,汉室已经很久没有这么欣欣向荣过了,相信这一次大朝的成功举办,会让天下人看到朝廷的朝气与活力。p

荀攸即便是重臣,想见皇帝也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所幸皇帝的亲近宦官穆顺与他相熟,此时见到荀攸,他乐呵呵的说道:“荀君来的正巧,国家刚让奴婢出来传诏荀君呢。”p

“喔”荀攸提了个声调,缓缓说道:“可知是为了何事”p

“这奴婢就不知道了。”穆顺眨了眨眼,本来消瘦的身子在这半年的养尊处优之下,脸都胖了一大圈,看起来更为和气了:“襄贲侯、贾公、还有刘侍中都在里面。”p

荀攸刚迈出去的脚步突然一顿,董卓在时,曾改过制度,将原来没有具体员额的侍中、黄门侍郎定为各六人。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皇帝身边的侍中永远只有荀攸、杨琦等五人。p

至于另外一个,也就是穆顺嘴里突然冒出来的刘侍中,曾经早已不在长安,如今被穆顺突然提了起来,荀攸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这样一个身影,从容洒脱,对谁永远都是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p

当初唆使刘和索诏出关,只是他与郑泰、何颙等人主持的第二次诛董计划中的一个环节。在他的预想中,董卓死后势必要有一支忠于朝廷、忠于皇帝的军队来弹压李傕等余部可能的反叛。p

而鉴于关东君子们会盟后的表现,荀攸并不像王允那般盲信,而是选择将目光放在汉室宗亲的刘虞身上,至少那个时候刘虞坐拥幽蓟精骑,手下公孙瓒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p

那时他继承已故叔祖、司空荀爽的遗志,联络了郑泰、何颙、伍孚等人,紧锣密鼓的筹划诛董,只等大司马刘虞带兵南下,便可起事。谁知刘和一去不返,谋划泄露,以至第二次诛董功败垂成。p

由于当时尚书台为董卓所控,所以荀攸只得利用了小皇帝对刘和的信任,骗取皇帝的亲笔诏书,甘冒风险,潜逃出关。p

从董卓治下潜逃在当时是极大的罪过,当初有人告发司马朗潜逃,董卓尚且差点杀掉他,何况是身为质子的刘和但刘和当时没有丝毫退缩,毅然的接下了这个任务。p

刘和性格忠厚,如他父亲一样,对汉室极尽忠诚。他又善于明辨,尽管知道你是在算计他、利用他,但只要是有利于天子的事,他都会义无反顾的去做,哪怕这样可能会死。p

荀攸站在廊下呆呆的发楞,心里五味杂陈,这说出去简直让人发笑,堂堂侍中、平尚书事,整个未央宫所有人都要敬称他一声荀君的男人,如今竟然也会露出一丝窘迫的神色。p

他从不觉得算计一个老实人有什么不对,也从不觉得在当时那种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对算计人有什么不对,他也不觉得与刘和感情深厚的皇帝会因此怪罪他,因为皇帝是个比任何人都要冷血的人。p

国之将亡,总会有人舍身取义,总会有人捐躯赴难、做出牺牲,如果哪天是荀攸站在刘和的立场,荀攸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p

可荀攸还是有些不适,他想起当初对刘和说出筹算已久的计谋之后,刘和朝他望来的一双清澈的眼睛,那种慷然赴险的从容以及对荀攸毫无保留的信任,至今仍留在荀攸的记忆里。p

“荀君之才胜我百倍千倍,自然听荀君的安排。”p

“无论成败,我都相信荀君。”p

“天子就托付给荀君了。”p

“荀君、荀君”去而复返的穆顺在一旁轻声唤道。p

荀攸从记忆里回过神来,说道:“嗯、嗯可是陛下传唤了”p

穆顺笑着点了点头,侧身做了个请的动作。p

荀攸轻轻吐了口气,这个时候他又恢复了以往平淡冷静的模样,迈着步子,稳稳地走进宣室殿。p

今日没有常朝,皇帝只是在宣室殿例行召见臣子,对于宣室殿内部的结构、陈设,荀攸早已轻车熟路。一侧的博山炉里散发着袅袅香气,御座之上的皇帝也是与往常一样脸上带着微笑,只是见到右边坐着的一名年轻人时,他心中才不由得恍惚了一瞬。p

也仅仅是这么一瞬,他到底还是那个沉静的荀公达。p

“侍中臣攸,叩见陛下。”p

皇帝却不知道荀攸心里一瞬间掠过无数杂乱的情绪,他听得荀攸的声音后放下手中的一份奏疏,淡淡的说道:“荀君来了,快起来坐。”p

在南阳被袁术扣留将近一年,随赵岐返归之后,刘和依然还是老样子,对待荀攸极为客气,一如曾经那样。他立时站起,指了指自己坐着的席位,谦让道:“荀君请。”p

荀攸不愿抢人的座席,何况这还是当着皇帝与刘虞的面,他严词拒绝,怎奈刘和一直在坚持。p

“荀君”刘和语带急切的说道:“荀君于国有功,理应如此,还请莫要谦辞”p

皇帝看着互相谦让的两人,笑着说道:“荀君,刘侍中的一片好意,你就领受了吧。”p

荀攸无奈,只好道谢坐下,抬头看到刘和仍旧温顺、熟悉的眉眼,很快又移开了目光。p

“今日唤诸君过来,主要是想谈谈朝廷对羌胡的方略。”皇帝将手上拿着的奏疏给了穆顺,由移交给坐于下首的刘虞。p

“这是匈奴右贤王去卑呈上的奏疏,尔等都先传看吧。”皇帝的目光略微扫视了在座四人一眼,平淡的说道:“他说他的长子猛孙仰慕本朝文化,想请朝廷恩典,准其入太学读书。”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